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模糊不清,权利和义务不界定,致使双方经常会因权利和义务之争发生法律冲突,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厘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界定高校与学生在不同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对加快高校的法制化进程,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文明的法治校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明确规定了高校学生拥有作为受教育者以及作为普通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由于自主管理权的界限不清以及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高校管理往往忽视和侵害了学生的权利,影响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只有既充分保障学生权利的行使,又教育学生正确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法哲学角度解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人本法律观,突出法律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权利观应当是权力与权利平衡观。通过赋权与控权阐述权力与权利的对立统一,进而探讨权力与权利平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提出实现权利保障和权力行使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李卫华 《新视野》2006,(4):65-67
行政相对人和行政相关人是行政法律关系权利主体,其所享有的权利具有明显的公法色彩:法定性、不能自力实现性、不可让渡性、实现的不确定性等。行政法权利与行政权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行政法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机制,其对行政权力的基本作用机制是参与与配合、监督与制约、抗辩与申诉。行政法权利的实现要求立法权建立制度性的前提保障,要求行政权确立现实的条件保障,要求司法权提供事后的救济保障。  相似文献   

5.
法律授权包括两种情况,既要向国家机构授予权力,同时也要向社会个体授予权利.法律授权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权力与权利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问题可以借用经济学的拉弗曲线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李建明 《党史文苑》2009,(11):78-80
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目标过程中,与学生形成了行政和民事两种不同的法律关系。这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内容和主体责任形式是由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决定的。因此,界定双方的法律地位,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法制化进程,对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雅琴 《世纪桥》2011,(23):49-51
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是为制约行政主体的权力,保障相对方权利的实现,在行政程序中为相对方设定的权利。从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的关系中、从程序的独立价值中,可以分析得出结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具有独立价值。作为一个重要的行政法范畴,相对人的程序权利内容是变化发展的,综观各国法律规定,相对人程序权利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七个方面,而且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程度权利同样是如此。结合当前我国行政相对人程序权利实践的现状,我们应当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相对人程序权利得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权利主体的不同,隐私权在内涵上也存在差别。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主体,在高校行政管理权和高校知情权的双重制约下,其隐私权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为了加强对大学生隐私权的保护,本文对大学生隐私权的含义、大学生隐私权与高校知情权的冲突及其协调、大学生隐私权的立法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国家权力的合法存在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权利为前提和目的的。国家权力的依法行使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动力和目标的。实施权力是维护权利的保证,保障权利是制约权力的基础,体现权威是行使权力的根本。权威只有建立在至高无上的国家法律基础之上,人民权利才有根本保障,国家权力才有合法权威,从而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与学生发生的法律纠纷解决的途径有三: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清理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规章制度,完善执行程序;建立并完善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
浅析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准 《世纪桥》2008,(6):36-37
高校与学生发生的法律纠纷解决的途径有三:正确界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清理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规章制度,完善执行程序;建立并完善高校与学生法律纠纷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2.
筱萍 《奋斗》2001,(9):48-49
权力和义务是什么关系?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还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可见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具有统一性,两者是不可分离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月峰 《新视野》2007,(2):36-38
警察权包括内部权力和外部权力,其内部权力主要是指警察机关的内部组织管理权。警察权内部权力配置主要有三种模式:命令型模式、亲缘型模式和契约型模式。命令型模式以长官意志和个人权威为基础,依靠强制性暴力推行内部管理权;亲缘型模式以感情为纽带,运行规则是从感情出发为基础的道德规范;契约型模式是警察权内部权力配置的合理模式,其以形式合理性的法律规制整个警察权内部权力制度,从而奠定了警察权内部权力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蓉 《四川党史》2003,(2):22-25
权利与义务作为既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关系。正确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有利于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确保权利义务价值的实现。一、权利与义务的一般关系(一)权利义务的一般关系与具体关系权利义务的一般关系是对特殊和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抽象化和普遍化。因此,权利义务的一般关系概括了所有特殊或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的现象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义务主体的广泛性。凡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主体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即权利义务的主体。所以,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权利和权力本质特征的差异,为二者错位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主体的差异、内容的对立、客体对象的相同和稀缺,促使二者错位从内在的可能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在我国,权利和权力错位,还有着内在的社会根源。权力的合理定位是:权力是权利的让渡;权力为权利服务;权力止限于公共领域。权利的合理定位是:权利的价值取向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维护公共利益。实现权力和权利二者关系动态平衡的路径是:在公共领域中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经济领域中使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成功的“政权下乡”、“政党下乡”、“行政下乡”等过程,完成了国家的“权力下乡”的任务;当前的乡村社会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促进乡村社会的自我发育,推进“权利下乡”是重构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的根本;推进“权利下乡”需要合理界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权力边界、树立合理公正的执政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和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权利与权力之间存有二律背反,一方面,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作后盾;另一方面,为了真正实现权利,又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本文拟对二者的本质及其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权利先于权力存在,权力源于权利让渡。权力运行须遵循一定界限和范围,遵守一定规则和程序,保持与权利的相对平衡。在现实社会中,权力对权利的侵犯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权力滥用与异化。鉴于此,廓清其边界,厘清其关系,探析其冲突原因,寻求其平衡路径,强化权利意识,破除权力崇拜,将极大地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冯宇 《党史文苑》2006,4(4):62-63,69
权利与权力之间存有二律背反,一方面,权利的实现,需要权力作后盾;另一方面,为了真正实现权利,又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本文拟对二者的本质及其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政治合法性实质上体现了政治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当前中共政治合法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增强中共政治合法性,应重在实现权力制约权力与权利制约权力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