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人性论”的角度进一步探索中西法律传统的成因,认识其差异所在,并期望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进行比较,有利于我们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构中的转化和借鉴西方法律文化中有益成分,对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晓广 《理论前沿》2009,(14):23-24
构建新时期的大众法治文化,必先根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官本思想以及重情轻法的熟人社会传统。  相似文献   

4.
在法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面临着从清末法制变革以来又一次大规模的法律变革,我们都希望中国在短期内全面完成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近年来中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成文法,在立法速度和数量上是值得夸耀的,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现代的法律还不能很好地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所形成的观念、意识较之表面的法律制度更不易改变,转变的过程也更加艰难.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法律传统冲突的根本所在,力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中西法律传统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清代习惯法是以法律社会学视角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极好例证。本文以学者们对清代习惯法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论研究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的新路径,在清代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对法制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法官的培养,关系到一国法制建设的根本,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本文比较分析了大陆法系及英美法系具有代表性国家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本文初步提出,我国的法官培养应采用以应用为主导的大学法学基础教育和大学后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清末的法律变革是主动地摆脱传统法律束缚而模仿西方的法律制度,其改革的初衷是“会通中西”、“务必中外通行”.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变法“事实上依然没有超出‘依从最新立法例’的境界”[1].然而,从“杀伤尊亲属”的刑事立法实践考察中国近代的刑法变迁,该观点尚有商榷之处.通过梳理“杀伤尊亲属”的立法递嬗变迁,可以窥知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法律人对于“会通中西”所作的努力,该思想是近代刑法变革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8.
王晓广 《理论前沿》2009,(23):19-20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中西法律文化关系并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建构一个以社会主义为导向,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现代法治文化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9.
法律现代化,是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市民社会的形成和个人自由的确认密不可分、同步发展的。同样,中国法律现代化也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成长息息相关。从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法律现代化大体上可以分为晚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回顾历史,自1792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华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17年,然而,中国法律现代化事业并没有全部完成,历史的重任落在当代中国人的肩上。  相似文献   

10.
构建宪政是国人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政治图景,而近代宪政之路却充满艰辛坎坷,种种宪政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除欠缺宪政建设需要的经济、政治条件外,一味把西方近代意义的宪政全盘吸收而忽略本土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构建宪政应立足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以宪政为视角,从中国传统法律观念对宪政的影响出发,对近代中国宪政建设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法律的历史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法律受人文精神之影响,重视人的生命及价值尊严,否定神学权威及酷吏暴君的滥杀行为,折射出中国传统法文化缓和社会压力、追求和谐及“以人为本”的理性之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人文精神对中国法文化的影响及其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土化是对教学管理理论及实践诉求的回应,包含引入、结合与创新三个层次,"引用"是前提,"结合"是关键,"创新"是根本。提升高校教学管理本土化的认识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快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教学管理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土化发展方面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引用、借鉴、结合并尚未形成理论与实践体系等特征。因此,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研究教学管理本土化问题,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奥托曼帝国迫于西方的压力,加上帝国内部的腐朽,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本文首先介绍了奥托曼法律的固有传统;其次,对改革所依据的历史背景与改革进程做了分析;第三,文章就法律改革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最后,文章就奥托曼土耳其移植外国法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法治化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法治化的“法”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法”,它是中国打开国门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这种法必然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律必须以社会为基础,面对陌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又该怎样互动和博弈?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国家极力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内在张力来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13-14日,“中国法律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09年会”在长春市吉林大学北苑宾馆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一是庆祝学会诞生30周年,二是进行学术专题讨论。包括张晋藩、张西坡、韩延龙、高恒、方克勤、杨永华、刘富起、孔庆明、王侃、韩玉林、徐尚清、赵国斌、杨一凡、齐钧等14位当年参加1979年学会成立大会代表在内的22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两名外国学者和有关杂志、出版社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法律本体秩序要求法律应当具有完整性、确定性和一致性.我国现行著作人身权制度在权利的分类设计、权利的权能内容、权利的权能移转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有悖法律本体秩序要求的规定.重构著作人身权制度,需要将"署名权"改为"作者身份权",将"修改权"所含内容并入"保护作品完整权",增加"收回权",同时应细化著作权权能的内容,并禁止作者身份权、收回权的移转,允许发表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中部分权能内容的移转.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但这些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代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激烈冲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思想观念方面要增强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在法律属性方面要促进从公法化到私法化的改变,在法律体系方面要实现以刑为中心到以民为中心的变革,在法律价值方面要从国家本位转变为个人本位。只有法律文化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社会纠纷解决一直受到民间习俗和国家制度的影响.民间习俗和国家制度共同建构了传统社会纠纷解决机制.习惯的沿用、皇权的干预、空间的隔离等方式存在纠纷解决机制的维度中,对复仇案件处理与复仇文化的修成有着和合作用.同时传统社会解纷的核心观念是情理法的和谐,具有经权理论的特色,不仅重视国家稳定,同时也会适时调整、灵活变化.所以对复仇案件解决范式的研究,可以丰富和完善当今社会纠纷解决的方式,有利于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儒家法律思想为主的封建传统法律思想自汉朝以来在中国法律史上一直处于独尊独尚的地位。清末,由沈家本主持进行的变法修律,第一次对这一传统法律思想进行了改易。尽管这些改易是有限的,但它毕竟冲破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传统法律思想垄断统治的樊篱。从此,中国法律开始接纳西方资产阶级法律思想,逐步迈上了新的历史轨道。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各个企事业单位都亟须大量的国际型法律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只有高水平的法律教育特别是法律英语教育,当然也包括成人法律英语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乃至于优秀的国际型法律人才.鉴于此,从成人英语教学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国际型法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