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虽然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来的,但这一思想和理论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以来,我党总结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回应人民群众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走出了一条既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形成的主要标志是科学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科学把握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深刻总结毛泽东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  相似文献   

4.
李振 《瞭望》1991,(13)
具有重大意义的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正在顺利举行。不久前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为我国经济建设绘制出新的宏伟蓝图。这次“两会”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和讨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这件大事,关系到未来十年的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受到全国人民和海外人士的关注。在未来的十年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代表和委员们有许多真知灼见,本刊记者特地访问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论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李首龙一当社会主义革命终于在东方落后国家获得胜利之后,如何具体地走向社会主义,彻底完成对资本主义"布夫丁峡谷"的历史跨越就成为革命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回答的急迫问题。这也是社会主义者长期争论的问题。从...  相似文献   

6.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六次会议,的不久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会议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为指导,根据今年中央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精神,对我国实施“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的一些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同志从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认识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为这是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非公有制经济加强引导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并贯彻落实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冲破“个人迷信”和“两个凡是”的禁锢,用实践检验真理,重新确立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承前启后,突破陈规,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教条主义式的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被歪曲了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正确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中国的国情和当今时代特点,设计和构思了有中国特色的一整套战略决策,在许多重大问底上有了…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80年,是追求和探索在中国实行和建设社会主义的80年。党的80年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实际指导理论有得有失,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80年艰辛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谭俊杰 《学理论》2010,(17):3-4
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领导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曲折艰辛地探索,产生了许多闪光的思想。早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当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常辉 《学理论》2008,(9):20-21
党的十七大报告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系统的认识;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破解了20世纪初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道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选择的实现既定目标的现实途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道路”转折性飞跃的表现,它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的有效保证。道路1:必须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它既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作为答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做为参照,而单靠所谓自发又不能使这项事业获得成功。这就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制定相应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纲领,以及路线、方针,政策,超前反映这项事业的规律和所要实现的蓝图,作为  相似文献   

15.
陈飞 《学理论》2011,(5):3-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6.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0):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  相似文献   

17.
探索和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面临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处于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变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阶段。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发展阶段,是探索、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使改革深入、健康、顺利地进行。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谈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一,从八年多的改革实践看探索创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意义八年多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到1984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成功。通过普遍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  相似文献   

18.
孟凡强 《党政论坛》2012,(19):19-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逐步开辟出来的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深刻的价值论分析,有利于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有利于消除疑虑,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有利于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征程中创造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对主体发生效用的属性,价值原则及其方法是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过程中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其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即尽快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我们已经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研究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运用的价值原则及其方法,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实践中自觉贯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有一些深刻教训。回顾和总结建国初期我党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对于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