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渠慎坤 《群众》2023,(23):25-26
<正>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扛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责任,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正> 如果说,民生是社会之本,那么,人民群众的收入则是民生之基。最近,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决定普遍提高我区各类人员收入水平。这体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的"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理念,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敢于创造性解决难点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作风。这项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张晓伟 《群众》2012,(5):59-60
民生是为政之本、和谐之基、幸福之源。坚持民生优先、建设民生型政府已成为现代政党普遍认同并践行的执政理念。所谓民生型政府,就是秉承执政为民理念,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职责,以群众幸福指数为价值取向,通过推动发展努力实现民生改善的政府。利用前一阶段参加省第十五期“高研班”赴美国学习培训之机,我对其民生领域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戴锦明 《群众》2010,(3):53-54
<正>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围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水利,改善民生,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为民造福的过程,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莱芜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责任,突出重点,强化监督,关注改善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推进完善城乡共享的民生保障体系。近年来,莱芜市人大常委会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  相似文献   

6.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石、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是党工作的核心内容。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结合重庆实际,部署了改善民生的10大工程,是一幅重庆版的"为人民服务"新蓝图。  相似文献   

7.
正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政报》2010,(3):F0002-F0002,F0003,F0004
2009年。通辽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项民生工程”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完成总投入18亿元。使广大群众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做到了改善民生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张震宇 《群众》2013,(2):41-42
民生是科学发展之本、率先发展之要、和谐发展之基。近年来,仪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推动民生与经济互动发展、共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仪征特色的民生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0.
金雯  杭春燕 《群众》2012,(10):33-35
民生是科学发展之本、率先发展之要、和谐发展之基。10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出新的政策举措,浓墨重彩描绘着民生画卷。  相似文献   

11.
沈跃春 《传承》2012,(21):81-81
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改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胡锦涛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如何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前进》2015,(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涵盖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8月28日至31  相似文献   

13.
执政以民生为本,是我们党执掌政权以来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所谓"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纵观红河州认真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实践和效果,无不充分地验证了这一执政理念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广西》2008,(18):26-26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民生是社会和谐之基,民生问题不解决,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各级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切实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和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超 《江西政报》2007,(12):48-48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是和谐之本。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相似文献   

16.
《当代广西》2011,(21):28-28
坚持民生优先,是我区水利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的一大原则。多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民生水利放在水利建设之首,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水利问题,让广大老百姓在水利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梁胜文  杨辉 《前沿》2010,(20):46-48
认识和把握执政党执政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不断升华,也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曾慧 《求索》2008,(10):78-80
政府是管理国家事务的一个职能机关,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新时期人民政府应该履行的主要职能。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瞿敬平 《人民论坛》2010,(10):46-47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要着力完成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必须牢记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必须坚持群众史观;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
贺方彬 《前沿》2011,(2):7-11
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题论述民生问题,但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毕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解放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根基,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