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诉前调解是近年来我国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创造出各有特色的诉前调解模式,在司法创新、能动司法、实现诉讼与非诉讼衔接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在立法对诉前调解尚无明确规定,而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先行调解规定的背景下,本文以陕西丹凤县人民法院实施的"诉调对接"模式为例,分析了诉前调解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通过与美国ADR及调解程序的比较,提出了我国诉前调解在规程设计中应予明确的内容,以期实现立法与司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2012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在确立了审前分流式调解和先行调解的同时也对司法确认制度从法典上予以了确认,这为"诉调对接"的发展与完善注入新活力,提出新的挑战。通过对多元化纠纷解决背景下的人民调解的梳理和现行法规的分析,厘清人民调解与诉讼对接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司法审查和司法确认。诉调对接的理想模式是审判与诉讼外调解相结合、相互补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是受害人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处理机动车交通事故中仍存在立法滞后、司法效率不高、行政调解未能发挥应有作用等问题。文章通过对现有立法及救济制度分析,提出完善交强险制度、提高民事诉讼效率、确立公安机关行政调解和保险公司参与义务等方面的一些建议,以构建司法救济、行政调解、仲裁裁决、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少年刑事调解开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独立于成年人的刑事调解,是意大利少年司法的分流措施之一。在国际范围内,意大利少年刑事调解制度得到普遍认可。本文系统介绍了意大利这一制度的原则理念、发展历史、相关法律和调解实践,在深入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少年刑事调解发展的借鉴,认为应该扩大我国的少年刑事调解在司法程序中的适用阶段,由少年司法社工担任专业调解员,并建立少年刑事调解立法。  相似文献   

5.
司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机制的立法设置及实践运作,对于人民调解活动的规范化发展,对于人民调解制度正当性的塑造及权威性的提升,具有极大价值意义。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审查应主要限于形式方面。文章从主体、调解原则、调解范围、调解依据和调解程序等五个方面论证司法审查人民调解协议的具体审查内容。  相似文献   

6.
立案前调解作为大调解潮流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其在充实诉调对接机制,实现案件分流具有重要意义。该制度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新增加内容,但其立法简陋,可操作性差,司法实践效果不佳。立案前调解制度运行乏力的原因除具有立法简陋外,还具有调解主体不清、性质定位不明、调解程序缺失、缺少配套设施等诸多原因。明确立案前调解的性质为社会调解、将调解主体定位为以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主,辅之以社会其他调解组织,完善立案前调解的适用程序,充实立案前调解的配套制度是完善我国立案前调解制度的可行进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中广泛运用的诉讼调解制度,是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定纷止争、让当事人服判息诉发挥了较大作用,但目前法学界对诉讼调解制度的存废、优劣颇有争议。文章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立法、司法的实践经验出发,主张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法律滞后的过渡时期,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应当转变司法观念,以解决民事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为司法的目标,强化诉讼调解的作用,促进社会公正,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建立调解制度的实践需要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没有关于调解制度的规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又普遍地存在法院对行政案件的调解现象,与立法明文规定形成冲突。实践表明,在行政诉讼中适用调解具有现实可行性。在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修改中应确定适用调解的原则,以适应和谐法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2010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要求法院和法官们牢固树立"调解优先"理念,从中央到地方再度广泛掀起调解热。然而时下"调解优先"政策不仅不能保障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纠纷解决功能,反而会异化调解制度,催生新的弊端。正在审议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增加"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规定,值得深思。值此民事诉讼法修改之际,笔者认为,应当废调解优先政策回归自愿、合法调解政策,并将其在民事诉讼法法典中进一步强化和明确。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刑事调解制度,应当着力构建诉讼内刑事调解制度,应当正确划定适用刑事调解的案件范围,以刑事诉讼不同阶段为立足点,坚持"两条腿走路",分阶段设置,突出司法审查、司法确认和当事人提请复议、复核功能,发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行政诉讼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理论发展和审判实践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欧美法系的国家都通过引入调解制度来定纷止争。鉴于我国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的立法空白,也为了更好地发挥行政诉讼调解这一争议解决机制的作用,有必要对行政诉讼调解的理论基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一制度的具体构建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律师视角下的《民事诉讼法》修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过度司法解释导致民事诉讼法典几乎被虚置,以及民事诉讼中以"司法不作为"为表现形式的消极职权主义,以"能动司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司法行政化倾向,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应通过程序制度的理性重构和创新,实现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效保障和司法职权的优化配置。建议增加当事人资格异议制度、交叉诉讼制度、行为保全制度、委托调查制度、证人责任制度、诉前调解制度、公益诉讼制度等,修改完善审判委员会"个案决定制"、第三人诉讼制度、答辩制度、证据交换制度、法庭辩论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司法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在维护国家安定,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司法调解艺术即是语言艺术。调解语言包括两个层面: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司法调解的语言内容主要包括案件、纠纷的具体情况,以及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作为司法工作者,一般都具备了把握这些语言内容的素养,但不一定掌握了语言形式的运用技巧。就司法调解实践中的案例,对司法调解语言艺术进行了分析、探讨,阐明了司法调解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调解语言的运用技巧直接关系到调解的成功与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废除死刑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废止死刑通常有四条路径:宪法路径、立法路径、司法路径与联合路径。诸条路径各有优劣短长,立足联合路径,汲取其他路径之长,可以设计出中国废除死刑的一种综合路径,即:立法上削减与废止和司法上限制与搁置互相配合,司法上限制和搁置先行,立法上逐步削减与废止跟进,最终在立法上和司法中完全废除死刑。综合路径可以分四步走。综合路径的畅通还需有相关制度的完善,以及政治家、立法者、法官、民众和学者等的广泛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速裁法庭是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一种新的司法调解与审判运行模式,它具有简便、快捷、富有效率的优越性,对于保障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立法的缺失,道路交通事故速裁法庭在实践中却面临着定位不明确、受案范围过于狭窄、事故认定的证据运用、法律援助制度滞后影响"速裁"效率、行政调解与民事诉讼的衔接不紧凑等显性问题。因此,应明确速裁法庭的定位、事故认定书的证据性质,完善法律援助、人民调解、诉前司法性调停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快速发展,引入调解参与其中的案件也逐渐增多,如何规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调解适用,促进这一机制更加规范有效发挥特有价值,这一问题亟待研究.虽然我国立法层面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但相关规定略显模糊,一定程度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实践可操作性.调解制度的灵活、高效、低成本优势使其适用具有合理性,在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兼顾公益保护平衡,司法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调解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寻完善调解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启动、公告、审查等程序安排,引导民众有序参与,力争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通过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沿革进行回顾,通过对检察院职能的梳理提出回到“两法”衔接本身解决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检察院职能问题,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进行反思—重构理论基础,采取有限的刑事优先原则、加强程序设计、优化证据转化、完善立法及其他程序,最后对各领域出现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地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会议联席制度和数据平台建设、典型案例库建设以及公安机关先行介入问题提出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信力的流失缘起于立法的诸多不足以及与国情脱节的司法技术。就目前来说,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一个切实途径是优化司法调解、提高民众对司法的认同度。而司法调解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偏误,构建一个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优化完善的司法调解系统,必须正确处理司法调解本质的商谈性与干预性、依据的规范性与说理性、程序的自足性与开放性、方式的劝解性和妥协性、结果的强制性与说服性这五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12年8月31日,现行《民事诉讼法》再度修改,鉴于司法确认在高效分流案件、彻底消弭纠纷方面的突出功能,司法确认制度首度被纳入民事诉讼法典,该法在其第十五章特别程序中新设专节用于规范"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司法确认重在构建诉讼与非诉讼的有效衔接,意在发挥社会救济与公力救济的协作优势,其"多元合作、协力解纷"的核心理念完美呼应了我国目前"纠纷频发、诉讼爆炸"的社会现实。以《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为背景,为助力我国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早日实现,对司法确认制度之历史与现实、立法与实践、缺陷与完善做一全面剖析和深入探讨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0.
"调解"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一种重要方法。我国当代的调解制度已形成了由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构成的社会纠纷调解机制和体系。当前,边防派出所承担着部分治安案件和大量民事纠纷的调解任务,个别民警群众观念淡薄,调解能力不强,有畏难厌战情绪,调解工作中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边防派出所应顺应群众需求,力所能及地参与到民间纠纷的调解工作中,通过民警兼任人民调解员等方法,提高调解工作的效益,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