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台湾有三家媒体最近作过民意调查,认为陈水扁“善变”、“没有原则”、“不讲诚信”的比率竟然高达四成五,远超过持相反看法的人十多个百分点。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今年二月间,“扁宋会”互换礼物时,陈水扁送给宋楚瑜的竟然是镶在玻璃框里的“真诚”两字。就因为陈水扁善变,泛蓝民众皆骂他是“骗子”,即便是泛绿民众,也有人谈起他时便摇头苦笑。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何以他会如此不堪?有人说他目光短浅,有人说他政治投机,还有人说他抗压性不足。这些说法都对,但都不够确切。据笔者分析,其实他是个“病人”,一个道道地地的“精神病患者”。就…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我到一个政府机关送医上门,在一般体检的时候.发现好几个人的血压都偏高了。这几个人年龄都只有40来岁,我就告诉他们:“要小心了,高血压可是无声的杀手啊!”有人问道:“说我有高血压.但我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感觉,高血压究竟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十五年前(1981年4月),22岁的苏州姑娘杜芸芸将10万元遗产献给国家时,就有人说她“傻”:“有这么多钱,放在银行里吃利息都抵得上几个人的工资,有清福不享,偏要靠自己劳动生活,这不‘傻’吗?”为此,当时还展开过关于人的价值观的讨论,其结果是全国亿万青年受到一场革命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金钱观的教育,杜安美亦成了全国人民所瞩目、所敬佩的先进典型。1996年10月间日记者采访了杜芸芸,说她现在日子过得“紧巴巴”,女儿节假日要上街逛逛,杜芸芸都不肯:“一上街就要花钱,一花钱就会影响好几天的生活,不去了吧。”记者说…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有的新官却把火烧错了地方,不在如何进入角色上下功夫,却在自己的“行头”上做文章,又是装修办公室,又是购办公设备,处级以上的干部还得买台新坐骑,一副“行头”配备下来,少说也得几十万元!新官上任先换“行头”似乎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提拔也好,交流也好,只要挪个窝,哪怕还是在同一层楼,都得配新的。一任换得比一任凶,就好像是在比赛似的。如此一来,调整一次干部,不知要花费多少钱!据某个贫困县知情人士的测算,该县花在这上面的钱少说也得500万。如果全国都如此,该是多大一笔钱。如此在“行头”上摆谱,只怕…  相似文献   

5.
我对于GDP的最初深刻感受源于一个著名的笑话:两个经济学家走在路上,经济学家甲指着一堆牛粪对经济学家乙说:“你把它吃了,我就给你100万元。”乙在诱惑之下吃了。再向前走,又见一堆牛粪,乙对甲说:“你把它吃了,我也给你100万元。”甲也不能抗拒诱惑吃了。两人继续前行,忽然想到:“咱俩什么也没得到!”再一转念恍然大悟:“咱们为GDP创造了200万元。”  相似文献   

6.
张有德来保安队没多久便“抠”出了名。按队友的话说,他不但不参加“伙食改善”,也从没见他买过零食,添过新衣,更“厉害”的是他连大伙儿不要的旧床单、旧衣物,甚至肥皂头都给拣了回来,当宝贝似的“封存备用”。这下子风言风语多了,有人说,一班出了个“破烂王”,有人说,一班是垃圾站,这让同在一班的队友们颇为头疼,尤以靳向东意见最大,“丢死人了,生活困难就给咱哥们说呀,也比让人说咱班出了个破烂王强。”可张有德听了这话,只是皱皱眉头,笑笑了事。终于,纷纷而来的小报告也让队长坐不住了:“一班长,有人反映说你班的张有德严重影响了集体卫…  相似文献   

7.
<正> 原国家商业部曾做过统计,每年印发公文要花22万元,用掉4000令纸,纸重100吨,能装25辆卡车。有个县办公室也做过统计,一周之内收到上级16万字的公文。如果都读的话,相当于每周一部长篇小说。有人为简报并不简的现象编了顺口溜:“简报简报,一说就到,又臭又长,看了发笑。”文稿越长越多越没人看,因为看也看不过来。于是,就有了看报看题,看文件看皮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人活一世到底追求什么?这就像是一个人生的母题,引得无数凡人智者苦苦追问。现在社会上的人,富贵或者贫穷,白领或者工人,真的会说“自己很开心”的,却不多。如此快节奏,如此利益冲突激烈的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丰盛的同时,精神上的快乐为何就成为了多数人的奢望?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座标?对快乐理解的标准到底如何来定位?  相似文献   

9.
什么最宝贵?     
当有人问“什么最宝贵”时,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的会说:“金子最宝贵!”也有的会说:“银子最宝贵!”……各抒己见。其实,这些答案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到底什么最宝贵呢?“时间”就象长江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中国有句古语:“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都知  相似文献   

10.
这几年,光山县水泥厂厂长兼党 委书记郑大明算是交了好运: 上任三年,企业效益上了三个新台阶,尤其是1993年,创水泥产量14.49万吨,实现利税1268.7万元,被评为“河南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效益百佳企业”,他本人也获“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企业家”的殊荣。 对于郑大明的“发迹”,有人说是靠了机遇因素——近几年基建规模的膨  相似文献   

11.
微人微言     
治治“逍遥经理”□曾平近日看到一则消息,说的是浙江某县有个“逍遥经理”,此公上任一年零三个月,仅做了17万元的生意,而跳舞、桑拿就用去245万元,还有其它花销63万元,搞得一个99人的单位有57人下岗。此公却云游四方,“一路‘OK’一路舞”,从浙...  相似文献   

12.
一位伟人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在“鹿城”海南省三亚市,有一位立志要当“鹿中之皇”的残疾人。他叫洪仿毅,13年前,他泪别家乡,爬向城市,靠300元起家,办小厂,开商店,建酒楼,创立文化城,至今已拥有近3000万元的资产。他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扶残助残,谱写了一曲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赞歌。  相似文献   

13.
我家饭庄     
“我家饭庄”自然就设在我家,我便是饭庄的厨娘。饭庄不大,平时就摆一张圆桌,坐上七八个人就挤得肩并肩,手碰手了,若遇上个左撇子,就可以免费看筷子打架了。人再多两个,就将两张半圆桌,加在小圆桌的两边拼成一张不规则的长桌,勉强可以挤上十五六个人。其实再多几个也无妨,自然会有人自觉自愿地端起碗来站在第二线。还自我安慰:站着吃挟菜方便。 别看“我家饭庄”小,这几年却“生意兴隆”,有时甚至人满为患……  相似文献   

14.
6月30日,南京市召开“全市纠风工作会议”。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家宝特别提出当前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他说,现在每个部门对于辖区内企业的“软肋”都很清楚,平常不去提醒纠正,到时就用检查来搞“创收”。对于受处罚的单位来说,有没有“打点”好直接影响到处罚的强度。他讲了一个事例,“有个单位造房子砍了几棵大树,相关部门进行了查处,一开始说是一棵树罚10万元,一共30万元,单位于是就去找领导、托关系,处罚一下子从30万变成了1.2万,这其中的差距,足以体现现在的自由裁量权有多大!”备受关注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草案于6月26日再次…  相似文献   

15.
知人善药     
黄涌 《创造》2019,(2):79-79
现在的医院,廉价药越来越少了。廉价药的退出,一方面固然是物价上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利益驱使呢?古人常说,“人有人同,药不不同”。一般而言,廉价药所服务的对象多是穷人。历代的名医,用药多有效,就在于“知人善药”。宋代诗人叶梦得在其《石林避暑录话》里曾说:“古方施之富贵人多验,贫下人多不验;俗方施之贫下人多验,富贵人多不验。吾始疑之,乃卒然而悟。”这里所谓“古方”,其实就是贵药、好药和奇药;而“俗方”,则指的是偏方、廉价药。  相似文献   

16.
说附和     
康熙有一次在北巡途中,同随行大臣谈到了一个叫穆尔赛的官员。他说:“我听说穆尔赛居官不善。你们知道吗?”在这之前看来是没有一个左右大臣向他报告过穆尔赛的问题。但皇上一说,左右的话匣子一下全打开了。有人说:“就像皇上您英明指出的那样,穆尔赛为人昏聩,不能办事。”有人说:“穆尔赛的贪,大家都知道。”还有人言之凿凿“我往西岳祭祀时,那一带州县官员提到穆尔赛都叫苦连天。穆尔赛的名声实在不好。”有人说:“这样的人,天理也断断不能容他!”从左右的应答来看,他们似乎对穆尔赛的问题早就知情,但谁也不开口。待到皇上一点,便如河之决…  相似文献   

17.
《新东方》2005,(8):44-44
曾有这样一个人,每天都要去偷邻居的鸡,有人告诉他说:“这样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那人回答说:“那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理论?是不是很荒谬?但是我们自己有时候就做  相似文献   

18.
近日,《都市快报》浙江新闻专版在头条位置刊登出一条消息,义乌一老板承诺资助10万元后当选村长,在当地引起不同反响: 部分老板担心这事有贿选嫌疑;村民中几乎所有人都点头称好;镇政府工作人员说,“老百姓对他们相信一些,至少他们不大会拿村里的钱。”也有人议论:“太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他“傻”:6家单位出高薪聘请,只要他点头,他便不再是拿几百元津贴的小兵。有人说他“痴”:军事素质强,文化功底好,考个警校不成问题,可他捷径不行,偏走“蜀道”  相似文献   

20.
《辽宁人大》2007,(3):42-43
元旦前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酒楼“开瓶费”违法的法槌甫落,新年伊始.浙江温州23家酒店即联合谢绝“自带酒水”;消费者协会斥之为霸王条款,而烹饪协会则主张企业可自主定价……如此碰撞,近年来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集中“爆发”一次。关于收取自带酒水“开瓶费”的争论何以演变为一场扯不断、理还乱的拉锯战?社会公益与市场规律如何平衡?最终消除争论又该寄望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