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是位难得的清官,在任时关心人民疾苦,做了不少造福百姓的事,也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的诗篇。有一次,他看见一位饥饿的妇人抱着孩子拾麦穗,对其“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困苦境遇深表同情,充满自责地写道:“嗟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兹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个“愧”字,表明韦应物这位正直有良知的封建官吏对民生艰难的同情,对自己作为地方官不能造福一方而深感愧疚。在今天,作为党员干部深怀一颗愧民心,感到工作没做好对不起老百姓,我认为这是一种党性修养,一种人生境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在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在生死与共、甘苦备尝的共同劳动中,一直满怀  相似文献   

2.
说“惭愧”     
我常常喜欢吟诵两首唐诗,一首是韦应物的《郡斋中雨与诸文士燕集》,另一首是白居易的《观刈麦》。在灿若星河的唐代诗歌中,这两首虽不算前茅之作,但其中的“自惭居处崇,未瞻斯民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却比别的唐诗名句更使我心折。之所以心折,是因为上述诗中的“惭”“愧”二字,  相似文献   

3.
自愧与良知     
知错而惭愧,知耻而羞愧,知 不足而愧作,这本是人性的 清纯,是官德的升华,是为人与做官的明智作为,历来令文人墨客颇多赞赏。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对“愧”是历来认真讲究的。《诗经·小雅》早就唱出“不愧于人,不畏于天”的至理明言,以后历代志士仁人也都是自觉地把“愧”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检点自己的言行。像唐玄宗时当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曾写下了“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安”,‘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感人诗句。再像明崇祯时当过兵部尚书,后被朝廷误杀的袁崇焕,也曾以“愧”为中心意思来…  相似文献   

4.
拾“话”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拾钱、拾物、拾金、拾银,但是,拾“话”者却很少听说过。可是,此义如果说透,你就会明白,这“拾话”者,不仅不少见,并且比比皆是。比如,一个具有演讲艺术的领导,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工作者,无一不是拾“话”的爱好者。拾钱拾物,此失彼得,失者有痛,得者不安,而拾“话”者却相反,拾者有增,失者无减,双方受益,皆大欢喜。前些日子,我拜访一位老领导,他是一位演讲艺术家,也是一位拾“话”家。老领导掏出一个小本子说:“你看,这是我拾话的新收获。”我拿过来一看,活像一个青年人的笔记本,什么GDP啦,恩格尔系数啦,城镇化率啦,…  相似文献   

5.
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撰文指出,出于对农民困难处境以及对国家能否得到健康发展的忧虑,不少人呼吁,要“善待农民”。应当看到的是,“善待农民”之说表达了对于农民处境的一种关怀、一种关注,它提醒人们对于农民要有同情之心,对于农民不应只是索取,还应多考虑其必要的休养生息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志坚 《唯实》2013,(4):95-95
一 有一个叫“知道分子”的称谓开始时髦,连不少著名的文化人也跟着这样说。例如,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日前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时就说,“现在有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因为“别人和他说的事,他全知道。但他缺的是见识”。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大凡清官廉吏,总是严于律己,常感政绩不显,负同负民,有愧于心,古往今来,他们留下许多自愧诗,今天读之,仍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鉴益。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江洲史、苏州刺史等职,为官清廉,关心民疾。在《寄李儋·无锡》中云:“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之愧俸钱”。  相似文献   

8.
从韦应物诗句“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到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从“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的名言,到“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健康只有一种”的警句,诸般感悟可以说都道出了健康之于人的本质要义。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农一师十六团工会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工作作为工会一项重要职能,特别是在三秋拾花工作期间,突出一个“严”字,取得了明显成效。 花场安全工作监督检查是历年团工会的工作重点,“职工辛苦一年,不能因为安全上的一点小疏忽让他们白忙活,我们的工  相似文献   

10.
交党费不能由集体总付在庆祝“七一”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件与党有关的事,那就是农村党员交纳党费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近几年来,有不少农村基层党支部在上交农民党员的党费时,不是向党员本人收取,而是由支部集体总付,然后将这笔费用作为村委会一项“开...  相似文献   

11.
张研 《党课》2013,(16):66-67
“为官避事平生耻”,这是一句古话,其意大致是为官从政应在其位谋其政,以敷衍塞责、怕事躲事为耻。如果把“官”当做一种职业,把“事”理解为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这句话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也是适用的。作为党的事业的中坚,领导干部应当具有勇于任事、敢于担责而不一味避事、无所作为的意识和境界。  相似文献   

12.
报载,某县法院有位新任领导,在接待一来访群众提出要解决的遗留问题时,断然回绝:这是前任领导的事,你找他们去办,我不管。对此,这名同志心灰意冷,大失所望。而得知此事的另一位领导,主动找到这名同志,在对反映的情况经过详细了解后,立即责成有关部门,按规定帮他办了此事。对此,这名同志热泪盈眶,感激万分。上述两位领导表现出来的“我不管”与“热心办”,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并不少见,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令人痛心,后者值得提倡。笔者认为,“我不管”是领导对群众极端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  相似文献   

13.
高福生 《当代党员》2007,(11):51-51
有一个官员因为经济问题而锒铛入狱,令人不解的是,不少市民对他深感同情,并自发地到监狱探望。调查结果发现,探望者的一嘈遍心态,就是认为此人为官时“敢负责,善做事”。这种“贪官不臭”现象,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4.
赵化南 《唯实》2003,(8):189-189
《诗经·小雅》上说:“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在我们民族的传统中,是很重视“愧”字的,并以此作为一把尺子衡量和约束自己,作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许多为官者对黎民百姓常怀愧怍之心,令人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5.
“党管干部”是实现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的一项根本原则。但是,在对“党管干部”的理解上却存在不少误识。这些误识,是导致实践中干部任用不科学、甚至同人民公认原则要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管下部”不能同公众对干部的选择权相违背。  相似文献   

16.
“烈女,烈女,又是烈女”。这是1998年9月18日《羊城晚报》第9版的一则消息标题。消息说的是打工妹拒绝”三陪”被逼跳楼的事。任此之前,传媒先后报道四川广元农村一位女青年受骗去当“三陪”不从,被迫跳楼云致残;安徽打工妹洪招娣被人推入火坑宁死不肯卖淫,纵再跳下三楼抗争,造成粉碎性腰椎骨折……“烈女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堪称骇人听闻,也很值得同情,但似乎令人震惊不起来。因为司空见惯的社会恶现象势必会首致如此事件的发生。穷人受罪\弱者受凌晨在意料Z中,并预料会后还习能会出现更多的“烈主事件”。细容署疑,“烈发事…  相似文献   

17.
春节前夕,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一位领导干部谈到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人才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提出了一个用“长”帮“短”的主张。他认为,既不能用“长”,又不能帮“短”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只有用“长”,但不能帮“短”的干部,是领导才能不全面的干部;弃“长”用“短”的干部是愚蠢的干部;只有既能用“长”,又能帮“短”的干部,才是最高明的干部。我认为,这位领导的见解,是十分正确的。用“长”帮“短”,可以说是一条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全面发展、各尽所长、减少失误、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党建》1994,(8)
“廉”字的六层含义“廉”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周礼》记载,“廉”的含义为:“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廉善”,指能行于事,能获得出众的好评;“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廉敬”,指不懈于位,尽职守责;...  相似文献   

19.
邹佰峰 《奋斗》2022,(4):49-50
<正>2022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民生冷暖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话充分诠释了党和政府“民生无小事”的基本理念,体现的是党和政府“一个都不能少”的为民情怀。民生既关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又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哪怕是一件小事,只要关系到民生,就是天大的事。  相似文献   

20.
出国     
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甚至幼儿园里,流行吃“忆苦饭”,其宗旨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