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开展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宣传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理性思考与现实发展相融合,思想建设与群众诉求相贴合,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科学解释与多重建构相契合的理性维度;二是思想引导与意识认同相契合的价值维度;三是务实表达与广泛传播相契合的实践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解释力、传播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在基层必须始终坚持理论宣传与基层实际相结合,理性思考与现实发展相融合,思想建设与群众诉求相贴合的多重创新维度,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解释力、传播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闫方洁 《唯实》2012,(8):50-53
列斐伏尔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独具特色。他扩充了意识形态的内涵,把广告指认为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广告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联系起来成为了包含象征和修辞的元语言,并催生了符号消费的产生。广告成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消费剥削机制的诞生。它通过对人们欲望的控制,将各阶层的日常生活一一纳入消费社会的体制中。具体来说,这一控制过程的实现是由大量功能化的符号系统——“次体系”来完成的。基于生活世界的平台,列斐伏尔实现了对消费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符号学与微观转向,具有显著的后现代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艳 《党史文苑》2010,(4):39-42
无论文化消费本身愿意不愿意,它随时随地渗透了意识形态的内容,而同时,它力图不断弱化意识形态的特征,表现出非意识形态的姿态.这是文化消费领域的二律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要占领文化消费市场,掌握文化消费阵地,引导文化消费,又要充分尊重文化消费自身丰富的个性,使其蓬勃发展,并在发展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构成了文化消费领域中文化消费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中始终围绕着的核心命题。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为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类解放,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阶级立场、理论动因及其运思路径存在针锋相对的差异性。在历史观领域,与德意志意识形态惯有的思辨的阐释范式具有不相容的内在矛盾性。以现实的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三重人学维度为出发点,可以明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下简称《形态》)以资本逻辑、统治阶级的私欲动机、历史社会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为切入点,从而展开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的全面批判,有助于更有效地把握唯物史观的实践价值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6.
浅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消费"已现实地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网络消费中消费异化、消费盲目、消费道德缺失等问题的日益凸显,需要对现有的网络消费理念进行伦理反思。"适度""慎独""诚信"等消费伦理准则的提出,不仅可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兵团精神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代代兵团人在屯垦戍边的伟大实践中凝结而成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兵团人的价值目标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和弘扬兵团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化教育发展甚至国家发展道路选择,都具有密切关系。为适应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必须转变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创新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后金融危机下准确把握调结构的理性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所引发的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在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对需求方过度消费能力、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的总调整。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结构的缺陷暴露无遗.需要我们以更宽阔和更理性的视野正视和调整这些问题:调结构的方位性,调结构的战略重心,调结构的最佳时机,调结构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0.
洪美云 《实事求是》2020,(2):98-104
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是顺应世情国情的必然,是对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新疆地区在国家安全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立足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之价值、现实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破题,试图化解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之困,以期为有效解决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海青 《求实》2005,3(9):66-69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活动过程与社会建制的统一。意识形态对政治合法性的支持是社会整体性的:一方面对社会的政治系统发挥着直接的诠释与维护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能动作用间接地体现其合法性价值。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的建设而言,要与时俱进,以合理共识为基点,实现其合法性模式的法治转型。  相似文献   

1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涵就在于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生态以及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信息生成过程的不可控直接冲击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对此高校在思想上要重视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式和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从而维护好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在高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是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斗争的全新场域,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必须认识新媒体其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与传统媒体的区别。要在充分认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从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努力提升新媒体运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不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管理权,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阵地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立场坚定。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成为一种必然态势,如何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良性互动,成为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效应紧密联系.毋庸置疑,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效应是双重的,一方面相互竞争极易导致社会的碎片化,另一方面相辅相成有利于社会的凝聚.这一双重效应为从意识形态视角整合各利益主体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与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新时代党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二者具有同质性,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耦合促进,相辅相成。如何在世界思想文化日益激荡的环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民认同;创新表达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价值理念,展示中华文化魅力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谱写党的意识形态新篇章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意识形态与政治认同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是政治认同生成的道义约束、现实感召与持续动力。在工具理性扩张、消费主义思潮蔓延、后现代主义思潮席卷的冲击下,我国的政治认同呈现一定程度的弱化。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因素,发掘政治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因素,弥补政治意识形态的政策性因素,从而防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妖魔化、碎片化和空心化是提升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拓进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下发展起来的实现信息传播、共享等媒体功能的媒介。新媒体呈现的多样性与海量性、多向性与互动性、及时性与共享性等特点使得意识形态工作在工作模式、内容和功能上都发生变化。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变化,必须要净化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与虚拟环境,改变以往工作的方式与途径,构建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新媒体下的意识形态工作。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比如渗透在人们的思维、话语和行为之中的虚假、虚伪、虚幻等.作为思维方式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意识形态思维是一切行动的现实出发点和理性选择的依据.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思维进行批判性分析,实质就是"去意识形态之蔽"的过程,就是通过扬善惩恶增加信任、减少摩擦的过程和重新树立社会道德风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平平  胡其柱 《求实》2008,3(2):19-22
意识形态在维护和提升执政党合法性认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政党产生的先决条件,凭借鲜明的政治导向功能直接为执政党提供合法性证明,而且它还是决定制度、法治所蕴涵的"形式合法性"是否真实的更深层标准.因此,对执政党合法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系统梳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诉求,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汉娜·阿伦特是研究极权主义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她对于极权主义社会下的意识形态的认知有承接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同时更有自己的特色,即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在逻辑的暴虐和恐怖的狂热的纵横交织下总体呈现出承于理性、终于狂热这样一个发展脉络;而这又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