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公民意识的碎片化及化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美萍 《理论导刊》2012,(11):74-77
当前,我国农民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公民意识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和倾向,在权利意识增强的同时,义务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不足。培育农民成熟的公民意识,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强化民主政治,扩大民主实践,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发展农村非政府组织,培育农村公民社会,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社会土壤;强化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民公民意识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农村公民社会迅速崛起。公民社会的崛起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带来了权威性降低、社会掌控力及社会整合等方面的挑战。按照党建科学化的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努力增强自身执政能力,以引导农村公民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维护农村公民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村公民持续增收,保障农村公民经济权利的有效实现,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乡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必然产物,并构成了农村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到农村治理.但农村民间组织在组织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之下,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发展困境,从而影响了农村民间组织和农村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阻碍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因而就需要解决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对农村民间组织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田菲菲  李翠 《学理论》2013,(11):59-60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农民公民意识的缺失阻滞了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因此,培育农民公民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新时期,培育农民公民意识途径有以下几点: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奠定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物质基础;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运用多种途径,推动农民参加提升公民意识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农村社区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枢 《理论视野》2010,(12):33-36
文章把农村社区治理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建设工程,借鉴公民社会的理念和机制来审视城乡二元化和社会结构二元化问题,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验为基础,探讨以农村社区治理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创新之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境界,又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演进过程.立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视域和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和发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功能,是实现农村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村公民综舍素质和能力、提升农村公民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社会资本理论为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奠定了社会网络基础,推动了农村民间组织建立社会信任,促进了农民合作,规范多元主体参与。但是,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网络、信任和规范缺失也影响了治理的绩效。要促进我国农村民间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的良性治理,应促进公民参与,引导社会网络良好发展、提高民间组织活动透明度,重拾社会信任、加强农村民间组织立法和制度建设,规范社会资本运行。  相似文献   

9.
善治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的良性运行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与社会互动,并推动公益事业发展.传统政治文化排斥公民社会的发育,传统政府治理模式阻碍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它们使得公民社会组织协调性不足.为构建善治政府,应加强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完善并强化对公民社会的扶持和规制.  相似文献   

10.
建设新农村中的农民政治参与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地区公民政治参与对保障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公民参与投票活动、接触官员、参与政治表达等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具有明显的宗族性和派系性、稳定性和水平不高、结构不平衡、非制度化、非程序化仍然存在等问题。促进我国农村公民的政治参与,首先必须明确政治参与的目标,还需要有具体的措施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的实现是需要具有公民性的广大村民来完成。这种能够保证公民角色或公民资格感知、公民权利运行、公民责任履行和公民美德倡行的公民性,有助于公民积极参与和监督村民自治中的违规行为并保证村民责任的履行。事实上,由于臣民意识和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村民公民性的发挥。提升和救治村民的公民性,对保证我国村民自治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具有公民性的农民工返乡参与村民自治建设;加强村民公民精神的培育,逐步实现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建构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仍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这种差距使得中国公民社会建构任重道远。本论文正是基于为了更好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从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缘起入手,论述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理想与现实之差距,指出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路径选择,以期给中国未来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爱爱 《学理论》2012,(4):31-3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公民文化的发育非常不足。着重对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影响,第三空间发展缓慢,政府职能划分不清,公民意识严重不足这几方面引起的农村公民文化发育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从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村民自治组织,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提高农民素质四个方面来培育农民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从治理和善治的视角看,作为农村公民社会主要载体的民间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的基层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与稳定、弥补政府的"缺位"以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同时,民间组织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同时又具有很多共同的文化背景与制度关联,它们之间的比较一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借助国际比较研究——公民社会指数(CSI)的框架,对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的发展作出比较分析,借鉴海峡两岸暨香港公民社会比较的经验,大陆公民社会的发展,于外而言,首先应该着重在环境改善,特别是政治环境、公民权利、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环境;于内而言,应有意学习和实践宽容的观念,促进公民社会的自治能力以及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邱小玲 《学理论》2009,(8):119-121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高低反映其民主与文明的程度高低,高素质的公民是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是重要的国策。公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有赖于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公民教育的实施。我国学校公民教育比较薄弱,不适应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发展,发展我国学校公民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公民社会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又经历了国家与社会同结构、国家与社会统一和国家与社会分离三个阶段。分析了这三个阶段的各自特点,又探讨了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最后探究出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公民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最终通过公民社会与政府良性合作达到善治。  相似文献   

18.
《团结》2009,(6):29-32
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它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多元化治理模式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治理主体结构失衡、功能模糊、关系失调和行为失范等所带来的种种困扰,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从共同治理理念和现实国情出发,我国应建立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面对多元治理主体间的离散和冲突,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有整合者的担当,通过对多元治理主体价值观念、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党在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张博 《学理论》2012,(16):37-39
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国家与公民社会各自局限性的分析,可以发现过度干预社会的国家和失去国家控制的公民社会都会导致政治发展的失败。政治参与是国家与公民社会互动的连接点,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政治参与的作用在于调节二者的局限性,保证政治发展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