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我的父亲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县。父亲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从此,父亲开始了戎马生涯。敌后抗战成果著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父亲到山西第二战区工作,任第二  相似文献   

2.
苏枫 《小康》2011,(9):112-115
1986年,梁培恕第一次萌发了写父亲的念头。梁培恕写父亲,是他发现外界对父亲及其思想的种种解读很多都是简单化的、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一个真实的梁漱溟是什么样?1999年时,梁培恕完成第一稿。这本写父亲的书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已是2011年  相似文献   

3.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4.
袁静  袁澄  袁清 《北京观察》2003,(5):40-43
父亲袁同礼,1895年生于北京,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同年到清华学校图书馆工作。1920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送父亲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22年,父亲毕业干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随即进入图书馆专科学校(哥大图书馆学院前身),1923年毕业。1918年12月21日,北平图书馆协会成立,父亲当选为该会会长,李大钊、高罗题当选为副会长。1924年父亲归国后,任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目录学,并继李大钊之后兼任北大图书馆主任。1925年,父亲还出任国立故宫博物院理事兼图书部主任。1926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用部分庚子赔款与教育部合办国立京师图书馆,正、副馆长是梁启超和李四光,父亲为图书部主任。1927年,父亲任该馆副馆长。1928年,京师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去年6月29日凌晨,父亲走完了九十一年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我们。生离死别令人痛不欲生,往事如昨依然历历在目。一年来,对父亲的追忆时常出现,思念越发浓烈。忘不了父亲,最忘不了的是父亲常年惦挂的南洋、抗战、家乡那些事。  相似文献   

6.
忌日的怀念     
2000年 12月 18日是我父亲去世一周年忌日,特写以下文字,作为对父亲的纪念和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安慰。   我的父亲田海顺,河南偃师市前杜楼村人,黄埔军校一分校第 17期学员, 1987年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   父亲于 1920年 4月 29日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尽管很穷,爷爷还是想办法供父亲上学。父亲上完中学,正赶上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法西斯疯狂入侵,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大批热血男儿投笔从戎。父亲也义无反顾地投考了黄埔军校,立志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人,报效国家。…  相似文献   

7.
正父亲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18年,他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心思,身为女儿的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正因为看到父亲的付出是对北京发展有意义的,才使得我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做一名北京市政协委员。我的父亲林海涵,1995年加入北京市政协,是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共履职18年。父亲在2012年末退任后,任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高级顾问。父亲初当北京市政协委员时,兴高采烈地回来告诉我们三姐妹,当时刚刚入读香港大学的我对"政协"还  相似文献   

8.
《黄埔》2017,(1)
正我的父亲蒋润苑今年100岁,是抗战老兵,经历了8年抗战的每一天。1936年秋,父亲19岁。为了谋生,父亲在亲戚的帮助下,从山东到西安参加了东北军53军。父亲参军不到一年,日本侵略军挑起了七七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从此之后,父亲跟随东北军开往抗日前线,参加了太行山游击战、武汉会战、洞庭湖防务。1941年,父亲考上了黄埔军  相似文献   

9.
汪宇辉 《台声》2014,(9):78-78
6月28日清晨6时30分,父亲因病在宁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我因在美国求学没能在最后时刻陪伴在父亲身边,心中万分遗憾而愧疚。这篇短文在父亲去世时匆忙写就,虽然粗陋,却也是我对心中的父亲发自内心的追忆。我的父亲汪晓阳,祖籍台湾苗栗。1954年2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在这个国防工业重镇,父亲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970年,16岁的父亲进入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后进入湖南大庸3028厂工作。1973年,经过推荐和选拔,父亲成了工农兵学员,进入南京航空学员飞机制造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在南航无人机所、基础部、五系、绘图中心等部门任职,主要担负无人机工艺和标准化工作研究,曾任南航无人机研究院可靠性与标准化研究室主任。  相似文献   

10.
    
杨启刚 《人大论坛》2008,(12):46-47
1978年:父亲终于回家了 母亲盼了整整13年,1978年的那个初秋九月,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把父亲从新疆调回贵州。这一年,我们全家终于团圆。我和妹妹再也用不着苦苦等待两年才探亲回家一次的父亲了。  相似文献   

11.
林爽爽 《黄埔》2014,(1):76-79
我的父亲程子华,1905年出生在山西运城的解州县。父亲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受党委派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从此,父亲开始了戎马生涯。  相似文献   

12.
父亲山     
对于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父亲和母亲都不可缺少,他们是领头羊,左右着这一个张着大嘴的家庭。我很早就夭折了父亲。我的兄弟们就时时叫我的母亲头痛万分。父亲是重要的,父亲是一座山。厚重的山。 我的父亲何忠俊,是1972年的一个黑夜里离开我们的,他那时正当年,刚好37岁。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然而,对于父亲,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是一位慈祥和沉默并具的  相似文献   

13.
耦园忆父母     
每到耦园玩,就会想起父亲、母亲,想起兄弟姐妹童年的事。因为父亲在这里住过一两年,母亲则住过近20年,我们兄弟姐妹几人,都是在这儿长大的。父亲在耦园住一两年,我是这样算的:抗战期间,父亲从大后方昆明来苏州陪侍祖母,闭门隐居一年,后又去大  相似文献   

14.
父亲叫刘本祥,在部队时叫刘炳祥.在国民党的军官档案里,应该可以查到我父亲的名字.父亲生于1909年,如果活到现在应是106岁.要是父亲还活着就好了,他有可能会领到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写过一篇《母亲的奖章》,记述的是母亲当县里劳动模范的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该写一写父亲的纪念章了.父亲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的子女不提起他,恐怕没人会记得我们的父亲了. 以前,我从没想过要写父亲.父亲1960年去世时,我还不满9周岁.父亲生前,我跟他没什么交流,父亲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因为我们父子年龄差距较大,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觉得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头儿.  相似文献   

15.
吴琼 《台声》2013,(11):80-81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生命中两个重要的30年,这其中的情感演变与两岸关系发展紧密相连。以1979年为分界,前30年,思乡情怀深深埋藏在父亲的心间;后30年,和暖春风渐次化解了父亲的乡愁。  相似文献   

16.
苏子蘅先生是我父亲杨兆安1945年回国后遇到的第一位台湾同乡。父亲在张家口苏先生主持的实验室 ,开始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是台湾人 ,又都曾在日本留学 ,苏老自然成为我父亲无所不谈的师长和朋友。以后因工作关系 ,苏老去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任职 ,几年后又进京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而我父亲则先去了唐山 ,数年后又调到上海华东工业部。那时父亲每次去北京开会 ,一定会去中关村拜访苏老 ;苏老到南方考察 ,途经上海 ,也一定会到家中 ,与父亲叙旧。直到文革 ,我父亲被下放 ,同苏老还保持着书信往来。在那个年代 ,我父亲还可以从苏老那里…  相似文献   

17.
李向阳 《今日民族》2001,(11):30-32
2001年7月21日,不管我们怎么呼唤,父亲再也睁不开眼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名叫李长猛,1921年12月17日生于昭通市一个回族贫民家庭,在父亲的生卒日期中,我发现了三个基本数字:1、2、7,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生日:1921年12月17日,又是这三个数字的组合是父亲的卒日:2001年7月21日。这三个数字的组合也是党的生日:1921年7月1日,这三个数字有什么巧合?几天来我一直若有所思。当党组织写出父亲的生平时,我心里不觉一动,1、2、7不正是父亲一生的总结吗?“1”是一心一意跟党走…  相似文献   

18.
范文昭 《乡音》2012,(2):49-49
打开那个珍藏了14年的发了黄的塑料包,泪水又一次涌了出来。这是父亲生前常用的"皮包"。"皮包"里边经常装着30元、20元的零花钱。自从1996年12月24日父亲突然病倒,这个"皮包"就与父亲永别而珍藏在我的身边了。父亲去世后,我打开"皮包"看了看,"皮包"里装的钱是52元2角整。这是父亲留给我的全部物质遗  相似文献   

19.
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我们三姊妹在家里帮忙,母亲叫父亲上街割几斤肉。等了半天,父亲回来了,两手空空。母亲问,肉呢?父亲说,没买到。母亲怪他太  相似文献   

20.
周元亚 《黄埔》2008,(3):58-60
父亲自1976年4月去世至今已有30多年,这篇稿子是我在阅读母亲张素我让我保存有关父亲的大量资料之后整理出来的。我无法控制自己想要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阅读,因为越读越接近了父亲,越读越觉得父亲的亲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