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廖逊 《新东方》2010,(1):6-9
一、儒家思想在20世纪的命运 在长达2000多年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严谨的伦理体系,它适应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即使是在19世纪后半叶,当中国人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法图存之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也没有受到多少冲击: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儒家思想,甚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继续保持其统治地位;维新改良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打着儒家旗号“托古改制”,即使在变法失败后仍然尊孔,进而把儒家思想尊为“儒教”,认为它能够像西方国家的基督教、天主教一样,与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民为邦本、宽民惠民”之民本思想为世人所推崇。文章以儒家民本思想的缘起及其内容为逻辑起点,分析了“民本”是中国当代法治的必然选择,继而列举了民本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的彰显。  相似文献   

3.
刘会新  ;武东生 《求索》2007,(8):148-150
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宋代以来,被尊奉为亚圣,其学说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特别是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千百年来对华夏民族的心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本文以孟子的“人道”论为核心,阐述了孟子的人生哲学,并结合实际探讨了其对当今社会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黄官飞  何兆泉 《前沿》2014,(7):26-27
南宋状元王十朋是一代名臣,凭借才华与名节被誉为南宋大贤。结合王十朋的诗文与事功,可知其儒家思想亦自成一体,可概括为紧密相连的四个方面,即“上中下之性”的人性论,“先器识后文艺”的君子论,“君恩以死答”的忠君论和“宜知民事训词温”的民事论。王十朋关注人性论,重视君子品性的养成,以忠君爱国为己任,以民本思想为施政纲领,将儒家思想作为“修己以安天下”的人生准则。这其实正是宋儒“内圣而外王”的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法治华东政法学院教授郝铁川博士最近几年,我把儒学与当代中国各个部门法的价值观念作了一番认真的比较分析,如今得出这样的认识;儒学在总体上是和当代中国法制与法治精神相背离的,弥漫海内外文化界的“儒学复兴热”是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法制属于中华法系的范畴已是不争的事实。日本著名法学家穗积陈重在其所著的《日本新民法》中曾经指出“日本法律属于中华法系已有1600年,虽自大化改新后经历许多巨大变化,然日本法制之基础仍属于中国之道德哲学与崇拜祖先的习惯及封建制度”。然而,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同时,其法律也相应地走出中华法系而步入西化。与日本在政治、经济上的“脱亚入欧”相对应,笔者将其在法制上的这一转变过程归纳为“脱中入西”。“脱中”自然是指其脱离中华法系而言;…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需要加强法治──访北京大学副教授、行政法专家姜明安本刊记者陈东升目前,全国上上下下有一种共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法制政府。对于“法制经济”,有关文章不少,人们知之甚多,但对于“法治政府”,人们知之不多。很多人对政府在向社会...  相似文献   

9.
夏新华 《求索》2008,(5):200-203
法国是欧洲大陆第一个系统地形成宪政文化的国家,其宪政体制产生了世界性的示范效应。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即所谓“辛亥以后之共和运动,开口必日法国如何,美国如何”。法国宪政文化对民初中国之立宪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各政党对于政府之形式,多数认为“法制较为适用”,主张以“法制为善”,采用责任内阁制。关于大总统的选举方式,各政党比较一致的主张是参照法国,采取间接选举。而梁启超则仿效法国国民议会,在中华民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制度设计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特会”的设想。民初几部宪草中关于“参政院”的设计,更是借鉴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单晓娜  涂耀威 《求索》2011,(11):245-247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其意蕴本有内圣和外王两种向度。“大学模式”,其所提供的修己到治人,内圣到外王,由修身到经世,由个人到国家的成德成王的基本模式,是经世思想的结穴所在。《大学》模式意蕴的重提与重视,由经世思想出发讨论制度安排的《大学衍义补》与《经世文编》系列文本的不断出现,借“大学模式”安放实用性和知识性内容的格致之学的兴起,都表明“大学模式”在晚清得到高扬,充分反映《大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对传统中国社会精英及大众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西汉贾谊《鵩鸟赋》以推度鵩鸟之意抒发对人生、世界之看法,豁达中见悲愤。作者乐观旷达,但又无法摆脱其政治失意的痛苦,故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苦恼,又有乐观旷达的道学追求,但道学思想却是贾谊思想的主流。本文重点剖析《鵩鸟赋》所蕴含的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吴蔷薇 《青年论坛》2008,(5):142-144
“文”与“质”是古代中国人审美范畴中的重要观念,作为一种评判尺度,文质观念涉及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造物艺术作为一种实体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它更是“文”与“质”这对审美观念发展历程的见证。本文浅谈了汉代造物艺术中体现的文质观念。即循“质”而进,“先质而后文”,从而达到“文质兼备”的造物观念。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隋文帝在其执政的短短20多年间,就能一统南北,把隋朝建设成一个颇为强盛的封建王朝,除了与隋文帝所进行的内政改革致为密切外,与其所推行的“无隔华夷”、“文轨攸同”的治边思想、“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治边方略和“严防边塞”、“清边制胜”的治边措施亦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从汉武帝将儒学定为一尊后,它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在诸子思想中,儒学之所以能成为统治思想,是因为它迎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逝去,儒学理所当然地退出了指导思想的舞台;在现今的时势下,要想返本开新,重新恢复儒学的思想指导地位,已无可能和必要.当然,儒学所提倡的一些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和原则,在现今的生活中仍可发挥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将"恶意欠薪"入罪,并最终定名为"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刑法在社会管理上的创新。这就使得入罪前有着极大争议的"恶意欠薪"在入罪后成为运用刑事手段介入民事纠纷的大胆尝试,也使得"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成为运用刑事手段"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大胆探索。在正确理解及适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同时,综合多种手段共同解决"欠薪"的社会问题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第78条所称的"动物"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界定。"饲养"包括喂养和放养。"造成的"不是在法律意义上使用,动物不能行为。"管理人"只有在能实际控制且从中受益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6条、第29至第31条适用于第78条。  相似文献   

17.
牛俊伟 《桂海论丛》2010,26(4):55-59
广松涉在《唯物史观的原像》一书中作出了一个基本判断,认为异化劳动不过是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所作的概念性把握,二者的真实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尚未最后解决。广松涉的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关于马克思所面临的逻辑张力和理论困境,他的分析就难免有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18.
清初, 随着中央封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滇西北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丽江木氏已经走到了内不为土民所忍、外不为清政府所容的境地, 最终于清雍正元年 (1723 年) 以和平的方式被改土归流。改流后, 木氏苦心经营的统治秩序被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取代,纳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多元化社会趋势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籍-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相似文献   

20.
西汉初年,民乏国困,百废待兴;内有异姓王和同姓诸侯王的割据骚乱,外有匈奴的时常侵扰。为此,虽有一统岭南之抱负的汉室帝君,也终因国力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奈之下,只得暂时对“划岭而治”的南越割据政权采取以恩抚为主,辅以防范制约的温和手段,以换得南部边境的稳定。于是,恩抚与制约便构成为西汉初60余年间中央王朝在南部边疆沿袭不替的一项基本政策。这也是汉代边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汉初中央王朝第一次成功地改变了边政处理的被动局面,和平地实现了其对南部边疆的主动权,为维护和巩固当时汉帝国南部边疆的稳定提供了保障,而且也对后来汉王朝实现岭南的统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