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强势经济造就强势货币,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货币国际化由多种因素决定,目前,人民币已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应遵循人民币周边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人民币全球国际化的渐进路径,中国目前应选择以人民币"区域化"为过渡期,走欧元国际化和日元国际化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赵怀普 《外交评论》2004,3(3):52-57
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作为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区域化运动中最为成功的典范,欧洲一体化在其漫长岁月中,积累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正在为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和平与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基本目标,合作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欧洲一体化经验的精髓,在于体现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精神,它因而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区域城市一体化是区域发展体现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而实现这一路径的核心难题则是推进区域城市的一体化治理。尽管传统的单一区划调整由于其诸多制度弊端受到学界的强烈批判,并生发出诸多以不动区划的区域治理理论予以解释并应用,但行政区划调整在中国特色的区域治理中仍有其制度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体现在传统区划调整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两方面的转变,一方面是从制度供给角度进行政区政策工具的扩展化改造,另一方面是在制度需求角度将区域一体化对政区的空间逻辑需求叠加上政治逻辑需求。由此,区域城市一体化中的政区治理化和治理政区化构成了弥合行政区划在理论上失灵和实践中管用这一张力的解释路径,也同时为区域城市一体化的现实治理提供一个独特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治理视角看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区域化现状中的争议热点除了大国关系,还有一点在于,东盟在东亚区域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是否合理。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的地位受到质疑,与其政治经济实力的弱小有关,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东盟的重要意义。从区域治理的视角来观察东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东盟的积极意义。东盟治理的独特机制是在长期的国际互动中形成的有效制度形式,构成了东盟相对成熟的制度能力,也是东盟在东亚区域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来源。随着东盟将其区域治理机制扩展到整个东亚区域,切合东亚现实状况的东盟治理机制将为东亚区域化提供不断推进的有利选择。  相似文献   

5.
李东屹 《外交评论》2010,27(2):82-92
作为塑造东亚国际格局的主要力量,美国无疑是东亚区域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它对东亚区域化的消极态度是东亚区域化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通过描述和对比欧洲和东亚区域化进程与美国因素的关系,并借鉴欧洲一体化与美国互动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一些处理东亚区域化与美国关系的建议。东亚区域化不能低估美国问题的难度,需要耐心地推动美国转变对东亚区域化的防范态度,分领域、分层次进行,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但同时也应当使美国有限度地参与到东亚区域化中,并在各合作框架内设置不同界限。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对多种货币保持升值态势,这对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对云南省出口商品结构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云南自身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供需弹性、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差异和特殊性,汇率升值对云南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对不同的产业和和出口市场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均衡、非均衡、协调发展历程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理论研究表明,在一国范围内构建协调的区域经济关系对于在分工基础上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整合国家的整体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都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变异系数变化的考察,剖析在不同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8.
论区域产业政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区域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产业政策。区域产业政策具有他的特征和作用,主要包括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主导产业政策。制定正确的区域产业政策,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各方面支持和限制的重点,是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刑罚轻缓化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刑事司法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正在开展刑罚轻缓化的改革.刑罚轻缓化改革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国也具备了实现刑罚轻缓化的现实可行性及实现途径.在顺应世界刑罚轻缓化的趋势及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前提下,中国应当大力地推进刑罚轻缓化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实行的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输入型通货膨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就要改变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一是在SDR基础上构建超主权储备货币;二是发挥IMF作用;三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建设区域货币;四是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名义上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属于"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已对我国经济产生许多不利影响,而且容易诱发金融危机。为防范金融危机在我国出现,我国急需完善现行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坚持“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原则中,货币流通是基础和先导。开展金融合作不仅是经贸合作的基础,而且也是顺应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内在要求。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阐述金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面临的各种挑战,建议从开发性金融为先导引领区域金融支持;拓展人民币结算和扩大互换规模,推进区域性金融支持;推进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建立丝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加强国际金融治理以及金融监管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其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手段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及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4.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云南境外人民币的硬通货地位进一步确立。境外人民币区域化在早期的原始积累上大多与海洛因、赌业等地下经济密切相连。地下钱庄游离于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之外,成为洗钱的顺畅渠道。打击洗钱可以避免出现泡沫经济,保护云南的金融市场。需要从源头上切断洗钱的基础,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对人民币境外流通的综合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从货币国际化的意义出发,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并结合金融危机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展态势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了相应对策:应以渐进的方式从人民币逐步区域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此起彼伏。人民币在汇率制度的取向上,当前应逐步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并实现盯住货币的多元化,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过渡到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7.
“农业县等于财政困难县”是当前的特殊现象,在其背后有着财政体制、转移支付、正确处理工商业地区与农业地区财政关系等复杂原因。农业县的财政困难具有典型性,无论从增强县级治理能力,还是从形成基于优势的区域经济格局的角度看,他们的财政困难应当得到解决,他们在发展农业经济中的贡献也应当得到补偿。本文以农业县为基本对象,分析了财政困难的制度性原因,提出了建立基于绩效的一般补助政策,并对该政策的内容和可行性做了研究。最后,本文还指出,该项政策是有普适性的,它应当成为国家的基本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横向财政平衡的需要和地区合作博弈的结果,产生了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我国历史上并不存在横向转移的实践,但在我国缩小地区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当前的财政改革和立法背景也提供了建立这一制度的现实契机。在我们正在修改的《预算法》和将要制定的《转移支付法》中,应该对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予以规定,相关的配套改革也有待继续推进。  相似文献   

19.
美元汇率周期与人民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元大幅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最近成了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美元贬值的三大因素,即巨额经常项目赤字,资本帐户的不利变动和市场预期转变,并且根据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美元有效汇率变动的经验分析,提出美元汇率长周期,认为美元汇率很可能会继续波动。作者同时讨论了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欧等发达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今后两年将投资4万亿元拉动国内经济,4万亿元扩大投资将通过乘数效应带动行业和地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