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崛起于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阿吒力教是在南诏大理国颇为流行的佛教密宗。 阿吒力教的传播及法术具有诸多特点, 体现为阿吒力梵僧的传教与白蛮大姓的结合, 以及阿吒力教经历文化传播而地方化、 民族化的特质。 南诏大理国时期流行的阿吒力教, 能够融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经历文化涵化而形成地域特色的佛教密宗, 这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阿吒力教是指佛教大乘密宗传入南诏大理之后,与当地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土著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密教新宗派。它兴盛于南诏中后期及大理国时期,降及元、明、清逐渐衰落。至今阿吒力教仍在剑川、洱源等白族聚居地有不少信徒。它对南诏以来的云南社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制度乃至民情风俗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对阿吒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文化特征至今仍无人作过专题研究,致使学术界对阿吒力教的认识还处在模糊阶段。本文试从僧侣及僧团组织、典籍、造像、仪轨法术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舛漏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3.
杜鲜 《思想战线》2011,37(6):137-138
一、西藏在密教传入云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南诏图传·文字卷》明确指出,天竺、吐蕃、汉地为云南佛教的三大来源。南诏、大理国信仰的佛教被称为"阿吒力教"(以下简称滇密),是因为从吐蕃行化而来的梵僧宣扬的菩萨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滇密的三大主神中,大黑天神由天竺道经缅甸传来,历史较早;作为滇密核心的观音信仰由印度经吐蕃传入大理;毗沙门神祇由伽湿弥罗(克什米尔)和于阗经  相似文献   

4.
阿吒力教与南诏政权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时期,由于发端地和传入的渠道不同.云南存在着不同的佛教系派。《南诏中兴二年画卷·文字卷》载曰:“大封民国圣教兴行,其来有上:或从胡梵而至,或于蕃、汉而来,奕代相传,敬仰无异……。”“从胡梵而至”的即是印度密教阿吒力。阿吒力教入滇后,逐渐成为了南诏主体民族“白蛮”的普遍信仰,对南诏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阿嵯耶观音     
正名称:大理国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外形尺寸:高29 cm发现时间:1978年发现地点:大理崇圣寺三塔收藏机构:云南省博物馆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滇密"阿咤力教崇拜的主要圣像。阿嵯耶在梵文中的意思为"圣者"。《南诏图传》及《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中亦绘有此观音,称为"真身观世音菩萨"或"建国观世音"。阿嵯耶观音身形纤细修长;菩萨梳高发  相似文献   

6.
《中兴图传》(以下简称《图传》)是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公元898年)绘制的一幅长卷画,主要描绘“梵僧化斋”、“奇王祥瑞”等南诏建国初的一些佛教传说故事。原《图传》分作两个长卷:一卷是图画,纸本彩绘,长十九尺一寸五分;高一尺四分。此画卷前面有清朝张照于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所书的长记,叙述南诏的历史和他对本《图传》的看法。画卷后有“嘉庆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四十年代,海伦·查平博士就着手对美国纽约等地博物馆所藏大理国时期的观音造像进行研究,发表了《云南的观音》一文,并首次向世人公布了《南诏中兴二年画卷》。六十年代,李霖灿先生发表《南诏大理国新资料的综合研究》,全部彩版公布了《张胜温梵像卷》,把大理地区观音信仰的研究引向深入。同期,大陆学者李家瑞先生,以《南诏以来来云南的天竺僧人》为题,对“梵僧”作了详尽的考说,堪称研究大理地区早期观音造像的力作。此后,有关大理地区观音信仰和观音造像的研究便持续地开展起来。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方面的研究,远未深入。作为历久不衰地受到信仰和崇拜的男性观音,至今没人  相似文献   

8.
张楠 《创造》2002,(10)
《(宋)大理国梵像卷》,因系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又称为《张胜温画卷》(以下 简称《画卷》)。《(宋)大理国梵像卷》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南北双绝”,是我国誉享中外的两件艺术瑰宝,而且二者的“遭遇”相同,命运坎坷,具有传奇色彩。目前,继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获得极大的成功,大理又新建《天龙八部》影视城及40集电视系列片《天龙八部》开拍之机,对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宋)大理国梵像卷》、《清明上河图》与《天龙八部》进行比较研究,对研究南诏、大理历史及如何应用《画卷》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孟洁 《传承》2015,(2):132-135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薄伽梵歌》作为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第六篇"毗湿摩篇"中的一部分,逐渐演化成印度教一部独立的经典。此时中国思想也呈现"百家争鸣"的大繁荣。在早期中印哲学中,尽管其产生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相去甚远,但就其思想内容和义理来看不乏相似之处,如《薄伽梵歌》的"梵"与老子的"道",《薄伽梵歌》的智解与道家的境界说,《薄伽梵歌》的"无执之行"与老子的"无为"等。  相似文献   

10.
名僧 高僧 大师 法师在佛教的称谓中,名僧、高僧,大师、法师这两对名称是有区别的,名憎是指有名的增人,梁主唱曾撰《名僧传》,记录当时名僧的事迹。后来梁慧皎又编《高僧传》,强调德行高超的僧人方可入传。因为名僧知名,道德学问不一定高;而高憎在深山修学,不...  相似文献   

11.
僧肇抓住小乘教立论依据的逻辑破绽,提出刹那(时间点)及刹那之事物“不往(来)不去”、“不灭不来”而名“不迁”的理论,同时,也将小乘教逼向他们的理论前提——悬搁构造性时间的绵延性。关于绵延与刹那的关系,僧肇认为是“动静未尝始”,而“相依相待”,提出“即动而求静”——在绵延中安放刹那,在业果之间的“动态的力的关联”之中安顿“静态的”业果。概言之,僧肇先依小乘教理路“以贼攻贼”而立“物不迁”论,后以“即动而求静”的方法“就路返家”而人大乘中观空义。  相似文献   

12.
顾凯 《求索》2012,(9):78-80,56
东晋时期士族玄谈盛行,名僧与士族谈玄论佛也成为一种风尚。但这种玄佛合流的文化现象只是文化层面上的问题,名僧与士族交游唱和中的文化认同并不能等同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就名僧与庾亮的交游活动来看,佛家生活观念与玄学越名教尚自然的融通,仅体现出佛教传播诉求下名僧对士族社会地位的依附;名僧与士族在文化认同上的差异,也只是学理范畴的分歧,但这种分歧却折射出两者社会价值判断上的差异。佛教与玄学的融通为佛教在文化群体中的传播开辟了道路,而两者的独立性却勾勒出两者泾渭分明的命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泰国哪吒三太子庙坐落于泰国东部沿海春武里府,早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1350—1767)就有华人来到春武里工作并定居,特别是《鲍林条约》签订之后出现了华人移民高潮。1991年当地著名华人宋差·臣斯里先生创建了哪吒三太子庙,经过近30年的演变,如今已发展成为春武里规模最大、建筑最华丽、颇具影响力的华人寺庙。该寺庙内除了供奉主神哪吒三太子之外,还供放有几百尊道教神像,吸引了众多春武里府内、甚至外府人们前来膜拜,它对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社会事业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梅国云 《今日海南》2022,(11):63-64
<正>一上世纪90年代,海南还是一个“路难行”的所在。不光是往洋浦方向的路比较难走,从中线往琼中、五指山、三亚方向更是叫人走得昏天黑地。有一次,总队政治部王海亮主任安排我到三亚帮助那里的武警支队与羊栏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上午十点多我从海口坐公交车出发,车子开到五指山的阿陀岭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阿陀岭山高路陡急弯多,一车的人虽然早已饥肠辘辘,但还是吐得死去活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僧人诗,有一种专写异相之美的。这类诗,在文字意象的表现上,多倾心于万木萧条、霜重叶寒、古庙风寂,石床孤座、杳杳寒山、野流深涧……如“灯传三际火,树光万株松。”“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僧灵一)“虽著离尘衣,衣中多养蚤。”(僧寒山)“秋钟尽后残阳暝,门掩松边雨夜灯。”(僧齐已)。 僧诗的异相之美在于虽愁苦而美,何也?盖于现实的生活中,人避苦难如避瘟疫,其所  相似文献   

17.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族宗教,阿叱力教是形成于古代白族社会的佛教密宗新宗派。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表现了印度密教在洱海地区的白族化,以及白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在外来宗教冲击下而发生的演变。阿叱力教与本主崇拜之间,在祀神格局、寺庙建筑、信仰仪轨、宗教义理乃至神话传说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前进》2021,(2)
正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郭愉 《今日民族》2003,(2):51-52
观音,以救苦救难和大慈大悲的形象,在中国佛教信徒的信仰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只要走进寺庙,人们就可以见到各种形态的观音塑像,如:千手观音、滴水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它们无不以端庄、慈祥的女性形象出现。但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人们会发现一尊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观音塑像。它造型独特、身姿婀娜,矗立在洱海之中四周波光粼粼的南诏风情岛上。如今,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观光和朝拜,这尊高大的汉白玉观音雕像,就是曾经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的“阿嵯耶观音”雕像。阿嵯耶观音是云南古代南诏、大理时期崇拜的一尊佛像。那时…  相似文献   

20.
夏绍先 《思想战线》2001,27(3):94-96
唐宋中央王朝和南诏、大理国统治者,出于自身的统治需要,都积极主张输出和吸收中原文化,为中原文化在南诏、大理国社会的传播大开方便之门.中原文化之所以得以在南诏、大理国社会广泛传播,主要是南诏、大理国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中原文化来适应社会的变动,以协调自身社会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