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亦农     
罗亦农,湘潭县易俗河乡人。1902年5月18日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他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1928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仅26岁。罗亦农7岁入乡间私塾,11岁到晚清秀才、开明文士郭月钦先生的学馆读书,郭的民主思想和渊博知识给了他积极的影响。14岁考入美国人办的教会中学——湘潭益智学校。在这期间,他接触了一些群众的反帝斗争。1916年初,讨袁斗争风起云涌,罗  相似文献   

2.
谢振华 《学习导报》2012,(11):48-50
在上海龙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一位年轻的湘潭人。他是我党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指挥者罗亦农。1928年,年仅26岁的罗亦农牺牲后,党中央发表《悼罗亦农同志》的专文,深切悼念这位党的卓越领导入,称罗亦农同志是中国无产阶级的“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最英勇的战士”。  相似文献   

3.
郭奇志 《湘潮》2013,(10):34-35
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今青狮村黎家组)一个殷实的人家,在湘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留下一些动人的故事。 撰联劝父 罗亦农7岁时,跟着哥哥念私塾。他记性很好。不到一年就读完《三字经》《增广贤文》《幼学》。两年读完《四书集注》《文心雕龙》《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书。他很赞赏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相似文献   

4.
《党建》2020,(8)
正在上海国民党龙华监狱墙壁上,有一位共产党员当年留下的诗句:"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是无数龙华革命烈士英勇不屈精神的写照,罗亦农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罗亦农,湖南湘潭人,1902年出生。14岁时,罗亦农考入由美国人开办的益智学校。由于不愿意听神学课、不满教会对学生活动的诸多限制,他多次不顾禁令冲出校门参加反日游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罗亦农同志诞辰100周年。罗亦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他在26岁的时候,就被国民党反动派夺去了宝  相似文献   

6.
罗亦农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1902年出身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1920年入团,1921年转党,曾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在党的“八七”紧急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  相似文献   

7.
《湘潮》2015,(1)
<正>罗亦农,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一殷实农户。罗亦农自幼敏睿、机灵、好动,性格倔强,常和穷孩子玩,玩必"出祸"。父亲罗子厚难管教,将6岁的罗亦农送到本村私塾读书。私塾堂立有孔子牌位,教学内容陈旧,采用注入式教学,教师点书,用竹板打人,学生死记硬背。罗亦农十分讨厌这种陈腐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只要先生稍不注意,就溜出学堂找同伴玩耍、"闯祸",甚至管"闲事",帮穷人鸣不平。  相似文献   

8.
夕岩 《新湘评论》2020,(8):54-55
罗亦农,1902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21年5月,罗亦农和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位青年分别化装成裁缝、理发匠等手工劳动者,从上海向莫斯科进发。临行前,罗亦农从上海回老家湘潭探亲,他告诉家里人:"世界要变""我要到俄国去找一条出路"。这群怀揣着梦想的青年,先是乘日本邮轮取道长崎赴海参崴,又克服重重困难越过伊曼河,抵达由苏俄红军控制的伯力。然后在伯力军事部门的安排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奔波,终于到达目的地。罗亦农被分配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9.
《党史文汇》今年第7期刊登了夏远生写的《罗亦农的非凡革命人生》一文。文章概括了罗亦农短暂一生的光辉事迹。这里,再为该文补充一则重要史料:罗亦农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中是最早起来反对盲目暴动的,并启发了周恩来和得到了周恩来的大力支持。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形成了中共中央的第一次“左”倾盲动主义错误,在各地都大力推行军事武装暴动,使党的力量继续遭到损失。然而在五人常委(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罗亦农、周恩来)中,罗亦农和周恩来却是保持了比较清醒的头脑,最早站出来反对盲目…  相似文献   

10.
我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 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镇的一个豪绅家庭。 1921年赴苏留学,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 1925年归国后,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还被任命为中央组织局主任。曾领导过震撼中外的上海第三次工人大罢工。 1928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临刑前,他挥笔疾书:“慷慨乘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时年 26岁。   罗亦农原名慎斋,他到上海时,曾取名为觉,留学归国后,改名为亦农,为的是不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农民。   罗亦农的父亲罗子厚是管辖罗家几所公堂的地方团总…  相似文献   

11.
罗亦农英年早逝,牺牲时年仅26岁,但其短暂的生平,却为党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罗亦农的党建思想,梳理归结起来就是"治学风""治心灵""治纪律""治行动""治根本"。在新时代下,罗亦农的党建思想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党建理论的储备与完善,依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共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和梳理罗亦农的党建思想,追溯罗亦农的革命实践,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关于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后,中央两湖巡视员罗亦农因反对"无动不暴"的盲动错误思想,被中共中央免去职务。但是瞿秋白在听取了罗亦农的"答辩"和申诉后,及时自我反省,给罗亦农"平反"。"罗亦农事件"的妥善解决,表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在"左"倾盲动中还存有一份可贵的清醒,在推行"组织惩办"的同时还强调党内民主。而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中也不乏清醒之人,对瞿秋白妥善处理"罗亦农事件"给予了有力帮助。"罗亦农事件"被妥善解决的过程蕴含着一些值得总结和回顾的历史经验,如在反倾向斗争问题上不能非此即彼,左右失衡;在对待党内纷争问题上不能非是即非,要建立起解决党内矛盾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出卖罗亦农的何家兴 1928年,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结束后,何家兴夫妇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局主任罗亦农的秘书。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上海,何家兴夫妇感受到了与莫斯科截然不同的气氛,  相似文献   

14.
《当代贵州》2011,(22):55-55
董健吾1891年出生于上海青浦县,从小就读于教会学校,18岁时考入上海著名的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又念了两年神学,成了一名正式的牧师。1927年,在刘伯坚、蒲化人两位同志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鉴于他的牧师身份,党中央安排他参加了中央特科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罗亦农文集》收录了一首五言"就义诗",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在1928年被国民党处决前夕写下的绝命诗.近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纪念罗亦农的文章以及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红旗出版社编辑部出版的党史读物对此诗都有引录.经多方考证,认为所谓罗亦农作绝命诗一事,属于捕风捉影,并不可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诗作者其实另有其人,即广东籍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匏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早期领导人罗亦农,出生于湘潭县一家殷实农户。自幼机灵好动,性格倔强,玩必"出祸"。为对儿子严加管教,父亲罗子厚便将6岁的罗亦农送到本村私塾读书。私塾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死记硬背,教师还经常体罚学生。罗亦农对此十分厌倦,只要先生稍不注意,常溜出学堂"闯祸"。  相似文献   

17.
正罗亦农(1902—1928),又名罗觉、一农,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1年3月,罗亦农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5月,经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介绍,赴苏俄留学。8月,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最早的一批党员,并被推选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18.
何立波 《湘潮》2012,(4):31-33
罗亦农是中共早期的一位著名领袖。他曾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曾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是当时最年轻的政治局常委。  相似文献   

19.
罗亦农     
《兵团工运》2011,(10):18
<正>罗亦农(1902-1928)男,汉族,湖南省湘潭县人,中共党员。罗亦农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员。1925年3月回国后,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及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中共  相似文献   

20.
<正>他身为富家少爷,却关注工人和农民的命运,为他们打抱不平,被父亲骂为逆子;他演说极具鼓动性,一张大嘴曾号召数十万工人上街罢工;他17岁只身到上海造访陈独秀"寻找一条出路",到俄罗斯留学不为学位只为国家寻找出路。他是罗亦农。"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临刑前,26岁的罗亦农写下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