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4%,是湖北省少数民族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同时,也是一方民族文化的厚土:优秀民歌《龙船调》唱响世界,“摆手舞”豪迈粗犷,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精美绝伦,土家吊脚楼堪称中国南方干拦式建筑经典,“恩施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相似文献   

2.
张泽欣 《人民论坛》2012,(20):198-19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它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土家族,其土家文化不仅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她如同雕刻着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在祖国的传统文化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土家族文化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严峻形势,因此必须要加以保护,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琼 《前沿》2009,(8):112-115
土家族服饰在土家社会制度的更迭、强势文化的渗透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从款式、面料质地、制作以及功能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迁趋势更加现代化、流行化。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传统土家族服饰在其变迁过程中,民族文化内涵却在逐步淡化。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但是在很長的历史时期中,由于历代反动統治阶級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土家民族从祖国历史上抹煞掉了。解放几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对土家的族別問題,中央、省、州、县各級党政机关,进行了反复的調查与研究,得到了各有关方面协助和广大士家族人民的合作,終于在1956  相似文献   

5.
潘光旦教授在《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上发表《湘西北“土家”与古代巴人》(以下简称《湘西北》)一文之后,在土家族族源研究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影响至深且远。潘教授为土家族呕心沥血,写出了辉煌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敬佩的。特别是他因土家族问题错划为右派,受到拆磨,我们土家族人民应当怀念他,感激他。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潘教授提出的某些论点,确有一些偏颇和不当之处,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土家族地区的民俗考察入手,分析了盖裙图案“台台花”产生的历史根源、图案与民俗的关系以及组成图案的三种基本纹样之间的形式与内容,指出学术界流行的“虎头纹”假说是对盖裙图案所作的违背客观事实的主观猜测。论证了“台台花”图案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一组象征符号,是土家族洪水传说在土家锦上的再现。  相似文献   

7.
改流后随着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得到大范围、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土家自身民族文化面临多重挤压,既有官方的压力,也有民间佛教、道教的竞争,既有政治的压力,也有经济文化的困境。土家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空前的挤压而显局促困难。有鉴于此,土家文化做出自我调适与回应:土家文化以弱者姿态作出较大"让步",在物质、制度层面以顺应、合作的方式让渡出一定的文化区间而大量地吸纳、接受汉文化,但在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信仰领域坚守住自己固有的文化阵地,民族文化的根脉坚韧地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8.
现代摆手舞是一种被发明的传统,是为了新近的目的在传统摆手舞的基础上建构而成。近年来,现代摆手舞被各土家族地区以重建土家文化为由相继引入,并得到广泛传承。从文化内涵而言,现代摆手舞与传统摆手舞已经有本质的区别。这种被发明的传统只是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而失去了其文化内核。土家摆手文化的重建应该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通过修复摆手堂、整理祭祀仪式、倡导传统摆手舞、挖掘摆手歌等构建四位一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土家语中“巴”音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语言中经常有“巴”音节出现,有的专家把它作为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佐证之一。中央民族学院已故的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认为古代巴人活动区域内有些地名、人名或族名是土家族自称“比兹”的对音或转音;一些巴音节的词汇仍保持在今日的土家语中。近年来有些专著也沿袭其说:“土家族地区还保留着不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面对科技理性的膨胀、物欲横流的冲击,人类社会所构筑的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将人文价值体系模式化,进而导致民族文化的流失.事实上,民族文化不仅是对本民族的民族存在的证明,更是对国家精神层面的建设和人类灿烂文明的完善和发扬,必须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一、文化发展之取其精华 土家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十个民族之一.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调查数据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仅次于壮、回、满、维吾尔、苗、彝族,在全国各民族中人口排第八位.重庆土家族人口达139.87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2.21%,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6.75%.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和大巴山方圆10万余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土家族人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毕基卡、密基卡等等,意为"本地人".然而,以"土家"作为族称却是在汉族人大量迁入后才开始出现,随之族人便随着汉族称呼自己为"土人"、"土家"等,而在这些地区的土家语则逐渐开始消失.在1956年10月国家民族委员会的民族识别决议上,土家族正式作为单一民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1957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1983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其后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又相继成立.  相似文献   

11.
王新祝  马尚云 《政策》2008,(11):53-53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是土家族集居区,也是巴人故里和土家族发祥地。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充分挖掘巴土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民族地域文化.先后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思南府属早在春秋战国时就为巴子国南部,士家先民——古代巴人就在这块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融合移殖,错杂共居。在长期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了土家人民的心性气质。随着“改上归流”及汉文化的人量输入,涌现了一批士家文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构绘出土家族地区的人文风貌,创造了自具风彩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催璨在目的土家族诗歌艺术,汇入中毕民族文化洪流,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土家族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思州宣慰使田操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因两家争破坑有隙,相攻…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新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以土家、苗、侗为主的2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6%。在工作中,统战部作为党委民族工作职能部门,牢牢把握“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五措”并重,有效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明寿 《楚天主人》2010,(11):36-37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长阳人"的故乡,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丰富多彩。2006年,自治县人大制定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文化保护条例)。这部条例的颁布实施,为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土家儿女,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陈国安,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1943年生于四川巴县。196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80年调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曾任研究室主任,现任副所长分管科研、对外学术交流。任《贵州省志·民族志》副主编,贵州省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学会、贵州土家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1980年以来,从事土家族、水族、民族理论研究,1986年至今,参与组织领导一年一期的贵州民族调查(即‘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工作。发表有《水族》、《土家族》、《贵州土家族历史风俗文化概要》等100余万字的著作、论文,编辑出…  相似文献   

16.
一、平反后的反弹现象粉碎“四人帮”后,云南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彻底纠正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破坏党的民族政策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和严重后果,抱有殷切希望和期待。虽然当时在平反冤假错案上作了不少努力,但进展缓慢,直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加快了拨乱反正的步伐,特别是1979年初,震动中外的“沙甸事件”的平反,促成了云南民族工作方面一大批冤假错案,包括“瑶山案件”、“小石桥案件”等得到纠正,一大批遭受过严重迫害的民族干部、民族上层、宗教人士获得平反昭雪。同时,还对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进行了赔偿,对被毁的宗教寺院给…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人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轨的过程中 ,土家族文化的保护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又出现了难得的机遇。做好土家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 ,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有为”与“无为”、共性与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与土家族文化保护和开发五对关系 ,才能完成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是祖国中南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人口约有二百八十多万(一九八二年),自称为“华兹卡”(“本地人”的意思)。 “据文献记载:(史记》中称为‘西南夷’。《后汉书》称为‘武陵蛮’,《宋书》及《称为‘荆州蛮’,在北宋、南宋的史书中曾先后出现过‘土兵’、‘士丁’、’‘土人’、‘土军’等称呼。‘土家’这个称呼是汉族和其他民族进入土家地区后逐步形成的。后经世代相传,也就成了习惯的称谓,因此,解放后,被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承认为单一  相似文献   

19.
黔东特区与土家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东特区建立于1934年,它是贵州高原上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与土家族的革命斗争精神息息相关。土家族聚居在黔川湘鄂边境地区。贵州全省100万土家人口中,黔东地区占92万。而黔东地区以德江、沿河、印江、思南为最多。土家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尤其是在反抗军阀割据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中,不畏强暴、英勇斗争,谱写出了光辉的篇章。一、土家人民的英勇斗争迎来了黔东特区的建立本世纪肥年代初,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开到贵州之前,位于黔东北的德江、沿河、印江、思南等县的土家人民大闹“神…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宋代是其土地开垦、耕作方式和技术、农田建设、作物品种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至于对土家家族地区长达450年的土司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关系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