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可以说是世界上安全困境最严重的地区.为解决这些困境,东亚各国通过摸索,建立起一种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然而,该机制从建立之际,就受到美国因素的强烈影响,其未来也必然与美国因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当代中国外交文化的先进性内涵.推动东亚政治合作是面向21世纪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事关东亚能否崛起为世界重要一极.中国在东亚的多边主义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东亚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东亚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但对"高政治"领域的合作却畏首畏尾,显得比较缓慢和迟钝.其实,东亚国家在战后初期就存在着大国主导"高政治"领域合作的空间.东亚虽然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战后各主要国家也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但是政治上的作用却未能很好发挥出来.相反,东亚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轻易得手和随意操纵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政治合作意愿淡薄,直接导致了东亚大国政治上的分散化和政治问题的频繁发生,进而也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日关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应该机制化,这是东亚"高政治"合作的重要起点,而中国应该成为该机制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3.
在安全体簇生的东亚地区,并存有美国主导的东亚联盟体系式安全合作、东盟地区主义式安全合作、中国倡行的多边协治式安全合作等三种安全合作模式,其中,美国的东亚联盟体系式安全合作模式在复合型的东亚安全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东盟和中国所倡行的安全合作模式,还停留在安全合作观念倡导和通过集体联合来尝试性建构地区制度性安全纽带的层面。东亚地区所存在的三种安全合作模式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相互制衡关系。再加上地区范围内大国间的结构性对抗和潜在冲突,东亚安全困境的产生和存在成为必然。东亚目前不具备建构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可能,三种安全合作模式的共存仍将是地区安全结构的主要内容,复合型的安全结构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对东亚政策进行大调整,出台了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东亚由此出现原生性地区多边主义与美国东亚多边主义并行发展的局面.内容上,美国的多边主义东亚新政策是在新形势下对其原有双边主义东亚政策的适应性调整.其在实践中表现为:将双边同盟关系合并或扩展成以美日同盟为核心的各种三边合作机制,在与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各行为体建立或加强双边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各种小多边合作机制,以及选择通过成员资格具有开放性的“东亚峰会”机制加入东亚一体化.实质上,这一新政策与双边主义东亚政策一样是美国用以维持其东亚领导地位的工具.尽管美国的加入使东亚一体化的力量格局趋于平衡,但其带有很强的应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色彩和将东亚一体化消解人亚太地区一体化中的意图,使东亚局势更加复杂和不确定.  相似文献   

5.
韩朝关系、韩中关系以及东北亚合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中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在持续发展,从而确保了共同探讨地区问题及国际问题的战略框架,但实际又面临怎样实现其战略手段的课题。为此,应实事求是地看待韩美同盟与多边安全体制的矛盾,韩朝关系的改善,韩美同盟对中国的影响程度等。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在地区及世界范围内保持合作,但东亚地区内出现类似欧盟或北约的地区多边安全体制的可能性还不大,所以有必要重视次区域合作,构建以多边主义调整双边关系的体制。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秩序的变化显而易见,但如何界定当今的东亚地区秩序却一直存有争论。本文试图从地区秩序的界定和分类入手,结合冷战后有关东亚地区秩序的争论,分析中国崛起对东亚地区秩序的影响,以辨析和把握东亚地区秩序的发展方向。作者发现,冷战后有关东亚秩序的争论说明,东亚地区尚未形成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安排,但决定其未来发展走向的两个核心因素已愈发明确,即美国的东亚同盟体系的延续和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东亚地区秩序演变趋势是,美国依托其东亚同盟体系与经济崛起的中国协调,共同塑造地区规则,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其具体特征是:美国依靠其地区同盟发挥作用;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国通过多边或双边协调解决地区安全问题;中国自我克制缓解地区安全问题。决定东亚地区秩序未来的关键是既有的美国东亚同盟体系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要巩固、深化地区协调共治秩序,需要美国及其东亚同盟体系对中国的自我克制政策做出善意的战略回应。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以来,南海地区已经建立起系列合作性的安全制度、机制和对话进程,包括众多的双边或多边安排。但是,现有南海安全机制仍然面临着有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可以从南海安全机制的自身建设、机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南海地区权力结构等几个维度进行解释。与此同时,南海安全形势的发展对安全机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决南海安全机制有效性不足的问题非常迫切,正确看待问题本身,增强机制的约束力,理顺不同机制之间的关系,加强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协调,多路并举、多管齐下,才能有效管控南海的"安全困境",同时强化中国在南海安全机制构建进程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多边主义视角对美国对待亚太多边安全合作的态度、动机与行为进行了分析.冷战后亚太地区多边安全合作最重要的成果是东盟地区论坛,它是该地区成员安全利益需求的结果.亚太地区的安全多边主义主要依靠规范的力量发挥作用,缺乏有效的物质能力和制度保障来解决美国所关切的地区安全问题.况且,美国只是将多边主义作为服务于安全利益的工具性手段,而不是秩序目标之一,这决定了美国不大可能对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寄予较高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佩锋 《东南亚研究》2001,(4):44-48,53
冷战结束后 ,东亚地区成为特别引人注目的地区。在东南亚 ,东盟不断发展壮大 ,影响日盛 ,东盟地区论坛以多边安全对话的形式成为地区很有影响的安全对话模式。在东北亚 ,大国特别集中 ,形成一种大国博弈结构 ,以双边安全对话为主 ,难以形成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本文结合冷战后东亚中的东南亚和东北亚两个地区的安全形势的新特点 ,分析比较了这两个地区安全机制的不同 ,并对前景加以推测。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东亚及亚太区域存在诸多错综复杂的地区性治理机制,如何衡量与评估现有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和规划未来的区域治理机制,成为有待探讨的重要领域。地区治理机制有效性评估是指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程序、标准和措施来比较可观察到或可预测到的绩效。文章以目标获得、行为改变、问题解决和集体最优这四个角度作为一级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将问题程度、权力分配、机制能力、行为趋势、条款运用以及机制动力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发展一个相对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试图分析给定问题领域的区域机制是否有效,即对东亚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这一命题进行变量分析。研究显示,在目前东亚地区治理机制中,东盟、"10+3"与RCEP的有效性最高,而EAS、ARF与APEC的有效性最低,其他机制(TPP、GMS以及中日韩合作)的有效性程度总体居中。就未来发展而言,东亚地区各种不同的机制很难构建成一个全面统一的治理机制,各种机制竞相发展、相互竞争将是未来东亚机制的常态。其中,尤其以TPP、RCEP以及中日韩合作三个治理架构的演进最具关键意义。为此,需要积极研判中国的战略方针与政策选择,客观审视东亚治理机制各自不同的发展情况,及早进行谋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核心地区。随着东亚制度化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东亚战略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东亚战略的得失,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东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通过与地区内各国达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建设性合作,为中国地区战略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应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全面推进东亚合作,确立基于开放地区主义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2.
韩国位于地缘政治结构复杂的东亚地区,这使得其所推行的中等强国外交具有特殊性。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在构建东亚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到了广泛认可。但韩美同盟的结构性限制和东亚大国竞争的现实,使得其难以在政治、安全合作机制上有所建树。同时,韩国又面临着朝鲜核问题、中美竞争问题等现实的权力政治挑战,再加上其本身难以割舍的大国抱负,这些都使其中等强国外交的开展受到了限制,难以在区域秩序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实施效果来看,东亚并非韩国中等强国外交实践的最佳地域,如果韩国将重点集中于经济、人文等次级政治领域,将会取得更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正本期有两篇文章重点讨论了中美二元格局下的亚洲地区秩序和构架建设。徐进认为,二元格局下中国的崛起困境难以依靠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来缓解。他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兼容中美大国战略及其对中小国家的政策,兼顾制度约束力和灵活性的东亚地区安全架构?该文构想了一个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的东亚安全合作"四轮"架构,对于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研究具有一定启发。马荣久主要从中国崛起和美国"重返亚洲"两条线索研究亚洲地区体系,揭示了在中美权力转移进程中,地区体系对于大国之间相对权力变化、身份认同和政策选择的塑造。这一研究有助于思考如何缓解中美权  相似文献   

14.
刘洪钟  杨攻研 《当代亚太》2011,(2):30-51,29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危机是对欧洲区域经济与货币一体化的一次重大考验,深刻反映了欧洲经货联盟成立以来所出现的两大问题: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以及联盟合作机制的缺陷。欧元危机给东亚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的启示是,在以欧盟货币合作为样板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区域内信息共享与政策合作,以清迈倡议(CMI)和清迈倡议多边机制(CMIM)为基础加快东亚货币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区域监管体系;同时加强区域内各国汇率合作和资本账户自由化,稳步推进区域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缩小各国之间汇率波动的幅度,以此推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与东亚经济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洪 《当代亚太》2004,(3):48-52
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出现了新的地区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在加强南北合作的基础上,在本地区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多层次的、有大国参与的多边自由贸易区.在此背景下,日本明显加快了其参与并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步伐.日本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态度从冷漠对待到积极参与,其原因与由日本跨国企业组成的利益集团对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关.尽管如此,日本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只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维系日美关系的考虑,目前还难以真正成为东亚经济合作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亚太多边安全对话与中国·田中青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亚太地区的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冷战结束后,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本地区国家之间的多边安全对话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对亚太多边安全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亚太多边安全对话的加强...  相似文献   

17.
开放性与陆权属性形成俄罗斯地缘特征的不安全性。局部扩张和对外制衡,是俄罗斯国家对外目标的两个基本方面。以扩张为防御手段,是俄罗斯解决地缘开放性问题的传统方法。由于俄罗斯处于弱势大国地位,对外制衡成为其维护国际均势、利用均势机制维系国家生存与安全的必要手段。俄罗斯与外部世界处于程度较高的安全竞争之中,需要将大量的国内资源用于对外事务。在要素效率落后、经济资源不足的前提下,要求以集权式的社会(军事)动员体制超经济汲取社会资源,导致用于国内发展的资源受到挤占。加上集权体制对个人自由与创造性的压抑,发展的落后性将长期存在。而发展的落后性及安全环境的竞争性,又导致依赖通过局部扩张维持或扩大国家规模,以弥补经济资源的不足,并扩大防御纵深;通过对外制衡,维持国际均势结构,以维护国家生存与安全;通过集权体制以较高比例汲取社会资源并稳定国内秩序;从而出现安全逻辑结构的循环。地缘不安全与对外目标的稳定性,及其对集权体制的依赖,导致权威主义领导下的集体主义和契合对外扩张的救世主义思想,因仍具现实意义与思维惯性,而得以传承与存续。为了应对地缘不安全而形成的对外目标、动员体制、思想观念,因要素效率落后的传动机制,与发展的落后性形成互为因果、彼此强化的稳态循环,使俄罗斯的安全结构呈现出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际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东亚的区域间主义在解决当代国际关系中日益增多的跨区域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经验和理论层面对区域间主义的概念、形式进行了梳理,扩大了对东亚区域间主义的理论认识。通过相关理论分析,本文认为权力平衡、利益共享、地区身份建构等因素直接推动了东亚区域间主义的发展,但东亚区域间主义仍然处于考验之中,其发展还取决于诸多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快速崛起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东亚地区出现了经济中心与安全中心相分离的二元格局,并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安全压力,有陷入崛起困境的可能。而中国仅依靠对内制衡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远远不足以应对压力的。鉴此,文章提出一个东亚安全合作的"四轮"架构,以期扭转中国的不利局面。其中,中国打造亚太战略支点国家和中美亚太事务磋商构成两个前轮或驱动轮,中国积极参与由东盟主导的安全合作机制和六方会谈构成两个后轮或被动轮。这是一个以双边为主、多边为辅、可以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安全架构,既涵盖了中国的大国政策,也包括了对中小国家的政策;既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力,也保持了自身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积极利用多边安全合作维护自身的利益。为了解决朝核危机,中国促成了六方会谈,并在会谈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维护国家安全以及通过会谈改善中美关系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思考。提高国际形象以及推动朝核六方会谈向机制化方向发展也是中国的长远考虑。因六方会谈的长期中断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基本战略思考也发生了微妙的演变,即中国希望朝核六方会谈的机能向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对话平台方向扩展。另外,通过推动重启六方会谈的实际行动,表露了半岛危机必须和平解决的立场,借以维护朝鲜体制安定,同时也表现了愿与美国协作、和平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态度,以避免新的冷战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