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经济社会形态,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下,正经历着社区秩序"解构-重构"的过程,新的社区秩序逐步生成。但城中村的社会结构高度异质化、管理能力弱化、社会空间冲突持续、社会排斥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成为社区失序风险产生的"温床"。面对可能存在的失序风险,应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重构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增强民间规范正向约束力,充分发挥精英治理作用,以期进一步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由城镇化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变迁,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秩序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农村基层治理在向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秩序转型过程中陷入失序危机,呈现出社区治理机制封闭化、治理角色重叠化以及治理身份复杂化等多重治理挑战。从社会资本视角审视,差序格局瓦解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错乱,人口异质化引致社会信任普遍衰退,个体行为规范变更导致社会规范体系断裂,这些都是造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失序的重要因素。融合型秩序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国家需要以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复建社会共识性规范以及修缮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线,达成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型治理。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应对农村社会问题而形成的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共同体。在分析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剖析其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产生根源,研究作为国家规则性制度变迁产物的新型农村社区的法律地位,有助于提出新型农村社区的法治化路径:明确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依据;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依法行政以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发展;加强引导以奠定农村社区法治化思想基础;加大投入以提升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治理领域正在探索“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小区”等社区治理模式,但其普遍呈现功能上的补正性、机制的缺位性和法律定位的模糊性等特征,与当前构建环境多元治理体系的要求并不相符。应以多元共治理念为指引,廓清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机制的内涵与外延,系统展开自然保护地社区治理的机制构造。即构建完善的社区治理共管机制,以转变实践中机制功能的补正性;构建规范的法律体系,以矫正现行机制的缺位性、消除法律定位的模糊性;完善责任机制,以赋予社区治理的可问责性。  相似文献   

5.
张敏  胡建东 《人民论坛》2020,(26):70-71
社区志愿服务事业作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基础构成内容,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开始逐步显现,并且正日益成为现代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当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机制,对社区志愿者实行专业化分类,并对志愿服务实行项目化运作,以提升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6.
从犯罪学视角对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及评估结果进行适时的总结是吃堑长智的成长阶段。破窗理论、社会解组理论为社区警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证检验与评估研究表明社区警务能够显著改善居民对警察的满意度、降低认知的失序水平及犯罪恐惧感;无充分证据表明社区警务能够显著降低实际的犯罪率或失序水平。集体效能、非正式社会控制是核心的中介机制;利用问题解决技术为社区解决实质问题是建立社区伙伴关系的最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社区群众自治的新要求,社区党组织需要以党建工作创新带动社区治理转型,通过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来促进社区融合。社区融合目标是从社会融合概念引申而来的,面对社区成员之间的疏离和社区自治的失序,社区融合的实现途径是: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感知性融合;完善社区治理秩序,促进规范性融合;构建互动网络体系,促进结构性融合;培育普遍信任的邻里关系,促进交流性融合;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促进功能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安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治安案件呈上升趋势,过去的治安防控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公民治理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治理理论,其主要理念是把过去以官僚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体制。该理论对目前我国社区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和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存在着立法理念滞后、法律体系不完整、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协调不顺畅、国内反腐法律与国际反腐法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应当重塑立法理念;协调国家反腐法律与党内反腐法规的关系;健全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制定《反腐败法》,健全对权力腐败的预防性治理法律体系,健全公务员考核激励机制的法律规范;重视反腐败立法的国际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完备的腐败治理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长健  姜瑜 《长白学刊》2024,(1):135-145
城市边缘区社区因寻求社区集体的发展权益、制度配置的优势地位、要素流动的空间正义而选择模仿城市或乡村的社区治理方式,逐渐与城市或乡村社区在治理方式上呈现“趋同”样态。社区治理方式趋同程度加深使城市边缘区社区治理陷入“选择定式”困境,而走出此困境的逻辑是适配自洽所趋同的社区治理方式,引导城市边缘区社区走向与城市、乡村社区治理方式“共生”样态。达成社区治理方式共生的前提是城市边缘区社区实现自主治理,而真正实现自主治理需要对妨碍自主治理实现的弱项展开多维剖析。以身份构建、资产管理、产业运营、职能框架为着力点,明确城市边缘区社区法律地位,规范城市边缘区社区资产管理结构,鼓励城市边缘区社区产业发展,明晰城市边缘区社区共治联系,从而为城市边缘区社区实现自主治理提供保障,为推动城市边缘区社区治理方式与城市、乡村社区治理方式共生创设前提条件,为深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城边村社区具有"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征,传统村落的宗族权威已逐渐瓦解,现代社区的组织权威又尚未建立,城边村社区权威演变过程中的断裂与多元,造成了其自治的失序。为了充分发挥权威在城边村社区自治中的作用,应积极构建一个以非权力性影响为特征、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力量、以社区显性制度为载体的现代组织权威,推动社区自治中权威的转型,通过民主产生权威、通过法治规范权威、通过公正保障权威。  相似文献   

12.
如何精准、高效地为社区提供管理与服务是新时代应对社区治理新形势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动社区精准治理,需在明晰新时代社区精准治理的要义,遵循满足居民需求是社区精准治理行动的第一目标、党建引领社区自治与共治是社区精准治理行动的指南、协商民主是解决社区精准治理行动冲突的有效方式、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是社区精准治理行动规范有序的重要依托等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构建社区共同体,形成‘互信互惠、融合开放、共建共享’的精准治理格局;制定权力清单与事务清单,厘定各社区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建立有效的回应和服务机制,精准对接社区治理需求;加强社区治理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提升社区治理的专业精准度;完善对社区治理主体的考核监督与激励机制,提升社区精准治理绩效"等路径有效推动社区精准治理行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化"会带来社会管理职能缺失、市场经济协调不畅和资源性矛盾等问题。要基于多中心理论观点展开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市场机制、社区功能,保障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4.
钱坤 《长白学刊》2021,(3):137-142
空间是理解城市诸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城市治理理论和实务方面的"空间转向"愈加明显。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逐渐进入从外延式扩张转向以城市更新和精细化管理为代表的"内涵式治理"新阶段。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逐渐兴起,并成为创新社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社区营造事实上是以居民需求为核心的生活逻辑主导,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再造、公共交往再造、居民参与方式再造、社区治理模式再造等实现整个社区再造的一种新型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所体现的治理逻辑在于,通过社区空间的重构,破解以空间为基底而衍生的众多社区治理问题,实现社区的再造以及社区共同体精神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5.
<正>城市化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划,稳步推进,有序发展,不能运动式推进。面向现实,总结经验和教训,改善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方式、治理环境、治理条件,实现村改居社区的有效治理,才能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一、历史视角下的城市化和特殊形态社区谈论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通透纵深的大历史观,需要把基层社会治理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量和评价。从历史发展角度考量基层社会治理,无法回避城市化这一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原是网络社区一种高效率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互助行为.由于网络行为引导与规范法律制度的欠缺、公民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人肉搜索"正成为极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为实现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促进网络新技术的健康发展,有必要进一步确认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健全和完善网络行为的规范立法,明确与细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制度;建立以案例为中心的网络行为规制和引导的宣传体系以及较为便捷的网络侵权责任追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层单元,其运作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既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硬法,也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发挥柔性约束作用的软法。作为社会治理基础性规范的城市社区软法,其价值定位在国家层面体现为发展民主政治,在社会层面体现为整合社会秩序,在个人层面体现为调解居民纠纷。城市社区软法之治的发育基础为公民公共精神崛起,社会基础为法治社会建设,效力基础为集体认同建构,三者的共同作用保证了软法的创制、实施和运行。城市社区软法之治借助法律吸纳、组织嵌入和宣传内化等嵌入机制,实现其效力发挥与教育内化的目的。厘清城市社区软法之治的价值定位、作用基础与嵌入机制,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社区治理的方向与目标、实现城市社区善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一种文化融入、文化同化的概念,强调的是新市民群体对于城市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文章以沿海发达城市H市的调研为例,围绕新市民对社区公共事务关注度、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文化习俗的冲突性、价值观差异程度、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等问题,对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认同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基本特征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融合,文章还提出了五大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即:在建设载体上,要以文化社区建设思路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在制度保障上,要通过制度变迁消除乡村文化城市化的制度障碍;在文化建设上,要加大城市公共文化对转型社区的覆盖面;在文化交流上,要推动新、老市民不同社区的文化融合;在文化治理上,要建立文化调停和文化认同危机和冲突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礼堂与农村社区治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建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离不开农村文化的支撑。浙江文化礼堂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以国家意识形态供给构筑社会核心价值功能;第二,以文化认同方式构筑社区文化秩序功能;第三,以地方性知识涵养社区信任关系。在提升农村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需要整合传统的乡村文化、赋予现代公民社会主义文化、发挥"文化自信"的根底作用。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和平台的农村文化建设,对规范农村文化秩序、打造农民精神家园、提供农民参与的公共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因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的社区功能随意化、资源分散化、政策碎片化等问题,浙江省绍兴市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党建"契约化"共建,以党建优势基础为依托,通过自发自愿签订互惠"契约"的方式,广泛发动社区内各类主体有序参与到社区共建中,有效融合机关部门组织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资源优势、社会组织参与优势、党员及社会人士个人优势,形成系统建设、整体治理,平等互动、问题共解,过程可控、成果可期的运转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逐步构建起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和城市基层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