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宪政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乃是西方近代政治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只是光荣而艰巨的梦想,要在中国实现宪政绝非一期之功。中国宪政建设应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公民权利的保护,有效规范执政党建设,在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方面做到①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②补充宪法监督内容;③设计可操作的宪法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强调依宪办事,维护宪法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制约权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涵。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模式,阐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是迄今为止的最新宪法修正案,它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宪政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作用[1].因为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因此,最新宪法修正案必将促进我国宪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宪政建设是政治改革的方向,并阐述了宪法精神和宪政实质内容,强调权利保障、权力限制和依宪治国。建议开展学宪修宪活动,为深化政治改革创造条件;成立宪法法院,强化宪法保障制度;赋予政协维宪职能,强化政协民主政治作用;改进人大制度,进一步完善宪政基础;试行县市直选制,扩大地方民主自治权限;等等。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我国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历史的转型决定了宪法观念的变迁和发展,而宪法观念的变迁又是宪法变迁与发展的先导。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中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宪法观念使人们对宪法规范的解读产生差异,由此建构起来的宪政秩序也会相异。中外宪法观念在“根本法”意义和宪法价值层面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实现宪政的过程中,厘清传统的宪法观念,进而更新传统的宪法观念是当前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中国宪政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宪法解释对于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宪法解释研究,应从理论体系的研究转向制度层面的实施,在尊重宪法文本权威的前提下,在维护现有宪政体制稳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宪法解释的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宪法的角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给中国宪政建设带来的影响做出分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属性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宪政理论变迁的回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改变;构建和谐社会对我国宪法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宪政即实行宪法的民主政治,是政治民主的发展趋势,宪政程序是宪政运行、体现宪政原则和精神的有效载体。我国宪政实践中在保持程序正当性的同时,仍然存在宪政程序的正当性缺失,完善宪政程序是我国当前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11.
人权是专制统治的克星,是人类进步的旗帜,"人权"入宪既是人类宪政运动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重大突破;人权是人类思想、理念的精髓,是现代人类政治法律制度的中心构架,是宪政建设的灵魂,"人权"入宪,将使我国现行宪法由对公民权利的一般性规定上升为人权原则,这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一个升华;"人权"入宪将使我国现行宪法及其他单行法律关于公民权利内容的规定得到进一步充实、完善和系统.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13.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旧中国就引进了宪法,但旧中国不仅有宪法无宪政,甚至连宪法都是假的;五四宪法尽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它所规定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它是八二宪法的蓝本,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5.
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是宪政的首要价值。本文在总结中国宪法对基本人权保护的现状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宪法对公民基本人权保障不足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公民基本人权宪法保护、实现宪政价值的现实之途。  相似文献   

16.
程序在宪政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我国宪法学领域,程序问题一直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现行宪法中程序性条款的规定在全部条款中所占比重很小,程序性规范严重缺失导致我国宪法的实施失去了充分的内在保障。借鉴西方宪政程序的建构模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宪政程序,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8.
宪法自身具有的政治性、法律性和文化性等多重属性彰显宪政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形成机理.宪法属性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与实际冲突.对宪法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开展必要的理论研究,实源于中国宪政发展的实践困境.认识宪法自身属性的不同方面,有助于加深对宪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并为推进宪政建设开辟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19.
宪政是政治秩序的法律化 ,宪政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宪政秩序。宪政秩序是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秩序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宪法的正当性为前提 ,以制度正义为基础 ,以宪法调控功能的发挥为保障。  相似文献   

20.
尽管旧中国就引进了近代西方的宪法,但旧中国不具备制定宪法的条件,也无实施宪政的可能,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当家作主,才有了制定宪法,实施民主的机会。"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宪法和实施宪政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