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茶吟     
一垄垄,一丛丛,碧绿茁壮郁葱葱。顶风冒雨经寒暑,悄然生长峻岭中。喜得玉泉青溪水,更添冻顶白雾浓;茶姑辛劳勤耕种,换来清香盖世雄。茶儿棒,茶味香,点点滴滴沁心房。山茶那能香如许?盏盏道道细思量:若非改革号角响,何来茗饮雅风扬;男女老幼心欢畅,频频举杯叹茶忙。茶吟@邬梦兆  相似文献   

2.
茶事     
我喝茶是从喝花茶开始的,后来改喝绿茶。绿茶的好处是本色天成,清香是自然的,有田野的气息。不似花茶人为的痕迹重,茉莉花,玉兰花固然芬芳,可一入茶,原味儿便都让花的香气夺去了。我想,北方人喜喝花茶和地理环境乃至长途贩运影响茶质有关。因为茶叶娇气,最怕污秽之气,容易变味,用花的香气来冲淡是最好的办法。据说,南方的茶运到北方,起先是不加熏制的,只是杀青、揉制,到了目的地才将花朵掺入  相似文献   

3.
经外谈茶     
由于爱茶,便有了读《茶经》的想法,但苦于原文之古涩,一直未能如愿。后来在参加茶界举办的纪念吴觉农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意外地得到了一本新再版的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很是欣喜。该著不但对《茶经》原文有相当精到的注释与评述,还对当今的茶业、茶事做有权威性的介绍和分析,拜读之后,极受启发,便随手记下一些偶念片感,写成文,不敢称做心得,只能算是经外杂谈吧。  相似文献   

4.
古老的马店驿站,秀丽的边陲小镇,一批批风尘仆仆的人群马帮曾在这里延续着关于"茶"的故事,而通过那条位于普洱县城的茶马古道,清香袅袅的普洱茶也就此名扬四海。从茶团上取些浸泡,它那浓红明亮的茶汤,仿佛也在诉说着悠久而神秘的普洱茶历史。古山飘过古茶香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古城普洱,以出产品质优良的茶叶而闻名遐迩。然而茶叶本无特殊,但特别之处在于人类通过智慧,将茶叶与火融合,使其本身的香气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5.
推·阅读     
《新青年》2014,(12)
1.《茶经译注》
  作者:[唐]陆羽等著,宋一明译注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名篇推荐:四之器
  《茶经》为唐代陆羽所著,既反映了唐代茶业的兴盛,又是中国茶学的拓荒之作,也是后世茶书的楷模。约成书于唐上元初年,陆羽隐居湖州苕溪之时。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纵横》2001,(12):49-50
与万兽之王狮子“面对面”进餐,和顽皮的猩猩共用茶点,在旷野中大口地吃汉堡包,在阵阵鸟鸣声中享用一顿“飞”同凡响的早餐,在夜色中享用晚餐,那是什么滋味?紧张、兴奋、害怕,还是有趣、浪漫?新加坡动物园和飞禽公园在美食节期间,总会推出了一系列让游客接近大自然的美食盛会。 新加坡动物园和飞禽公园为了配合美食节,安排了特别“套餐”。在新加坡动物园有4项特别“套餐”:万兽之王与你有约、与猩猩共享午茶、旷野风味 BBQ和寻幽探秘尝美食,分别在动物园和夜间动物园举行。 [万善之王与你有约] 这个项目游客将乘坐电车赴狮…  相似文献   

7.
元曲之美     
肖琳 《新青年》2006,(4):64
唐诗宋词元曲,但曲远不及前二者声名远播.曲原是歌咏之作,我们如今看到的多是话本文学,所以画楼红袖酽酒清风明月之下的曲之美,我们再也看不到,只能读过元曲,静默地想,歌女吟咏,琵琶为弦,罗袂生香而舞,将是怎样的享受呢?  相似文献   

8.
千年痕     
陈华 《新青年》2007,(11):19
在香槟、葡萄酒、咖啡等各种饮品绚丽缤纷的今天,茶虽淡淡的苦,却有沁人心脾的清香。这是我第N次来这个老茶馆喝茶了,从1996年春至今。8年前,我左手牵着润儿,右手提满牛奶薯片之类的东西,走进茶馆对面的寄宿幼儿团。那时,他还不到两岁,眼  相似文献   

9.
茶·水     
韩春鸣 《海内与海外》2012,(12):71-71,70
笔者每日用茶,早晨一杯茶,暮时茶一杯。一天下来,仅续水而已,不换茶叶。讲究的人,对茶水论浓论淡,本人则浓淡皆宜。晨浓,暮淡。对于茶叶,要让其发生作用,离不开水。茶终归是饮料,茶叶需要水来浸润。那么,茶水之水,该用什么水呢?笔者不是饮水专家,只是想当然:饮用水应有天然和自然之分。所谓天然之水,就是天降之水,上天赐予。李白曰:"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对来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记载,做为向民众提供喝茶场所的茶馆最早出现在唐朝。由此上推,茶馆的刍型应是茶摊,出现于晋代。茶摊以卖茶水、茶粥为主,按今天说法属于流动商贩。南北朝的神话小说《广陵耆老传》中写有一老妇人每天早上提一器皿茶“往市鬻之,市人竟买,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为了宣传本地种茶历史悠久,许多地方的政府官员,甚至是茶界知名的、有贡献的专家学者,根据民间传说,把孔明奉为“茶祖”。在一次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主办方的专家把传说当成了科学,“准确”地计算出了“孔明兴茶”的时间,居然打出了“纪念孔明兴茶1780周年”的横幅。开会时间是2006年,那么“孔明兴茶”的时间当为他平定南中的公元226年。在另一次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为世界产茶大国,茶类丰富,名茶繁多,久负盛名的有下列10种:龙井茶“茶中之美数龙井”。它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外形扁平挺直,像一片兰花瓣,色泽翠绿,香气清高。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它产于江苏吴县湖水相映、茶果间作的太湖洞庭山,兼有茶香果味之美。黄山毛峰黄山毛峰产于我国安徽秀丽的黄山之中,成茶外形细嫩扁曲,多毫有峰,色泽油润光滑,冲泡杯中雾气绕顶,滋味醇甜,鲜香持久。君山银针它产于湖南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中青螺岛,色…  相似文献   

13.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饮用茶的国家,已有几千年种茶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就是唐代茶圣陆羽写成的,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茶对人身体的好处很多,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茶是不可缺少的健康饮料。为了证实茶的健身作用,特别是在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延年益寿方面的效用,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之后,确认茶叶中含有5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和药效成份,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具有防止感冒、防止血管老化的作用,茶中的维他命【,能保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保持青春活…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喝茶     
看到过一些出访日本的国人发表的在日本喝茶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多是一些政要、名人,所记述的场所自然也是日本上流社会才能出没的高档茶馆或是收费不菲的茶舍茶屋。至于有幸进入到正宗的日本茶道之所,在神秘、序严的气氛中,看礼节隆重、操作程序繁琐的茶道表演,品那功夫极深、得之不易的用名瓷小盏呈上的那一点点淡绿色的沫茶,就更是贵族才有权或有钱享受的礼遇了。中国的政要、名人虽非贵族,但作为外国来宾,依然可以享受到贵族般的待遇。  相似文献   

16.
雷虎  阮传菊 《新青年》2015,(2):46-48
母亲带回一块老纸包的砖茶,纸的正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川"字,打开后青色的茶砖裸露出来,表面凹陷处也形成一个"川"字,似有淡淡的清香溢出。父亲用斧头向茶砍去,丢一小块在茶碗里,母亲端起茶碗将深红色的茶汤一饮而尽,完全不似南方人品茶的样子。无怪母亲喝茶这样豪爽,这青砖茶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和蒙古、俄罗斯人的特供饮料,原产自湖北  相似文献   

17.
飞升的茶     
旋开茶盒,尖起三指抓一撮茶叶,轻放于透明玻璃杯,续上滚烫开水,旋上杯盖,嫩绿的茶叶孔雀般开屏,在开水中轻舒身子,飞舞盘旋,缓慢上升,撞到瓶盖,又如飘飞的树叶般旋转下坠,须臾,开水慢慢变得浓冽,清香扑鼻,呷一口,口舌生津,甘中带着一丝苦,苦中又回味着一丝甜,清心悦目,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8.
长寿花     
我爱花,小时候常常摘一朵新鲜而清香的茉莉花插到头上,也常常在高大的玉兰树下拾一棵小玉兰花放在耳背上夹着,还常常小心翼翼地摘一簇桂花放在口袋里或者夹在书本上。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们的清香,我的小伙伴们都说我是爱花的姑娘。是的,花给我的童年带来许许多多的快乐。花季里,花多得不得了的时候,我经常摘些茉莉花、玉兰花、桉子花,用线串成手镯戴在手腕上或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花伴随着我的童年。长大了,远离家乡,再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花为伴了。但我总念念不忘花给我带来的快乐。我开始种花了,我种过茉莉花、玉兰花、米…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之有茶馆,其历史是很悠久的。中国是茶的故乡,茶馆是中国的特产。据说,中国茶馆起源至晚应当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士大夫崇尚清谈,清谈就要有个地方,还得要文雅,喝酒吃菜就太俗气了,于是茶寮应运而生。“寮”,就是小房间。陆游诗中就有“屋小像僧寮”的句子。  相似文献   

20.
茶道     
正茶的成为举国之饮,文人颇有功劳。唐朝元稹有首一至七字《茶》诗:"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全面概括。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孟浩然这类旷世酒徒,也遗有诸多茶诗,直接间接地几乎涉及到茶叶作为产业和文化的所有方面:"倚溪侵岭多高树"(杜牧),"尧市人稀紫笋多"(释皎然),"春桥悬酒幔,夜栅集茶樯"(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