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自古婆媳水火不相容.但这句话如果用在七师一二六团五连职工范丙春和她的婆婆身上,那可就不灵验了.为什么不灵验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1985年,范丙春和刘永春喜结良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结婚第一年,丈夫就和她商量:与公公婆婆共同生活.刚开始,她很担心与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日久天长必然会产生矛盾,难以相处.但在丈夫的耐心劝说下,她考虑到:丈夫的4个妹妹还在上学,丈夫的哥哥在边远连队工作,公公婆婆年龄已经大了,他们身边必须要有人照料.于是,通过思前想后,心地善良的范丙春终于答应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3.
<正>农五师八十一团加工厂职工韩岩霞和丈夫自结婚以来就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结婚的第一年婆婆就患直肠癌需要马上手术,婆婆因为自己是家属没有收入就拒绝动手术。韩岩霞却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其所有,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为婆婆治病,以尽晚辈的孝心。在韩岩霞的再三劝说下婆婆才同意手术。就这样,韩岩霞和丈夫毅然拿出所有的工资,又从  相似文献   

4.
正幸福的家庭人人向往,但幸福的获得却需要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农二师二十七团综合厂,大家一提起李琼一家,都会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结婚22年的李琼,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她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公公婆婆是退休工人,他们有4个儿子,辛苦了一辈子的公婆,就喜欢和三儿子、媳妇李琼过日子。李琼的丈夫罗卫华在农业连队当卫生员,每天早出晚归,碰到急救病人,有时候还不回家。李琼既要工作,还要照顾生病的公公和孩子,家庭的重担压在身上,从无怨言。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婆媳相处难,但在二师二十九团十六连提起王盈,职工们无不称赞:"她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媳妇。"今年44岁的王盈是二十九团十六连一名普通的职工,与丈夫马德祥1990年结婚,从结婚的第一年开始,就和公公  相似文献   

6.
2006年,王海霞踏上开往新疆的火车,穿越戈壁的荒凉,来到农二师三十三团十二连,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周洪全. 由于王海霞与丈夫周洪全公公婆婆都是从河南来的,所以至今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今年38岁的韩庆珍是八师石总场北泉建安公司预算科科长。丈夫宋伟利与她是大学同学,在公司任质检科科长。聪明伶俐的女儿宋奕蕾今年9岁,在石河子市第二小学上小学四年级。因为公公去世得早,自2002年结婚以来,韩庆珍就一直与婆婆和小姑子生活在一起。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来孝敬。婆婆因为多年守寡,经常郁郁寡欢,韩庆珍就利用工  相似文献   

8.
在农二师二十九团园十二连有这样一个家庭,姚雯艳是园十二连党支部书记.丈夫在四连工作,兼做出租车司机.儿子现在团梨华中学上初二.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婆媳、妯娌之间关系和睦是家庭的基础.她的家庭是一个幸福美满、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她的公公和婆婆都是勤劳和俭朴的人,靠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儿女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自退休以后,就在家里为一家人的饮食起居而操劳和忙碌,为她们解除后顾之忧,每次外出学习或开会时,婆婆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孙子的责任,使她们更好地安心工作.婆婆是一个性格直率、从不斤斤计较的人,和婆婆相处,她们之间从来没红过脸、没吵过嘴,有什么事都愿意向婆婆说,就像和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结婚17年来,婆婆也是尽可能地帮助她们解除后顾之忧,让她们在外好好工作.在婆婆的影响下,她和哥嫂之间也相处得很好,从未闹过什么矛盾.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9.
正十三师红星一场红桥社区居民叶迎春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30年来,她悉心照料家中父母四亲和多病的丈夫及乖巧的女儿,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爱"的内涵,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尊老爱幼"的赞歌,被当地人称之东天山深处绽放的雪莲花。1990年她和丈夫结婚了,因丈夫是独生子婚后也就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这一住就是20多年。1993年的一天,她的婆婆因骑车  相似文献   

10.
正孙美丽是四师七十一团二连的一位女职工,1985年,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大她6岁的丈夫郑大忠,刚结婚时,她俩相敬如宾,恩恩爱爱,第二年就有了爱情结晶,孙美丽与上有老下有小的五口之家生活在一起,生活过得其乐融融;夫妻俩在种好土地的同时,还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老人们总是做好饭等着夫妻俩和孙子回来一起吃饭,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和谐安康。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秋季孙美丽公公郑德禄老人因病去世,家里大大小小的事落到了孙美丽的肩上,,丈夫在  相似文献   

11.
正丁江琳是农五师八十八团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丈夫汪全洪是中华保险公司八十八团支公司经理,两个女儿在中学读书。这些年来,她们牢记着"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的古训,用爱奏响着家庭和谐幸福曲。丁江琳1994年结婚,婆婆早已因病去世,婆婆的离去使年迈的公公一  相似文献   

12.
<正>农七师一二五团医院罗玲的婆婆早年去世,公公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三个孩子扶养长大,其中辛苦常人难以想象。1998年罗玲结婚后,丈夫的兄弟均在外地,她的公公就一直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帮助他们操持家务,带孩子,勤劳俭朴。  相似文献   

13.
<正>1986年,经人介绍,沈云与农九师一六八团南区放映队工人刘湧相恋结婚,一年多后,小俩口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从此她成为了婆家与娘家必不可少的一分子,用羸弱的双肩挑起了两个非同寻常家庭的生活重担。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公公由于南征北战、又是个工作狂,落下了一身病痛,婆婆也是体弱  相似文献   

14.
田鸿  杨耀珍 《新湘评论》2014,(18):29-29
一说起村支书李翠英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学堂湾村的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这最美的媳妇!"2005年,李翠英67岁的婆婆不幸出了车祸,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仍造成了瘫痪。这对于李翠英和她丈夫来说无异是一个晴天霹雳,公公去世早,本来家里就困难,如今婆婆又瘫痪了,生活更加艰难。于是李翠英和丈夫商量:丈夫负责在外打工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婆婆。  相似文献   

15.
正三代同堂居一屋,真是人多、家也不富裕。可在农二师二十四团一连职工眼中看来,这一家人是幸福的,因为有孝敬老人、夫妻和睦的好媳妇杨兴琴。杨兴琴是1998年和田永碧结婚的,当时她家人反对,因这个家庭两位年满70多岁的老人,无工作、无收入,只有丈夫田永碧承包土地,且亏损挂账2万余元。而她毅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承担起照顾公婆的重任。老人牙不好,她做饭每次都给老人炒个较软的菜来吃,每天给婆婆端饭、到水、梳洗,给公公端茶、洗衣。每天早起做饭,收拾室内,到丈夫承包的地里一块劳动搞好生产。杨兴琴的公婆也很勤俭节约,爱护儿媳,  相似文献   

16.
<正>李怀英于2000年从陕西老家来到农二师二十四团六连,2001年与六连职工周晓枫结为夫妻,和年迈婆婆共同生活,因土地条件差,丈夫承包的42亩地,收入低下,主要靠家庭养殖的两头奶牛维持生计。为早日致富,她和丈夫起早贪黑,早晨天未亮,她忙着挤牛奶挨家挨户送牛奶、丈夫忙着放牛。就这样夫妻俩辛勤经营  相似文献   

17.
农四师良繁场一连女职工孙彩霞多年赡养年老多病的公公、婆婆,在良繁场被传为佳话。 八年前孙彩霞结婚来到这个家,迎接她的是年迈体弱的公公和患有严重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她一进这个家门就挑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从此,一年四季无论多忙,孙彩霞都定期给老人们拆洗床单和被褥,经常给婆婆洗澡、梳头。有一年冬天,精神失常的婆婆突然不见了,急得她到处寻找,最后在公路边找到了已冻僵的婆婆,孙彩霞把婆婆背回家后,用雪不停地揉搓婆婆的双手和双脚,又烧了碗姜汤一勺一勺地喂到婆婆嘴里。在孙彩霞的精心  相似文献   

18.
正和谐是每个家庭都希望的一种生活状态,更是社会的一种境界。农二师二十二团四连女职工陈素莲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善良撑起和挽救了一个贫困家庭,并且在这个家庭中营造了浓厚的和谐氛围。1992年,陈素莲嫁到丈夫家时,婆婆早已撒手人寰,丈夫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靠老公爹一人拉扯着过日子。面对着处在困境中的家庭,陈素莲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让她更坚定了撑起这个贫困家庭重担的勇气和决心。年迈的公公用  相似文献   

19.
正每逢说起自己的家庭时,三师四十五团第一小学校长周兰花的脸上总是荡漾着幸福的笑容。她,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丈夫在团轧花二厂工作,家里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工作的忙碌,常常使她无暇顾及家里的一切,善解人意、退休在家的公公、婆婆,解决了她和丈夫的"后顾之忧"。退休在  相似文献   

20.
<正>农二师三十团二连女职工袁召芬连续多年荣获"好媳妇"、"五好家庭"、"和谐小康家庭"等荣誉称号,2008年又荣获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光荣称号。1994年,从山东来团场参加工作的袁召芬和丈夫高友效结婚成家,当年,在青海老家患有癫痫病的婆婆和双腿瘫痪的公公从青海来到新疆,先在大儿子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