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军 《群众》2013,(5):12-14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2013年江苏省1号文件也提出了“协调推进城镇化、区域发展差别化、建设模式集约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多年来,我省在城镇化探索和实践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上,需要从五个转变着手。  相似文献   

2.
武清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实际开展调研。调研人员认为,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要健全组织,完善机制,制定规划,推动城乡开发建设全面提速。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产业化发展的产物,是化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及体现。贵州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特色是什么?通过学习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我主为:选择走宜业、宜居、宜游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才是最恰当、最符合贵州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这里的"人"既是城镇化的主体,也是城镇化建设的价值标准和最终目标。人的城镇化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生存和发展状态的根本变化,它与物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有着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在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而立足长远的战略选择,可以推进发展转型升级和促进"新四化"间的深度融合发展等而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统一战线》2014,(4):14-14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新型城镇化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民建早就敏锐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2011年全国两会时就提交了《关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提案》。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质量反思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罗松华 《求索》2014,(5):47-52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现行体制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不足等原因,我国城镇化存在着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必须多管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董庚 《前沿》2013,(13):90-92
2012年4月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求是》上撰文指出:“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7月,在湖北考察时他又强调,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要研究制订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使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这些观点表明了在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背景下国家对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主要思路就是在中央统筹规划下立足于区域经济整合基础上注重内涵和质量的新型城市化.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前20年国家在“规模论”思想争议下的外延式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及其产生的区域分隔弊端,认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正走上注重区域整合的城市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8.
数字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23-23
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  相似文献   

9.
谢楠 《群众》2013,(5):I0015-I0015
中央明确将城镇化发展作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希望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但现实当中,面对“城镇化发展”命题,部分地方政府最感兴趣的依旧是想通过城镇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获得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和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0.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首要任务是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已经成为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条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破解诸多发展难题的战略抉择。(一)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符合工业化、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持续扩大内需的长远之策,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动力,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在现有体制环境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好户籍制度、居住场所、就业保障、承载能力、土地财产权和城乡统筹发展等六方面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超 《前沿》2013,(11):134-137
当前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城镇化发展向以内涵挖掘、质量提高、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总结了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系统特征,对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经济效率低下、发展模式的二元分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等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转型需要从突破制度障碍、保障动力机制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王萍 《中国人大》2013,(16):22-23
城镇化一直是公众高度关注的重要经济话题。有人说,城镇化是未来十年中国发展的关键点。城镇化走好了,中国社会结构将焕然巨变;走偏了,社会矛盾将深度积聚。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如何破题,找准发展路径?8月14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乌日图对城镇化这一关系中国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4.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城镇化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在新型城镇化给农民在经济、生活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进下一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政协天地》2013,(10):32-32
常委个人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发展黄玲新型城镇化不是独立的,而是要在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关联中发展,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建议:1、坚持统筹城乡发,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和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协调与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莉  周宗社 《理论月刊》2014,(1):119-122
通过考察我国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协调关系,并基于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存在一定偏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互动分析表明,两者具有相互的正向冲击效应。因此,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推进经济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人口城镇化,不断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逐步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尹俊 《人民论坛》2013,(2):26-27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三元结构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江苏省宿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的建设进行科学宏观布局,推出大胆创新举措发展地区产业,尊重农民自主权,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了城镇化科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辜胜阻  武兢 《传承》2011,(3):72-73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不仅对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一般概念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新型城镇化在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探讨了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解决的体制机制、城乡协调、社会融合和城市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尹俊 《人民论坛》2013,(1):26-27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三元结构互促共进、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江苏省宿迁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老城区、工业新区、农村新社区的建设进行科学宏观布局,推出大胆创新举措发展地区产业,尊重农民自主权,切实改进工作方法,促进了城镇化科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