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就业应成为当前我国的优先政策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指向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互补性,同时又有矛盾和冲突,各国政府在选择宏观政策目标时往往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这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运行中也表现得非常充分。譬如,1993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其时首要的政策目标,于是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直到1996年底实现“软着陆”;1997年下半年后出于应付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缓解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之需要,我国又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持…  相似文献   

2.
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面临的挑战和积累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贸易顺差加大、货币投放过快、物价持续上涨……过剩的流动性让通货膨胀从岁初的“预期”发展为岁末的“压力”。5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年中频繁出台的货币政策“组合拳”,在年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上升为“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过热、防止明显通货膨胀成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2008年的中国经济走势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3.
一、改变预期有可能导致从通缩跳向通胀时下,为了扩大内需,阻止经济衰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项接一项地出台。最近,又有人提出“搞点通货膨胀”,并以多种理由证明其“有益无害”(沈立人:《能否搞点通货膨胀?》,《内部文稿》1999年第19期)。我以为此论实不足取。面对中国当前特殊的经济背景,必须高度警惕通货膨胀。主张“搞点通货膨胀”的同志虽然出发点是好的,想用多发票子的办法消化存货,刺激经济,但是“适度通货膨胀”的  相似文献   

4.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常因经济情况与理论的变动而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许多经济学家都将通货膨胀视为一种“求过于供”的现象,即商品与劳务的支出总额,超过总体经济的长期生产潜力的现象。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货币所得的总额的增长率,超过实质国民生产总额的增长率。通俗的定义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货币币值持续贬值的过程。这个定义中有些名词是要特别解释的。第一是“一般物价水平”,即通货膨胀必须广泛地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在内。局部性的价格上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第二是“持续上升的过程”。换言之,在真正的通货膨胀过程中,个别物价虽有升降,但一般物价则呈现长期上升的趋势。因此,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价格上涨,也不能视为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信贷、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变化来调节国民经济的平衡,维护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我国中央银行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物价涨幅过快,通货膨胀严重的局面,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 “八五”期间,由于我国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全社会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这是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针对当前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严重的国情,我国必须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前全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仍然偏大,预算约束软化和银行货币信贷投入的“倒逼”机制问题并未真正解决,这是从需求方面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在整个“九五”期间都需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7.
时下,为了扩大内需阻止衰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项接一项地出台。最近,又有人提出“搞点通货膨胀”,并以多种理由证明其“有益无害”。我以为此论实不足取,危害甚大。面对中国当前特殊  相似文献   

8.
2008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1994年经济指标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零售物价上涨率分别达到11.8%和21.7%,物价上涨率已超过了曾导致80年代末经济紧缩的1988年18.5%的物价上升幅度,我国正经历着改革以来继1988年之后又一次通货膨胀高峰冲击.  相似文献   

10.
周逢民 《奋斗》2008,(3):37-37,63
为防止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8年我国将实施了持续多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明确地向全社会展示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同时货币政策从过去的“稳健”先在2007年7月调整为“适度从紧”,半年后进而又快速转为“从紧”.也是国家发出的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体现了当前货币政策调整的坚决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作用。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指:“通过政府部门的收入和支出来控制经济的政策意向的活动”,其涵义有:(一)其作用对象仅为宏观经济而不涉及微观经济,它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二)它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活动来完成政策运作,实现经济意图,它以财政收入和支出作为政策手段。(三)它以充分就业,物价适度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直接的政策目标,而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根本的政策目标,通过刺激或抑制宏观经济的发展来实现这些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又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性的财政政策及消极的财政政策三种。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增长。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经济在投资、内需、外贸“三驾马车”的带动下努力前行。2001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达到了7.3%,2002年GDP增长率达到8%。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逆风而上,继续适度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仍不可盲目乐观,我们不仅面临着外部形势的不景气,同时还存在着严重的内需不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财政政策由紧缩政策转向了扩张政策。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其基本特征是以增加赤字和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所以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刺激了投资与消费的…  相似文献   

13.
国民经济发展与物价上涨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物价上涨的关系,有这样三种类型:一种是较高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高的通货膨胀,例如60年代的日本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韩国;第二种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如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低增长或负增长伴随着高通货膨胀,即所谓“滞胀”。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到1993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3%,年均物价上涨率  相似文献   

14.
一、学习《财政与金融概论》的意义 财政与金融被看作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政府运行的“血液系统”。特别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的。其中的经济手段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借以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我国已经加入WTO,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  相似文献   

15.
一、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IS -LM模型IS曲线和LM曲线分别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下面运用IS -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一 )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1、财政政策的作用过程及传导机制。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和税收的变动来直接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一系措施。其目的在于 :通货紧缩、需求不足时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上升 ;通货膨胀、需求过旺时 ,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来压缩总需求。下面用图 1说明财政政策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从1992年到1997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阶段。全国掀起了开发区、集资、房地产和证券、股份化热潮。在1992—1994年,政府总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运行在两位数高增长下出现了“四高两乱”现象,在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1994年酿成了新中国有史以来最高物价年,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随后的1995—1997年,政府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采用“微调”和“软着陆”的办法,既治理了恶性通货膨胀,又…  相似文献   

17.
通货膨胀压力的释放有一个过程,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并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今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发展。多位专家分析认为,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或将“中性偏紧”,央行将继续回收过剩流动性以防通胀加剧,新一轮加息周期或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应当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总势头良好,但是存在许多隐患。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和通货膨胀。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可能使中国经济进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滞胀”状态。“滞胀”是指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时候却出现物价上涨,这与2005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恰好相反,因此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情况。在“滞胀”的境况下,如果采用凯恩斯的药方,利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加剧通货膨胀;而运用治疗通货膨胀的药方如货币主义措施减少货币供应,却会加剧停滞。这是一个两难处境。如何治理滞胀,对于宏观监管部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经济已现“产能过剩”。目前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忽紧忽松,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克服这个缺陷,关键是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正确运用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假定不考虑国际收支的问题,并将充分就业目标归并于经济增长目标,那么,货币政策目标就只剩下两个。根据菲利浦斯曲线,通货膨帐率与失业率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不易同时兼顾,所以,在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方面,我国理论界历来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经济增长论,主张用通货膨胀长的办法刺激经济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