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学良决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军阀,他可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一切。虽然他曾被国人斥为“不抵抗将军”,但他本质上却是一个极为真诚的爱国者,并为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他和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的西安事变成了中国由内战转向全民族抗战的转折点。没有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显然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相似文献   

2.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在这场事变发生后不久,就有不少人发出的疑问:身为国民党“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怎么会接受中共中央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号召,毅然扣押国民党最高军事领袖蒋介石呢?  相似文献   

3.
杨永利 《人民论坛》2013,(10):178-180
中国的分裂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原因与内容,也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共两党有着截然不同的抗日态度,但日本军队的扩张进一步激发了国内的抗日情绪,国共的重心也逐步由内部斗争向共同抗战迈进.最终在国内外背景变化的影响下,国共两党各自调整了政策,共同抗战成为了国共抗日态度变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皖南事变发生后,由于中共采取了"政治攻势、军事守势"的策略,使蒋介石陷入了舆论的强烈谴责之中,在政治上陷入了空前被动的局面;而中国共产党则取得了国共关系的主动权,日益成为坚持团结抗战的决定因素和领导力量。从对事变前后中共中央若干文件的分析与思考,可看出中共在事变前后所实施的正确策略和对形势的充分估计,是实现国共关系主动权转换的直接与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 “纪念七七事变”这样的提法不准确,不恰当。原因是:“七七”事变和“七七”抗战是两个不同概念。“七七”事变,主要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进攻芦沟桥,开始了其全面侵华战争,它包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两个斗争方面。但主导方面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首先进攻和侵略,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就决定了这个事变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威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战攻打红军的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从而酿成了震惊中外、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对我国侵略和我国人民长期要求抗日救国、反对国民党当局长期内战的伟大斗争的必然产物。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下令东北军“绝对不得抵抗”,致使日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向华北进攻,并于1935年向国民党政府提出要求在华北的统…  相似文献   

7.
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为迫使蒋介石放下内战的屠刀举起抗战的大旗,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当夜,国民党中央接连召开会议,决定何应钦任讨伐军总司令,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示纲纪。南京方面做出的这一反应构成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事变当日西安方面向外界发出了第一份明码通电.即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大救国主张”。此份电报是张、杨早上8点多在捉到蒋介石之后发出的,而南京国民政府在当日下午六七点才收到。也就在当天凌晨的寅时(3时至5时),张、杨曾提前向中共方面拍发过一份密电,向中共中央通告了他们的扣蒋行动,目的是希望作战勇猛的红军和势力强大的苏联能及时与西安方面配合行动。可是,几乎在中共收到张、杨密电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也获悉了西安所发生的惊天大事变。消息的过早泄露使南京方面对西安事变提前有了防备,以至于张、杨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盛超 《新东方》2007,(6):14-17
西安事变的发生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性因素,然而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却是当时国情下抗日救国的必然选择。有些学者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是共产党独立自主做出的决定,有些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共产党按照共产国际指示做出的,还有些学者格外强调张学良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综观各种观点,无可否认的是共产国际及苏联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探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制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政协公报》2011,(2):34-36
<正>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关系曾一度紧张。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防止国民党继续扩大军事冲突,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方式,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政治上取全国攻击,军事上取守势"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一方面指示八路军、新四军在军事上坚决实行  相似文献   

11.
熊杰 《长白学刊》2013,(4):110-113
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不仅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而且也对陕甘宁边区特区地位的确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西安事变为陕甘宁边区政权合法地位在法理上和事实上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西安事变成为陕甘宁边区政权性质由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转变的分水岭;西安事变使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划有了突破性的拓展,奠定了其基本规模。陕甘宁边区完成了由长征胜利"落脚点"到抗日战争"出发点"的顺利过渡。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成功解决后,为了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周恩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改善国共关系的契机,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在重庆期间,他是沈钧儒、张申府、  相似文献   

13.
今年十二月十二日,是四安事变五十周年纪念日。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内战争,开始了国共再度合作的新时期,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这伟大历史事件中,旅欧爱国华侨和侨团组织热情支持张、杨的爱国义举,竭诚拥护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作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一帧旧照片,几个老朋友,总能让人们沉浸在悠悠往事的回忆之中。可是,每当我捧起这张照片,心中便涌起难以遏制的激情,它勾起我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无限遐思。  1936年,我的丈夫黄琪翔因“闽变”失败流亡德国,10月的一天,突然接到陈诚的一封电报,是由国民党政府驻德使馆转来的。内容是:现在国内正在团结抗日,希望琪翔迅速回国,共同抗战。琪翔考虑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内的政治形势可能有所变化,团结抗战的局面也许已经到来。因此,琪翔决定回国,准备参加抗战。  在我们经香港抵达上海时,正值西安事变发生。…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46年,周恩来同志就指出:“西安事变是蒋介石逼出来的;蒋介石抗战是张、杨两将军顺应人民公意逼成的。”“这段公案,人民会起来给以正当的裁判。”正是基于这一精神,周总理在西安事变20周年时,亲自把当年参加西安事变的有功将士邀请到北京开纪念会,并一一相问,妥善地安置了那些被他誉之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人的工作与生活。凡参加过那次会议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将士们,均以此为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早期的刊物(上)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事变,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形势发生了变化。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策动了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8月1日,...  相似文献   

17.
吴昌华 《黄埔》2007,(5):38-41
第二十三章 淞沪抗战 张治中请缨杀敌   1937年8月13日,侵占平津之敌又从东海向上海发动大规模军事侵略,史称“八·一三事变”。8月9日,日军两人乘军用汽车向虹桥飞机场猛冲,因枪杀中国士兵一人,当即被中国守军击毙。8月13日晨,日军即以此为借口,从日租界和黄浦江的军舰上,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  相似文献   

18.
徐军  雷婷 《长江论坛》2015,(5):16-19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的具体问题上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转变。1937年8月出狱前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由"打倒国民党政府"转变为"拥护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日"、由反对国共合作转变为拥护国共合作;武汉会战前后,在对抗战前途的预测上陈独秀由积极乐观转变为消极悲观、对游击队及游击战的态度由重视支持转变为轻视贬低。陈独秀抗战思想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时局动荡及陈独秀自身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前,有共产国际背景的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正在西安,碰巧遇上事变.从而成为当时唯一在西安向世界报道事变的外国新闻记者。然而,从西安事变作为秘密战线一大杰作的角度来看,史沫特莱在关键时刻出现在关键岗位,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24)
正12月12日,纪念西安事变8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俞正声亲切接见了张学良、杨虎城亲属代表并合影。俞正声指出,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国由长期内战走向全民抗战的转折点,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张学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