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走向“成人”之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教育”一词表达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开始,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探索和哲学追问,逐步揭示出人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人之成为“人”,而教育学的基本学理旨趣也是指向人的生成的,因此,教育学在其本性上当以人的全面生成为完整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应当突破学校教育的时空框架,进而努力突破现代教育的唯理主义框架,成为一门全面研究之如何生成为“人”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学的传统学科视野中,教育只是普通教育,大学教育并不隶属于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没有大学的复兴,没有学科制度化浪潮的出现,也就没有教育学的今天.大学教育实践规训了教育学,为其提供了组织建制和学术队伍;但教育学却忽视了大学教育的存在以及大学教育实践对教育学学科制度化的意义.从学科规训视角出发,教育学的重建必须注意教育学与大学的关系,必须重视大学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学科规训,必须重新检视教育学学科制度化的方方面面,必须从学科制度化与制度化学科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先秦<学记>中"禁于未发之谓豫"的意思,不应理解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就注意预防叫做防范",而是"教师不应当让年幼儿童接触难度较大的义理之学,这一原则称为豫".所谓"豫"有丰富的意义,即:要让年幼儿童悠闲舒适,从容成长,让儿童享受当下的生活,避免有损于儿童的成长.<学记>篇幅虽小,但其义理博大精深,犹如中国教育思想史甚至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健康的婴孩.这与独尊儒术以后中国主流的教育学思想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存在两种不同的形态: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教育学.从学理上讲,两种形态的教育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伴相生,彼此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实中的教育学课程形态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教育科研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学课程.据此,未来的教育学可能分化出三种品格:其一是大众教育学;其二是"临床"教育学;其三是人文教育学.无论是大众化还是精英化,无论是实用性追求还是超越性追求,我们的旨趣都在发展人、生成人.因此,只要"成人"之需要存在,教育学就不会终结,教育学的课程形态也将不断演变、发展乃至走向相对意义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人是生成性存在,教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建构生成"的交往实践活动.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这与人的形象、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自我实现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就超越了过去那种整齐划一、千人一面的静态教育目的观.唤醒受教育者沉睡的或被压抑的创新和超越意识,在实践中让受教育者体验生命的创造之美,享受生命创造的快乐与促进个体生命潜能的发挥一样,引导受教育者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同样也属于自我实现教育目的观的内容.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6.
鲁洁先生对当代中国教育学理论,尤其是德育理论有着重大的、特殊的贡献。道德教育哲学是她治教育学的核心和灵魂,以道德之眼看教育、思教育是她教育学术思想的明显标识。她建构的是有人的和为人的德育,是以人的生活为坚实基础的德育。她一直在关注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她不迷信过度物质化、占有式的西方现代化,同时却高度重视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新发展,敏感于它们区别于近代人本主义的新特征。她完全不满足于传统的道德概念,她试图冲破规范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知识论的道德解释论,冲破工具论的道德解释论以及现存论的道德解释论。她已相当完整地构筑起道德教育哲学的理论大厦,也相当深刻地回应了中国社会转型中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祝贺她寿辰的最好方式无疑是激发人们重温她的作品,走进她的学术生活,更深入一些地研究她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 一、犯罪论体系及其意义(一)犯罪论及其体系所谓犯罪论,是试图对于犯罪的共通的构成要素予以明确,并据此力图解明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的研究及其成果.并且,这样的犯罪论,不应仅止于对与犯罪相关的个别问题、某个侧面之理解、认识的简单堆砌,而应该是将这种个别的理解、认识作为一个整体,予以体系化的整序,旨在于此的学问上的努力也一直累积下来.通过对个别认识之间的关联、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基础、根基予以明确,既可深化对个别认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就一直以来未能明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只要犯罪论研究旨在追求理论的体系化,可以说,这些都理所当然.在此意义上,对犯罪论的研究就必须旨在构建一种犯罪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是一种朝向实事本身的方法,实事本身即是指个体的意向性意识,这一现象学基本原理昭示了现象学关注生活实事、关注个体独特体验生成的人文精神与气质。教师教育不是科学概念、规范学习的结果,而是融入个体意识、情感、体验与反思的活动过程。现象学视野中的教师教育面向教育实事,关注个体体验,重视个体的教育反思,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蕴和人性色彩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9.
因无人知道教育学是什么,教育学在中国兴起之初曾遭遇抄袭问题。1920年代留美教育学者登台又引发新一轮抄袭,即使范源廉曾在教育总长位上提倡发展改善国计民生急需的教育研究,也无法遏制抄袭及美国教学法实验在教育界蔓延。但1925年以来在内部反思、外界批评作用下,教育学仍能寻求新生。尤其陶行知、晏阳初1926年起改从现实国情出发,不仅开拓了有益改善国计民生的原创教育研究进路,还让中国形成了能赢得世界认可的乡村平民教育学派。围绕抄袭与原创考察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研究,可以拓展既有教育学史研究,并为当代中国教育研究及本土学派建构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和教育史分别以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对教育进行研究,尽管二者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上各有侧重,但学科之别不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壁垒。教育史研究以历史为研究对象,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它通过考察历史来理解教育,因而又是一种研究方法。一部教育史潜藏着一部教育思想史。逻辑的与历史的是一致的,教育史研究不仅仅是史实的记录和复述,文献的查找与整理,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厘清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通过归纳、分析、演绎、推理等方法,发现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视角理论与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视角理论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受到研究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等的影响,并且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他们主张视角多元化和提供新颖的能说明问题的视角以便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关注.就教育研究来说,这意味着从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等多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借以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新颖理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ole of comparative law in contemporary legal education. The discussion builds on an idea according to which it is helpful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educating lawyers and doing comparative research.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omparative law pedagogics in today’s world, where law graduates must be prepared for working in a global context. Whereas in academic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goal is to reach a deep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foreign law, in legal education the goal is to learn to “think like a lawyer”. It is argued that by means of teaching foreign law, it is possible to transfer the focus of legal learning away from detailed rules and instead concentrate on general principles. Comparative law-based material and teaching ought to be regarded as a stimulus that sets the learning process into motion. Moreover, it is claimed that more significance ought to be given to the transnational dimensions of law as part of legal education within all branches of law.  相似文献   

13.
车文博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理论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史家。20世纪末期,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做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深刻剖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元理论及其内在的思想逻辑、科学评价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与缺陷、客观探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及其发展趋势、独到阐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当代心理学的影响、准确分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车文博先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能否为心理学提供新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后现代主义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后现代心理学,不仅在反思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性前提方面提供了批判性的精神资源,而且在社会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元理论建设性成就。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科学公共知识的进一步约束和完善上。在实质性的知识贡献方面,社会建构主义这一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丰富了认识论和反映论,其中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法律概念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并说明法律这类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以深化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完整的法律概念理论分为元理论层面、理论层面、引申层面和实践层面。从元理论层面看:概念分析不等同于语义分析、应当从典型情形着手分析、以澄清理论疑难为目的、揭示并说明法律的必然特征、采取反思平衡的方法、并以理想性标准揭示出法律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work discusses a worldview and a methodology concerning ideological approaches by which Marxists can understand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based on well-defined value truth, theory and philosophy. The work builds on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which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priorities to which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must adhere: putting the people first, maintaining self-confidence and self-relianc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adopting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applying system thinking, and maintaining a global vision. Furthermore, this work argues that these priorities should be applied to promote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s new journey. As the starting points of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the meta-theory and “six must-dos” follow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interpreting and promoting socialist concepts, theory, law-based path and legal system in the New Er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metatheory and the “six must-dos” provide the logical foundations and fundamental compliance with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Only by applying these “six must-dos” well can we understand and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the Rule of Law, enhance the rationality, initiative, foresight and creativity of our work i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张治宇 《河北法学》2004,22(10):144-146
现有行政行为效力内容的确定不合理,应采取以公定力、实质确定力、形式确定力和拘束力为基础的四分法架构; 其研究方法过于静态,存在“一刀切”弊端,脱离了实践,应从过程性的视角对具体行政行为效力发展进行动态地把握;其研究范围存在局限性,经验对象的选取上存在盲区,导致理论归纳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周延,应该将行政行为的司法效力也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来。  相似文献   

18.
张卫平 《北方法学》2016,(6):118-125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和重心会因为社会时期或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法治初创阶段,民事诉讼法治也处于大规模的建构和实践之中。因此,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任务就应当集中于对民事诉讼制度原理的研究,以适应民事诉讼法治的大量建构和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法学的大量研究资源也应当集中投入其中。过去由于受错误司法政策的引导和影响,将有限的学术研究资源投向了与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关系不大的一些领域,从而导致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重心的偏移,也导致了民事诉讼理论研究本身的贫困化。应当将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重心回归于民事诉讼法制度原理的探究,真正推动我国民事诉讼法治的发展,提升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法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按照法律的生命有机体理论,法学者应从经验事实出发,将问题作为法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将对问题的分析、解释和预测作为研究的归宿,并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按照提出假设、进行论证、对相反命题进行证伪以及将得到论证的命题一般化等基本程序,组织和安排法学研究活动。为此,法学者应当对那种单纯的对策法学、引进法学和移植法学方法作出深刻的反思,并抛弃那种将理论问题意识形态化,孤立地看待刑事诉讼问题的研究方式,真正从法学各学科交叉的角度,来发现新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20.
In ‘(Why) should we require consent to research?’ Alan Wertheimer probes whether it is legitimate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erce’ people into participating in biomedical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ven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In debating the rules that ought to govern participation in interven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we should distinguish two separate moral claims. First, interventional research should proceed only when the subject has given her informed agreement. Second, it is legitimate for the state to set a requirement that people participate in interven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and to penalize or punish those who refuse to participate. The most plausible ‘pro-coercion’ view accepts both of these claims. Though I stop short of endorsing this view, it captures important ‘pro-coercion’ and ‘anti-coercion’ intu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