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实现了生态规律与人类社会规律、自然法则与人间法则、生态伦理与人间伦理、自然之美与人间之美的同一、统一与合一,从而使得人的活动自觉地与自然相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西方生态主义、马克思主义、"天人合一"三大知识体系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革新,是发展战略的新选择,是执政理念的新提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蕴含着云南4600万各族人民富民强滇、建设美丽云南的梦想。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是西南绿洲、生态屏障、物种宝库、民族文化大观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净土。近年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路子。美丽云南,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幸福,我们不仅要致力于使山川秀美,还要致力于使发展更美丽,社会更美丽、民生更美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启示及实践启示的分析,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参与,需要党员干部及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融会贯通,丰富理论成果,推动实践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实现人与自然成为生命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美丽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等时代性课题的解决,根本路径就是实践的丰富与发展。这里的实践不只是对自然的加工改造利用转化,更是对自然的保护建设修复美化,是保护建设修复美化中的丰富与发展。这样的实践就是生态性实践,其关注的不只是自然,更是人自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性实践是人类本真的实践,其承载的文明是生态文明,内含丰富的哲学意蕴。领导干部哲学素养的培养与践行是实践活动生态化全面科学实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党和政府在追求实现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因此,我们在实现美丽中国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对以往"自然"与"文明"对立模式的超越,它需要构筑一个全新的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关联形态,一个包含技术、经济、制度和价值四维的存在体系。生态文明不是建立在消极的环境保护与自然修复基础上,而是需要通过人自觉地发展生态来改善人类生存状况的强大的生态支持和生态服务。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绿色建设运动,利用资本参与生态建设与限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传统,要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绿色视野指导下开展建设,其实现是一个饱含浓郁中国生态文化传统、富有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绿色视域、多维的成长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把人的全面解放与社会的解放、自然的解放统一起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把生态文明作为自觉的理念,能否形成具有健全的生态道德人格,将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而且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9.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在追求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过程中,要深刻掌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努力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美丽南宁"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生态文明视野下"美丽南宁"建设从根本上看是城市发展理念转变的问题,要建设真正的"美丽南宁",就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共十八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审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之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美丽中国"强调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整体性与和谐性,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和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人心之美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科学理解美丽中国的目标内涵与建设要求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14.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图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实现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与幸福感。但当前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治理成效欠佳,生态建设的发展也相对不平衡,这与人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相矛盾。因此,要以生态知识教育为重点,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推行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文化与法制建设,引领实现人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与核心。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多赢基础上的文明模式,人类源于自然又与自然相互依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重塑价值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以及对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的热词。我们认为,中国之美就是和谐之美,它包括直观和抽象这两个方面,如自然的环境、包容的文化、关爱的氛围、淳朴的民风和积极的创新等。具体来说,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最近指出,“美丽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实现持续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未来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两个“亮点”关键词,即我们要用科学发展的“生态文明”来着力描绘好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脉特征,关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因此,我们要凝聚共识,号召中华儿女携手并肩,共同构筑起21世纪生态文明建设的浩瀚海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生态文明是改善经济发展结构、更新经济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提高公众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美丽中国建设的要义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任务来抓。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