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2)
族群认同是族群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以及族群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情感认知和依附,它是族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动态过程。在关于南康赤土畲族乡畲民的族群认同调查中却发现,原生的情感在族群认同中的作用较为浅显,而建构出来的文化事象、民俗活动却深入畲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学界、政界关注的话题,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只能是冲突关系。实际上,二者是兼容的,处理得当的话,可以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连煦 《学理论》2012,(18):94-95
严格地说,族群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阶级主要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但在现实中,族群和阶级经常是纠缠在一起的。阶级边界和族群边界都不是岿然不动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族群和阶级的边界就会淡化、消解、或者镶嵌和嫁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3)
芬兰从最开始的被瑞典殖民,到后期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再到现在芬兰语族群和瑞典语族群和谐发展,芬兰在斗争和妥协中找出了一条多元主义族群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芬兰多元主义族群治理模式的分析,希望为我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二建 《学理论》2011,(19):39-40
中亚位于毗邻我国西部,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地区的安定。因此追溯历史,发掘历史中的族群变迁,分析中亚地区族群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区的影响,定会对处理现时局的地区问题的解决由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8,(20):46-47
“族群”一栏,你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血缘的,一个是生活的。穷忙族越穷越忙,越忙越穷。房奴套在房子里的人。沦为“奴隶”那刻,也实现了上班族追求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镜头回放到2004年5月20日的台北, 大雨滂沱。陈水扁在“总统府”的府前广场上举行连任就职典礼。他在大雨中发表的题为《为永续台湾奠基》的演说,以近半篇幅谈论台湾的“族群”问题。他说“当前的台湾社会确实存在认同与族群的严肃课题,我们不需要掩饰,更不能够漠视”。他认为“没有一个族群应该背负莫须有的历史包袱。在今日的台湾, 不管你出生在广东或者台东,不管我们的母亲来自越南或者台南,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的地位和尊严”。陈水扁认为,“不管  相似文献   

8.
马海军 《团结》2004,(3):42-44
2004年的台湾“总统”大选似乎以陈水扁的就职可以告一个段落了,然而这次大选所造成的台湾社会分裂却以如此分明的态势呈现在世人的面前,禁不住引起人们对台湾民主的思考。在当今世界,“选举”几乎就是“民主”的同义词。但在这场现代西方式民主选举中,人们看不到选举揭晓后作为竞争对手的政治人物的握手和解,只看到“泛蓝”势力民众因质疑选举不公而进行的持久街头抗争;看不到现代民主应有的公开透明原则的体现,而是伴随着“枪击”、验票所带来的一连串的疑问;看不到民主选举中应有的冷静、客观、理性的选择,只看到选民们一张张愤懑、紧张…  相似文献   

9.
《瞭望》2006,(3)
有台湾学者指出:“国家认同问题”的浮现,是关于建立一个以“台湾人”为主的独立计划。在这个过程中,用“四大族群”来定义的“新台湾人”从而诞生。“四大族群”因此是一种政治发明,一方面用来解构过去的“中国人”这样的统一形象, 另外一方面用来定义一个新的“共同体”想象。换句话说,就是因为“台独”的提出, 才产生了“国家认同问题”,由于认同的分歧,又发明了“四大族群”的分类,试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5)
近年来,随着"族群"一词的产生并在我国的广泛引入,引起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对于"族群"与"民族"两词定义的界定及其用法争议不断,分歧较大。民族研究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仅仅是学术范畴内的问题,更关乎国家民族关系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把"族群"、"民族"这两个词重新予以判定,在使它们得到合理运用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保障我们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族群相互之间的冲突而分裂产生的国家,是否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这既是一个国际法律问题,但同时也是含有国家主权及国际政治因素的敏感问题。  相似文献   

12.
“闽客械斗”的因果分析及其对台湾客家族群的心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清代移垦时期台湾“闽客械斗”的“因”与“果”,既阐明了它的“五因…“五性”,也指出了它的“果”之“惨烈”,同时进一步分析了“闽客械斗”对于台湾客家族群心理、性格方面的影响.了解清代台湾移垦时期的“闽客械斗”,不仅是了解清代台湾历史的重要环节,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今台湾族群分布、族群意识及其族群心理.  相似文献   

13.
何达薷 《学理论》2009,(29):17-18
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政治生活中所特有的,从其最初以地域为基础而产生的省籍差别到后来的由省籍而衍生出的族群差别,以及与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和住民自决相联系后,省籍(族群)问题从原先的由自然地理划分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发展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深刻影响着当前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骏 《学理论》2012,(27):91-92
闽南人在台湾被称为“本省人”,他们是台湾社会的主体.对台传播中,只有把对“本省人”的传播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传播目的、体现传播效用.面对特定族群需要特定方式方法.文章通过分析台湾“闽南人”族群的主要特征,发现两岸闽南人差异与共同点,从而为新时期对台传播找寻切入口.  相似文献   

15.
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国家和以族群"文化化"、"去政治化"为特征的公民国家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两种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受到苏联的影响,当代中国采用的是族群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但是,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暴乱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表征了族群国家话语体系本身具有反效果。相对而言,美国等某些西方国家采用的是公民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却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公民国家可视为当前中国国家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可视为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以“××族”命名的流行“族群”层出不穷,青年一代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特点、职业等,形成各种各样的群体。被认为是“族”一代的90后青年,进入军营后如何实现由“族群”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是新时期部队政治工作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分析他们的“族群”特征,探讨其转变方法和过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茗文 《学理论》2013,(21):26-27
马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不恰当的民族教育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即强调56个民族,而非统一的"中华民族"。他提出将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即"文化化",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而非各个民族政治认同。通过阅读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谈一下我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石林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图案的传承与发展,是保护、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构成部分.从地域性的旅游消费符号角度,结合石林风景区游客的消费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图形、图案在旅游产品发展中出现了他者化发展的趋势,这对保护、传承这一稀缺文化资源不利.要使石林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开发出良好市场前景并保持长久生命力,一方面要向传统方向延伸,另一方面要向现代延伸.但开发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他者化现象的关注并制约,是保护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图形、图案文化资源并使其具有长远应用前景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如今,西方国家出现了选民政治分歧加大、右翼与极右翼政治力量崛起、政党体制稳定性下降的现象。这种西方政治的新现实,主要驱动力量是国内人口结构多样化的提高与族群宗教多元主义的崛起。人口族群宗教多样性的提高,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内部政治分歧的加深和潜在政治冲突的增加。实际上,族群宗教多元主义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之间存在着一种政治上的不对称结构。这里的悖论在于,西方自由民主政体秉承的自由原则与平等观念导致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但如果部分少数族群宗教群体和部分移民群体不能对西方国家形成政治认同,不能对现有宪法体制与政治秩序提供政治支持,就可能反过来削弱西方的自由民主政体。为了有效应对族群宗教多元主义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在移民、边境、族群、宗教等内外政策上很可能会转向更加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人族群﹄放飞中国市场吴晓波中国的移民问题专家在研究当代移民族群时,发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出发地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他们的目的地是较为贫困的三北地区和中南、西南山区。他们都讲着难懂的方言,往往是结群而行。他们的个子都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