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学理论》2020,(4)
本文对马克思经典文本《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首先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角度考察了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的写作背景。其次,认真分析文章脉络,将文章进行梳理并重新划分为"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如何进行职业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三部分内容。最后,根据目前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多样性,再次认真研读这篇中学作文不仅能够为青年选择职业提供行动指南,还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历史起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胡晓 《理论探讨》2004,40(3):26-29
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探究国家问题时分别持有现实视角和理性视角。马克思考察的是国家的现实状况及其成因并进而探索变革路径,他以现实生活中精神本质的异化并非黑格尔所谓国家理念的对象化实现为依据,在批判中以现实国家的不合理性消解理性国家的合法性。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则是要探究国家的本质和依据,即其普遍性和规律性,是以理念的合法性反观现实状况,并不认为"现存"事物就是"现实"的。二者研究视角的差异使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所作理解和批判的合法性受到影响,但却正是在这次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和成功的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初步确立了唯物主义原则,并深刻影响了其后来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8)
马克思主义青年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成长"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核心要素,在青年个体的视角下,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成长痛"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化的有效表达不足和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吸引局限。美、日、韩三国学者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品《马克思问我哪里痛》《青年们,读马克思吧》《马克思主义使用说明书》在阐释视角与范式上另辟蹊径,实现了经典理论与个体生活的共情同理,为寻找"止痛良方"提供了启示,即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魅力关键在于实现有效表达,必须以个体体验为基本视角,实现理论与生活的自洽,才能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的号召力。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创立了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他们浩瀚的著述中,对青年的许多问题有着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青年问题,加深对青年的认识,指导青年工作,调动青年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积极性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对待青年的态度、青年教育问题、青年的学习和修养、青年恋爱婚姻的指导,青年怎样对待职业选择等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9,(12)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既是青年马克思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变化的重大线索。本文立足于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轨迹及其理论表现,进一步分析青年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境遇下的批判逻辑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变革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刚踏上人生旅途不愿受命运摆布的青年都会考虑个人职业选择问题。职业选择不仅牵涉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能反映出青年人的人生观和政治倾向。马克思指出:“人们只有为了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了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自己才能达到完善。”(《马、恩、列、斯论青年》70页)我国是一个年轻型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还相当低,必须把大量劳动力放在农村,所以农村青年的职业选择范围比较小。这就要求农村青年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祖国需要之间的矛盾。目前青年的职业选择有行业外的不同部门选择和行业内的不同工种选择。农村青年除了参军、上大学以外,一般都很少能在父母的行业外选择职业。社办厂的工人、民办教师、大队医生、社队干部,应该说是农业内部的分工。因为他们并未脱离农村,大多数人并未变换  相似文献   

7.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经历了从理性国家观到国家批判理论的转变过程.其一,在<莱茵报>时期,由于深受黑格尔国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认为国家只不过是理性精神的体现.其对国家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其二,青年马克思的一个根本转变,是他抛弃了黑格尔的国家观,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现实的构成部分,是国家的存在方式.这表明马克思的国家观开始具备批判精神.其三,青年马克思国家观质的飞跃的标志是对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明确区分,这集中体现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青年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并不彻底,带有"粗陋"的痕迹,但它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爱平 《学理论》2015,(1):26-27
探索"现实人"的困境与出路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理解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含义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核心,阐述了马克思对"现实人"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出路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德国古典哲学探寻"现实人"的出路,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在一八四三年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青年研究和青年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思想作指导。于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就特别突出地受到了人们的重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在长期的斗争实践和理论创造的同时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导师在探索革命道路的初期就开始对青年进行研究,并一直贯穿在他们战斗的一生。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写了《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主张青年“要为人类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
李昕桐 《理论探讨》2020,(5):98-102
当前,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价值多元、价值差异和价值冲突的形势要求形成以价值共识为基础的世界新格局。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推进着价值共识达成的进程。价值共识基于公共价值而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的"公共价值"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乃至世界凝聚了新的价值共识。马克思"公共价值"思想意义深远。马克思在确立了从事物质生产的、感性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现实的个人"之后,迈向了一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共产主义"和"真正的共同体"的设定,即"现实的个人"以联合的意义依据某种核心的"共同价值",共同占有生产力,共同分享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6,(9)
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现实需要几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立论基础与现实价值基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引领时代进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0)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价值观对青年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意义非凡。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又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而且价值观教育本身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因此,在青年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时,把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来讨论有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形塑了现代世界面貌的伟大革命,同时也是马克思终其一生在各种语境下评论的主题。"青年马克思"指的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尚具有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的特点。青年马克思以法国大革命为研究线索,将法国大革命作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落后普鲁士的参照物、批判黑格尔国家观的主题以及与青年黑格尔派论战的重要切入点,逐步实现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的转变,从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在"微时代"背景下,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面临"危"与"机"并存的局面。价值选择、价值教育、价值主导、价值引领、价值认同之"危"是重重危机的主要表现。同时,"微时代"为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时空、理念、内容、方式、效果等带来机遇。我们要利用"微媒体",抢占"微阵地",实施"微渗透",融入"微生活",完善"微管理",净化"微环境",重视"微领袖",引领"微舆情",加强"微教育",提高"微素养"等有效措施,探索"微时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化"危"为"机"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中国革命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发展沃土。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互联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孙清松 《学理论》2012,(28):62-63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历史转型期,高校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是必然的,就业难具有暂时性和阶段性特征。很多青年朋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找寻不到未来世界的方向,人的能动性被遮蔽了,重读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感慨颇多,或许我们能从此文中得到些许借鉴,以期挖掘我们的能动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感性对象性活动"原则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实现了存在论的彻底变革。其当代意义展现出马克思的精神实质——实践,理想和现实,历史和现实的内在张力是马克思哲学的要义。马克思存在论变革,使马克思哲学在社会现实问题上与时代展开对话。马克思仍是我们同时代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于欢 《理论导刊》2023,(4):102-107
由网络社交衍生而来的“网络巴尔干化”作用于青年信息获取、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塑造。“网络巴尔干化”由媒体、技术、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易导致青年固有价值观增强、引发异质价值观认同、阻隔主流价值观内化、理性价值观缺失等隐忧。为实现青年主流价值观根植与消解“网络巴尔干化”影响的双向“破壁”,应以现实逻辑为依据,通过构建价值场域的“数字阵地”、整合价值内容的“数字资源”、规范价值表达的“数字民主”、引领价值传播的“数字媒体”等策略进行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19.
人的精神生活是由心理与情感生活、道德与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存在方式。近年来,受后现代思潮及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青年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价值观在思想中产生碰撞,使青年学生出现了理想信仰世俗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精神世界不断"宅"化等不良状态。其深层原因在于市场化的深入导致价值观的物化、日趋激烈的竞争导致教育理念的片面化、自我认同的危机导致主体选择的盲目化等。优化青年学生精神生活需要重塑信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青年学生的自觉能力和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0.
李宗迎 《学理论》2014,(4):37-38
马克思早期已经接触到社会贫困的现实问题,并在社会贫困根源的分析中,阐述了许多经济伦理和制度伦理思想。首先,在《莱茵报》斗争时期,青年马克思开始意识到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其次,马克思从人的价值角度继续探讨物质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关系,指出了人的经济价值与人道价值的关系。再次,马克思从理性主义的法哲学出发,把社会贫困问题归因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从而开辟了对经济问题进行制度伦理分析的路径。最后,在揭示一定社会关系客观性和根源性的基础上,青年马克思进一步为经济与伦理的结合做了丰富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