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贤娇 《理论建设》2020,36(3):37-43
现代化中国方案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标,在应对现代化过程中人类共有问题时所形成的一整套战略、策略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先辈们前赴后继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先后经历了从中国现代化的西式方案到中国现代化的俄式方案再到中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的历史演进。它是在成功解决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目标与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国情、直接过渡与迂回过渡三对矛盾的实践过程中得以生成的。  相似文献   

2.
崔华前 《学习论坛》2005,21(5):72-76
荀子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强调后天习染的道德起源论,提出以德治为目标的道德教化论,塑造君子、圣人的德育目标论,确立了德育方法论和德育原则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必然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就变质变向了。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自觉和理论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相似文献   

4.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分析,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重要问题,它既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目的为何"、"如何实现"等三个问题构成了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出发点,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生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主题逻辑"、"过程逻辑"等三大逻辑,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支撑,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共同承载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5.
中国改革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那么,中国改革为何能取得成功?中国改革发生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不少西方学者想不清、道不明,  相似文献   

6.
现代逻辑改造了传统逻辑的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培福 《理论学刊》2004,2(5):73-76
传统逻辑的主要局限在于所研究的逻辑形式贫乏且粗糙,现代逻辑基于改造传统逻辑的动因而发生,却没有如愿开拓出比传统逻辑更丰富、多样的逻辑形式。尽管在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方面有所改进,但是对手段和方法改造的同时更改造了研究对象,把原来传统逻辑研究的客观对象无意间改造成了主观设定的对象,致使新的手段和方法服务于新的研究对象,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创造关于数学思维的人造逻辑之路。因此,现代逻辑就其本质而言不是对传统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当下,全面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逻辑何以生成,深刻领会这面伟大旗帜的内涵及作用,对于我们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中国逻辑应用研究一直停滞在探索范围、对象、方法的层次上,进取不大,成为中国逻辑研究的软肋。究其原因,逻辑应用研究的认识有误是妨碍逻辑应用研究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现实问题的逻辑在实践中的统一与结合。通过这种结合,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实际历史进程的逻辑的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化;中国具体实际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一环,实现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在逻辑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晓峰 《世纪桥》2010,(3):26-27
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构建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构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本文在追溯黑格尔及马恩关于逻辑起点问题的理论探讨前提下,运用实事求是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它在符合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的同时,还应该能体现中国人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阶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范畴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赵爽 《实事求是》2022,(3):31-39
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作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关键环节,呈现出深邃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阶级”的彰显贯通、“革命”与“建设”的此消彼长、“建设”与“改革”的继替重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历史逻辑,厘清概念范畴的话语赋义、协调时空格局的话语运行、凸显中国特色的话语传播透视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探求语境与内核的耦合协调、坚持承续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提升话语阐释的方法技巧凝构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实践逻辑。三重逻辑虽各有侧重,各显其质,但不可割裂而论,它们共同筑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姜裕富 《求实》2017,(8):13-20
在一般的逻辑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社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空间,但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社会成长自有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法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导致政党、国家、社会三方有效互动明显不足,制约了独立的社会成长。从法治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法治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保证。我国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执政党在领导、建构社会成长的同时,将法治意识融入政党与社会,使社会成长有更大的政治空间,也使党的领导和执政有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逻辑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交互促进、交相融合的过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有效应对国内外严峻挑战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攻坚克难、永远奋斗,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做出新奉献,引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中国之治的传承性。W古村落作为被认定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其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结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要素相呼应,在物理空间构建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精神空间发展中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社会空间制度设计中回应共同富裕的诉求。在现代化转型期,资本逐渐成为主导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关键因素,导致W古村落空间再生产的结构性异化:资本增值对空间整体风貌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逐利思维造成精神空间的道德滑坡、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空间内生性消解与共同体意识淡薄。在此基础上,W古村落村落空间生产出现治理协同性失效:政策保护性与限制性冲突诱发多主体协同理念分化、支持性政策的不充分导致多主体协同动力不足、产权界定的复杂性削弱多主体间协同治理的一致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传统村落空间生产可以从保护景观文化着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物理空间更新;从激发活态文化出发,促进本土性价值的精神空间更新;以挖掘制度文化为支柱,重塑新的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认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治国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从政生涯中,通过对传统治国思想的发展创新,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非凡魅力,彰显了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现代价值,实现了传统治国思想的现代转换,提升了国家政治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只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9.
早期的现代化理论主要是在总结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对非西方国家的发展问题研究明显不够深入。中国为摸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及道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艰苦奋斗,走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明显不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实现了从世界现代化潮流中的“后发式现代化”到“早发式现代化”的转变,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得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及道路中蕴藏的丰富经验,从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新思路、新方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力量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独特的民族精神,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融合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这关系到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也反映出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