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书娜 《世纪桥》2009,(23):18-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着两个基本的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相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也应该分为: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机制。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只是一个实践概念,也包含着理论的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不只是一个理论概念,内含着实践的底蕴.从实践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体现为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问题”、“话语转换”以及“阶段整合”则分别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共同的实践起点、实践存在样态以及完整的实践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实践互动过程中,内含着整体性逻辑、时序性逻辑以及主体性逻辑等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两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样印证了一个道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两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历史材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取决于中国革命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实践成就、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文化"的命题,并从命题的依据、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说明和论证。该命题是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一种比较合乎逻辑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重要经验,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切实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为前提、互为目的、互相依赖、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先进文化运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历程表明,中国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中国文化获得创新和发展,永葆其持久生命力和自信的根基与底蕴,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使中国文化重拾自信,不断走向辉煌。重塑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运动,这个理论运动含有六个结构要素,即:主体、目标动力、客体、介体、手段、结果效用。以上六个要素的互动,展开了"化"的过程。其中主体、客体、目标动力、介体四个要素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而只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相对自由的,是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效用施加影响的真正舞台,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主要就是主体选择和运用手段的经验得失。主体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手段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其成果领导两次伟大革命,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在实践上探索出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理论上创立了两大理论体系。党的历史证明: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旗帜、实践的指南。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视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一个重要的新视域.从文化视域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其自身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意义.文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维度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学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问题,学界存在着意识精神论、理论品质论、时代主题论和群众实践论等观点。人民群众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这并不是一种主观意愿的结果,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原初理论实践本体论的演进理论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一般学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下自身特质以及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宪臣  丁素 《学习论坛》2006,22(4):15-1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的诉求,更在于它的实践性指向。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性的客观诉求,是其生命力再现的实践需要,是其自身完善的实践要求。作为世界文明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是因为中国蕴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需要,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路径,主要在于以实践对象为核心,在构建实践理念形态中,确立科学实践方式和改造、转换中国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4.
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是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在于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和环节,而不是让活生生的实际去适应过去的理论结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我们要在此过程中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中国当前的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映我国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特点,必须对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构建出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文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文化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文化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为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以文化自觉为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再生出先进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历经曲折最终产生三大理论成果,实现两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才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换:确立了新的文化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统治阶级。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吸收了当代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机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主题是其动力源泉和价值指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主体,同中国民族文化优秀成果相融相合是其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