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天问》与《圣经·约伯记》比较谈韩高年《楚辞·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所生活的时代为止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一种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思想挣扎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  相似文献   

2.
"楚辞"基本属性是富有楚地地方色彩的一种文学样式. <离骚>是楚辞中最重要的篇目之一.关于"离骚"的名称历来就有很多解读,最早可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引用刘安的"离骚者,犹离忧也."实际上,"离骚"是楚方言,是一个苗语词汇,最初是一个用古汉字的读音记录苗方言的词.前人对"离骚"的种种解释,其实都没有摆脱司马迁既定的思维模式."离骚"在苗语里的意思实际上是通过"诉说"、"申诉"、"劝说"或"斥责",把内心的想法及因遇不公而带来的委屈及愤怒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毛莉蓉 《理论月刊》2008,(5):116-118
<野草>是鲁迅先生最为难懂的一部作品,<野草>揭示的是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是先生那个迷惘的时代孤寂的心灵独语.本文就选取<野草>中两篇最有影响而又各具特点的篇目<秋夜>、<风筝>,通过其中的景、物的分析,去聆听先生的心灵独语.  相似文献   

4.
<毛诗正义>的卷数,"四十卷"实有两说,文澜阁之四十卷虽然与单疏本同,但分卷之起止并不完全一致."七十卷"为"二十卷"之子卷."三十三卷"为四十之残卷."二十四卷"只是缪载.注疏的分合与版本的不同只是卷变的表象,根本原因则是分卷依据的不同.<正义>的卷变,为我们考察<诗>学取向与兴衰的规律、纠正称卷的谬误、恢复<毛诗正义>卷例的旧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5.
李惠铨 《思想战线》2006,32(3):9-10
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惠荣应云南人民出版社约请,从1977年春到1983年春,用6年多时间,精心标点、校勘、注释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徐霞客游记>,于1985年6月出版近百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校注>.  相似文献   

6.
《史记》的坎坷经历康仙舟《史记》人所共知一,它是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获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大初四年,共计3000在历史风云,分本纪、世家、外传、书、表五种体裁,是我国一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曾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司...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的马其昶所著<庄子故>,不仅深得庄生哲学之旨,同时对<庄子>文学品评也颇具特色.而<庄子故>对<庄子>的文学品评偏重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这一特色的形成主要与马其昶的桐城派作家身份以及当时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个民间故事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在他身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其中记录了异类女子爱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反映了当时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本文将试着从民俗心理的角度分析一下<搜神记>中的三界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赖和:鲁迅的精神镜像——《过客》、《前进》及其周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进>是台湾新文学初创期卓然鹤立于台湾文坛的优秀之作,它深受鲁迅<野草>的影响,是赖和在"台湾文化协会"分裂之后苦闷与彷徨的产物.<前进>中氤氲着的与鲁迅<影的告别>、<过客>等散文诗篇极为相似的情绪与气氛,正表明赖和与鲁迅的思想交集.  相似文献   

12.
扬子云作《反离骚》,经后汉魏晋隋唐,并无大以为非者,谁料到了南宋,洪兴祖肇端于前,朱熹紧随其后,擂鼓挥戈,大张挞伐,谓扬雄为“屈原之罪人”,《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自彼至今,尽管时或有人忍不住为扬雄说几句公道话,但势微力寡,未能动俗,朱、洪之说始终居于上风。笔者认为,对扬雄及其《反离骚》全盘否定有失偏颇,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乃不揣浅陋,作为此文。  相似文献   

13.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诗>的传承由周代贵族所垄断的现象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各侯国的官府系统、儒家学派与非儒家的诸子百家三个传承系统.在各侯国的官府系统中,在"礼变"与"乐变"的社会背景下,<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崇利"、"尚法"与"轻儒"的社会思潮下,<诗>也为各侯国统治阶级所轻视,<诗>在战国官府系统中逐渐处于"受黜"的状态,这必然导致官府系统中的"<诗>之亡".孟子所言的"诗亡"即是指官府用<诗>之亡.  相似文献   

14.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十九首>的作者、<十九首>与魏诗的关系、<十九首>的拟作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兴象"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胡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新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贯彻工作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不少读者来信询问<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有关内容以及在宣传和贯彻中应注意的问题,为此,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云南大学法律人类学博士生导师、法学院副院长张晓辉教授(以下简称张),就一些读者来信中较为集中的问题请他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干校六记》是新时期一部有相当典范意义的作品。它展现了"文革"中一代知识分子的亲历往事,诉说了他们的生命所感。作品的文字是委婉而平和的,可反映的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景,这样在文字与现实之间形成巨大张力的作品,独具品格,开一时之新风,也引起了人们的瞩目。从篇幅上看,《干校六记》单行本初版仅60余页,可由于内在分量沉厚,在国家迎来"初春"的1981年问世时,还经历了颇多波折。由于其中珍贵的文学价值,更得益于背后  相似文献   

17.
<荨麻>是爱丽丝·芒罗2000年发表在<纽约客>(New Yorker)上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个中年女子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女人,不论种族、肤色与国籍,都要面临激情、困惑和窘境.本文主要从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描述和小说的双重主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向读者展现艾丽丝·芒罗作品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丁海东 《创造》2007,(6):14-14
从中央纪委<八项禁令>到"两高"惩治十种新型受贿犯罪行为的<意见>,40天里两个"重磅级"反腐败文件出台,再显党和国家反腐决心和力度.7月11日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的三位专家都对此给予积极评价,看好反腐败新一轮"冲击波".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20.
桂林<元佑党籍>磨崖为各代所重,"人争拓之".历八百春秋,仍高悬崖壁,字迹清晰,书韵别具.<元佑党籍>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后人研究宋史尤其是宋代党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