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诗僧包括"披着袈裟"的出家僧侣和"不披袈裟"的居士或准居士诗人。日本诗僧群体的产生不仅与唐代盛行的诗僧文化密切相关,还受到佛经中诗偈的潜在熏陶。佛教被提升到日本国家宗教的高度后,日本诗僧亦表现出亦佛亦俗、亦僧亦士的双重性人格。  相似文献   

2.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9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宪法规定,佛教为国教,人人有责保护,国王也是佛教的保护者。僧王的地位至高无上,不仅平民百姓,就连国王见到僧王也要顶礼膜拜。 泰国人对佛教极其虔诚。比如,从城镇到乡村,几乎家家户户均设佛堂或佛龛,常年香火不断。每当人们出入家门,走过佛堂或佛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暂停脚步,向佛像行双手合十礼。即使在水上人家的船舱里,也能看到小巧玲珑的佛龛。  相似文献   

3.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这里群峰竞秀,古木参天,飞湍溅玉,岩穴幽然,古寺名刹掩映于苍松翠竹之间,素享人间仙境、莲花佛国之美誉,深受海内外佛门信众景仰。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素有四大名山之说,即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明代以来,佛门信众则将"金五台、银普陀、铜峨嵋、铁九华"之赞誉推向极致,致使四大名山愈加名闻遐迩,而五台山作为四大名山之冠,更时时吸引着海内外信众虔诚而崇敬的目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朝廷对佛门事务的管理,经历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从无到有,渐臻成熟、完善。 随着佛教的大规模传播与发展,僧尼数量的激增,以及寺院僧团组织的规模化,东晋十六国时期创建的僧官制度便应运而生。该制度是中央朝廷管辖之下的上下有序的管理系统,以监督管理僧伽事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上座部佛教在古代东南亚传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bism)俗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是梵文希那衍那(Hinayana)的意译,是相对大乘佛教而言的。大乘佛教则是梵文摩诃衍那(Mahayana)的意译。上座部佛教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就已传入东南亚。今天,中南半岛地区是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其教徒总数达8000多万人,占全世界上座部佛教徒总数的约85%。其中,泰国有4300万人,占其总人口的95%,其次是缅甸2700万人,柬埔寨700万人,老挝170万人,就连以大乘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越南也有200多万上座部佛教徒。上座部佛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礼仪之邦,而当佛教从古印度次大陆传进中国,一些相关礼仪也被佛门僧俗大众所沿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到过西藏拉萨的人,无不为布达拉宫的雄伟气势、宫殿巍峨而赞叹,也无不为西藏最大的寺院——哲蚌寺的重楼叠阁、曲巷深院所倾倒但是在距拉萨一百多公用的地方,有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虽然没有布达拉宫的雄伟,也没有哲蚌寺的宏大,但却以它在西藏佛教寺院史中许多个第一,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而闻名:第一座制订佛寺教规;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第一座建立译经译场;建立了“佛、法、僧”三宝齐全等等,大特别是它是唯—一座按照佛教世界构想,而在主殿建筑中又以其融合藏、汉、印度文化于一体的被藏胞称为“三样寺”吸引了无数信教…  相似文献   

9.
略论越南佛教的源流和李陈时期越南佛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在越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南封建王朝建立后,佛教曾被崇为国教。十一世纪初李朝时期,出现“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极盛局面。到十四世纪陈朝末年,越南佛教才走向衰落,但仍绵延不绝,时而又有复兴。近代以来,虽有西方天主教的传入,佛教仍为越南居民的主要信仰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素有万佛之邦美称的泰国,佛寺众多,佛塔林立。其人民绝大多数都是小乘佛教信徒。一般男子一生中,都要有一段时间出家为僧。全国各地佛事活动频繁,香火不可谓不盛。但是,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基督教传教活动的波及,在这万佛之邦中竟也出现了不少基督教徒。 泰国的基督教主要是两大教派:天主教和新教。目前,两大教派的教徒大约有二十六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五二,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曼谷。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走近名山古刹,或座落于城乡的寺院庵堂,便时而听闻钟罄齐鸣或梵唱声声。而进得寺院,但见殿字内佛像庄严,供具华美,幡幢高悬,伴随香烟袅袅,令人顿生庄重、神秘之感,以及对佛、菩萨的恭敬之心。面对寺院内种类繁多的陈设、装饰及与佛门相关的物品器具,许多初学者颇想了解个中含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后直至十世纪,是佛教在中国的集中发展期,也是中印间文化交往的繁荣期。在此过程中,梵僧持续不断地来到中国,担当着佛教文化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对佛教在中国的确立、发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中印文化交往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信 《海内与海外》2010,(12):70-72
对于佛门僧俗大众而言,上香和礼佛是佛门礼仪乃至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上香,上香又有哪些含义?如何礼佛,此中又有哪些奥秘?  相似文献   

14.
缅甸封建社会政权与教权(上座部佛教)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缅甸是佛教国家 ,佛教在缅甸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封建社会(1044~1885年)是佛教传入缅甸 ,发展壮大并与缅甸世俗王权逐渐融合的时期。封建时代的缅甸同中世纪的西欧一样 ,政权与教权的关系也有一个消长变化过程。政、教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关系 ,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缅甸封建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对缅甸政治的影响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 ,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分裂为上座(悉罗婆多)和大众(摩诃僧祗)两派。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中叶 ,又分裂为十八部派(一说二十部派)。…  相似文献   

15.
尼泊尔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2,000多年来佛教一直在尼泊尔引入、输出、融和、斗争、盛衰延续。到80年代为止,尼泊尔佛教徒有867,000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1%,是仅次于国教印度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它们分属北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两大系统,构成现代尼泊尔佛教的基本格局。一现代尼泊尔大乘佛教主要继承了藏传佛教、印度教和印度佛教融汇后建立的佛教密教,然后上述各种宗教再融和而形成的混合佛教。尼泊尔地处印度北部和西藏南部之间,历史上  相似文献   

16.
现代泰国佛教的活动及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世界佛教国家里,从上到下完全体现佛教气氛的,非泰国莫属了。泰国宪法规定:“国王须为佛教徒,且为佛教之最高赞助人。”泰国国旗以白、红、蓝三色组成,白色代表宗教,即指佛教。国家宪法的前言也使用佛教界的文字——巴利文撰写,国家采用的纪年,是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曰,即佛教纪年来计算。泰国人民一直奉行男人终生须至少到  相似文献   

17.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一种以画为题而作的诗。其内容或就画赞人,或由画言理,或借画抒怀,或托画刺时,因都是缘画而作,所以统称题画诗。题画诗又有狭义广义之别和自题他题之分。自题画诗,是指画家写于自己画卷上的诗,如现存最早画面有题诗的北宋赵佶的《蜡梅山禽图》和明代唐寅的《李端端落籍图》。  相似文献   

18.
缅甸是一个古老的佛教国家,80%以上的人崇信小乘佛教。走遍上下缅甸,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宁静的乡村,到处可以看到金光四射的佛塔和庄严神圣的佛寺,金黄或洁白的塔尖高耸于团团绿云似的热带树林之上,构成了缅甸独有的佛国妙景。缅甸佛塔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建筑之精美,堪称世界之最。在万千佛塔中,仰光大金塔是历史最悠久,气势最宏伟的一座。它同印尼的  相似文献   

19.
张小欣 《东南亚》2003,(2):53-58
禅宗在越南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 6世纪禅宗首次传入越南 ,经过几个世纪的广泛发展 ,在李陈王朝时期 ( 1 0 1 0— 1 40 0年 )达到高峰 ,不仅出现派别并立、论著迭出的繁盛局面 ,而且形成“百姓大半为僧 ,国内到处皆寺” ,① “佛法宏被大地 ,信士多习禅宗”②的社会风气。陈末以后 ,由于僧团内部积弊日久 ,儒道影响日增等原因 ,禅宗才逐渐由盛转衰 ,但它仍一直是越南佛教的主要流派。自 1 7世纪始 ,禅宗再次复兴 ,先后发展出许多新派别 ,影响遍及越南南北 ,由于禅宗在越南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以致越南在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20.
论泰国历史上四次僧伽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立生 《东南亚》2005,(1):58-64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素有“黄袍佛国”之称,全国人口的95%以上信奉佛教,全国共有佛寺32000多所,僧侣30万人。每个成年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少则三月,多则数年,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人能够蠲免。泰国宪法规定:“泰国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及佛教的护持者,才可以登基为王。”又在宪法第四章公民的义务中规定:“泰国公民有保卫国家,保护宗教,保卫国王和维护以国王为元首的政治体制的义务。”可见佛教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教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传入泰国地区,到现在历时二千多年而不衰。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和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