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闻博览     
正汉字里的廉洁文化汉字里的廉洁文化汉字里的廉洁文化::牧牧牧:从牛,从攴(pū),表示手拿棍棒牧牛(羊)。本义是放牧,后有管理之义。西汉时,汉武帝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派汉朝叛使、被单于封为丁灵王的卫律前来诱降,被苏武怒斥。单于将苏武移到北海荒无人烟的地方,令他牧羊,他只得觅野鼠掘草根充饥。在这荒漠上,终年见不到一个人影。苏武抱着代表汉廷的旄节牧羊,无论坐  相似文献   

2.
“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伴随着李树建苍凉激越、动人心魄的唱腔,大型新编豫剧《苏武牧羊》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富丽堂皇的汉宫、雄浑壮美的大漠风光、广阔荒凉的北海……堪比电影的舞台效果,令观众身临其境。一位观众观看此剧后说:“这样美的豫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与以前的豫剧相比,《苏武牧羊》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1,(33):57-57
新闻背景:11月18日晚,河南省豫剧二团原创豫剧《苏武牧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观看了演出,并盛赞该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相似文献   

4.
孟半戎 《党史纵览》2012,(11):33-36
一帅孟奇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的经历。1897年1月3日,她出生在湖南省汉寿县东乡陈家湾村一个清苦的书香门第,从小就喜爱读书,最爱读爱国志士的诗文,诸如郭茂倩的《木兰辞》、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以及《苏武牧羊》等诗篇。年岁稍长时,帅孟奇  相似文献   

5.
正苏武,字子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也是为后人所敬仰的爱国英雄。两千多年来,苏武牧羊作为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流传甚广,经久不衰。他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信念坚定,牧羊北海(以往一般认为是贝加尔湖,今有人考证应为甘肃省民勤县境内的白亭海)十九载,始终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铭记于心,忠于国家。  相似文献   

6.
杨也 《党建文汇》2011,(1):40-40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究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其实并非浩瀚的海洋.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公元403-444年)为南朝宋宗室,全书分为德行、言谈、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共1230个故事。《世说》以通俗而贴近生活的语言表现当时士人的精神风貌,是一部充分记载魏晋清谈家活动的书。本文以《世说》中的"重言词"为考察对象,从中窥探《世说》的修辞艺术。  相似文献   

8.
正在长征途中,红军歌曲和红军戏剧,是红军用以教育人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的有力宣传武器。在长征路上,流行的红军歌曲虽然不少,但属于红军自己创作谱曲的却不多,绝大多数歌曲都是利用民间小调或外国歌曲的曲调填写新词。笔者收集到的20多首流行一时的红军歌曲,其中只有陆定一作词、贾拓夫谱曲的《长征歌》是创作歌曲。其他如《红军处处受欢迎》《三项注意歌》等,是用《苏武牧羊》曲调填新词;《调兵歌》《胡琴拉起来》,是用《苏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央作出在党内开展“三讲”教育的部署,掀起讲正气的高潮,是根据当前的形势要求和干部队伍的需要提出来的。这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一.讲正气是弘扬伟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需要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南宋时文天祥的一首《正气歌》,被吟唱至今,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民族献身。中华民族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真理,以死殉国,饮恨汩罗江,但是,他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不朽的爱国诗篇,刚直不阿的气质和人格,一直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敬仰。还有那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铁面无私的  相似文献   

10.
从晏子请高缭离职想到的……翟峰汉朝刘向编的《说苑·臣术》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高镣在晏子手下任职多年,一直无大功亦无小过。但是有一天,晏子却把高缭解职了。为此,晏子近身的人员纷纷向晏子劝说道:"高缭在您手下干事已达三年之久,您不但未给他晋级,反而把...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要排成话剧了!150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埋头撰写《资本论》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深奥的理论著作《资本论》还能被排成话剧在上海首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他们会引入时下流行的漫画、音乐剧甚或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秀等艺术元素,来打造一台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时尚性于一身的"好玩"话剧《资本论》。话剧真能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再现于舞台?话剧真的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吗?本期"岳麓讲坛"我们特推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先生《话剧艺术的魅力》一文,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要排成话剧了!150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埋头撰写《资本论》时,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如此深奥的理论著作《资本论》还能被排成话剧在上海首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说,他们会引入时下流行的漫画、音乐剧甚或拉斯维加斯的舞台秀等艺术元素,来打造一台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时尚性于一身的"好玩"话剧《资本论》。话剧真能把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理论再现于舞台?话剧真的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吗?本期"岳麓讲坛"我们特推出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先生《话剧艺术的魅力》一文,请广大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4.
人生之诗     
"贺敬之"这个名字,是与《南泥湾》、《白毛女》、《回延安》、《雷锋之歌》等许多名作紧密相联的。有人说,他似乎注定就是为文学创作而生,成为时代的歌者。诗芽与思想在流亡路上一同成长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山东的一个贫苦农家。这个七口之家只有不到一亩的土地。从贺敬之记事起,家中便过着穷困的生活。幼时的贺敬之要帮助家里干活,拾麦穗、捡棉桃……无力改变命运的父亲,把希望都寄托在贺敬之身上。贺敬之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读书天分,私塾先生发现他脑子很灵,常给他"开小灶"。后来,贺敬之到一所私立小学上学。这所学校有几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轻教师,他们教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还选学外国的进步文学作品,教学生唱歌。这些对于少年贺敬之影响甚大,他学会了唱《苏武牧羊》、《渔光曲》和《大路歌》。在几位老师的培育下,贺敬之的文学兴趣渐浓,  相似文献   

15.
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钟期光上将,在长期军旅政治工作生涯中,留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表现了高超的政治工作艺术。《知人·爱人·为人》正是他政治工作艺术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说“五气”     
一个人具备骨气、志气、勇气、正气、义气这五种气慨,就能顶天立地,显示出巨大的人格力量。骨气,是立身之本,做人必须有骨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磨一剑,最终击败吴国,是一种骨气;汉使苏武被匈奴流放和折磨十九年,嚼雪吞毡、杖节牧羊,“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一种骨气。勾践身上体现出王者的骨气,苏武充满了民族的骨气。要有骨气就不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像哈巴狗一样寄人篱下,势利庸俗,苟且偷生;就不能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表面是人,背后是鬼,以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名利;就要挺直腰板,昂起高贵的头颅,以自身的努力展现一…  相似文献   

17.
《圣经》在第25章《马太福音》中描述了"一个主人让富有的仆人更富有、让贫穷的仆人更贫穷"的故事,演绎出最原始的"马太效应"。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用"马太效应"概括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惯性,那就是对已经成名的"显人才",  相似文献   

18.
黄德渊 《党史博采》2005,(12):37-39
经过长达14年的中日战争,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投掷了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企图抹煞苏联出兵的作用,极力宣传美国原子弹的威力,从而引发了一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因,是“苏武”还是“屈原”之争。众所周知,苏武与屈原是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苏武是西汉大臣,天汉元年(前106年)出使匈奴被扣,牧羊于北海边(今贝加尔湖)。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诗人。所谓“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小说《林海雪原》及由此改编的电影、京剧、电视剧的热播,侦察英雄"杨子荣"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作家笔下的"杨子荣"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经过艺术加工塑造出来的。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杨子荣"的人物原型充满好奇。经过长时间的寻找查访,直到1974年,侦察英雄"杨子荣"的身世之谜才被破解。小试身手劝降土匪其实,"杨子荣"的人物原型真名叫"杨宗贵",1917年1月28日,杨宗贵出生在山东牟平宁海镇嵎峡河村。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生前是一名林区教师,一生桃李满天下。父亲是严厉的,也是慈祥的。小时候,我们兄妹最欢喜的时光就是晚饭后听父亲讲历史故事——"三尺巷""孔子学琴""苏武牧羊"……二哥上初二那年,他和班上几个调皮的孩子常常一起逃课,偷谷穗喂鸟,荒废了学业。老师将此事告知了父亲。放学回家,看见父亲板起的面孔,我们兄妹连大气儿都不敢喘,二哥更是吓得紧闭眼睛"等候发落"。没想到,父亲并没有打骂二哥,而是把我们叫到一起,讲起"孟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