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市民社会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实质上都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体现,并不是韦伯等西方学者所认为现代化的直接起因,封建中国未能启动现代化也不在于其所认为的传统儒家文化,而在于僵化封建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黄志梅 《世纪桥》2008,(7):24-25
市民社会是现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实质上都是市民社会的一种体现,并不是韦伯等西方学者所认为现代化的直接起因,封建中国未能启动现代化也不在于其所认为的传统儒家文化,而在于僵化封建体制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市民社会理论研究是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为核心,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的现代化发展的思路,这种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媒体与中国市民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越 《唯实》2003,(3):39-40
通过对市民社会理念的历史考察 ,文章认为新闻媒体在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条件下 ,新闻媒体对市民建设所起的作用不是直接或冲击性的 ,而是长远的、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5.
李新梅 《世纪桥》2011,(21):90-91
封建中央集权体制是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模式。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它是实现代化的障碍。然而,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启动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有着根本的差异,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必须要注重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而在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体制中,却存在着现代化的整合因素,"大一统"思维,权威与核心意识的认同,忠君与爱国的对等,就是是实现现代化的整合资源。  相似文献   

6.
李骏 《唯实》2003,(4):63-65
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国际背景和国内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所作出的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 ,其底蕴在于构建或培育中国的市民社会。社区建设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市民社会赖以形成的载体 ,并将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民主政治的完善。微观意义上的社区与宏观意义上的国家、社会紧密联系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发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市场经济·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民社会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的规则,以自愿为前提,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以及议政参政活动的生存生活领域,它是社会成员生活的一部分私域和非官方公域的综合。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形成的根本条件和内在构成要素,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中国市民社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市民社会理论表现为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 ,古典市民社会的概念到现代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演进 ,为中国市民社会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笔者认为在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下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到德国古典历史哲学,“市民社会”发生了从“建构”到“批判”的历史性转折.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继承与批判,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把黑格尔倒置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用现实和历史的视角,深入到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市民社会,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予以了完善的科学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揭示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本质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在对人性本质的把握中,通过对近代市民社会无情的批判,提出了克服市民社会的异化形式,超越市民社会的政治解放从而达到人类解放的这一最终归宿.深刻探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必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即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提供重大而深刻的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是葛兰西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归于经济基础范围不同,葛兰西把市民社会理解为上层建筑的两大领域之一.他认为,市民社会作为社会中以一定经济关系为依托的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团体与组织机构,是社会文化价值和道德精神赖以生存的场所,是意识形态生成、孕育、传播的载体,是一定阶级争取领导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论证了城市及市民素质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市民素质对于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市民素质至少应包含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认为提高市民素质的途径主要有:树立城市共同理想与信念,培养市民主人翁意识;强化城市精神,发展城市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律建设,提高市民道德水平;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概念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理论经历了前西方市民社会,即政治共同体社会与私人领域两种状态,表现出一种抽象的理念性的人文关怀思想.马克思通过批判性地吸收与改造前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实现了对其巨大的超越,从而使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人文关怀色彩真正地接近现实的人,并更加的具体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从人文关怀的视角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扬弃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思想、批判市民社会的同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以一种新的唯物史观阐发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概念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概念,其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体表述有所不同.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市民社会理论,其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创新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人口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积极效应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复杂性,准市民队伍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市民素质的多层次性。城市化过程中的市民素质建设问题,必须通过行为规控即社会控制来解决。在社会控制的各种形式中,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控制——法律控制对市民素质的特殊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刘小倩 《学习月刊》2012,(24):32-33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不是葛兰西所创造的.是源于西方政治学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市民社会的概念不同。市民社会理论发展主要有二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秩序运作模式的市民社会思想出现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的重要和激进的转向之中。 (1)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近代思想家们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丰富的市民社会思想。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 ,在对前人思想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社会本位观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代表实在的私人利益 ,政治国家是实现市民社会要求的手段。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实质 ;从市民社会内部寻找克服…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历史上看,市民社会理论在某些西方国家中曾一度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市民社会理论已初露端倪,并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实际问题.市民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适应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将如何整合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作为市民社会主体形式的分析框架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市民社会会以或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中国的现代化又将如何避免"两难"的症结?笔者将从社团的视角对以上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思考,并作出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