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以“做大蛋糕”夯实富裕基础,又要以“分好蛋糕”公平共享发展红利。随着数字技术的嵌入与应用,数字治理日益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工具。以数字赋权夯实富裕底数、以数字平权共享数字红利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部门结构壁垒的“智”“治”分离、数字技术供给滞缓、公众数字应用能力孱弱等数字化赋权障碍,以及社会空间的“数字鸿沟”、组织系统的“数据壁垒”等数字化平权漏洞,是数字化增进共同富裕的治理难题。共同富裕应兼顾“共同”之“舵”和“富裕”之“桨”的两维,以“平权”为“赋权”共同富裕的数字化发展,一方面,从数字“用户运行”自治、推进数据开放的区域联盟、锚定“反数据歧视”的价值平衡等数字平权工具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另一方面,则从“智”“治”互嵌的结构优化、普惠与可及的数字红利场景应用、公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育等数字红利赋权共同富裕的增量。  相似文献   

2.
王晨 《理论学刊》2022,(4):161-169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定位、体制机制设计及治理效能上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治理的特征,实践中也面临着政府治理体制数字化转型难、民生服务数字化升级难和治理成效数字化评估难等困境。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切入点,寻求数字治理本质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内涵契合,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以及数字公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治理的公共价值生产—整合—表达的逻辑框架,通过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丰富数字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以及开展数字化治理人文反思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路径,能够丰富数字时代的治理理论内涵,进而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智慧城市以及相关议题的学术研究增长势头明显,但研究方法的碎片化使得研究争论处于混乱的状态。本文选取了51个出版物的语料库,通过描绘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而结构化先前的研究争论。研究表明,这些出版物的研究重点各不相同:(1)首先,智慧城市中的智能技术、智慧人才以及智能合作方面有所不同;(2)其次,智慧城市的变革性和渐变性视角不同;(3)最后,智慧城市治理的合法性所强调的更优结果亦或更开放的过程之争议有所不同。我们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观点:智慧城市是一种新型的人类合作模式,其通过运用信息通讯技术(ICT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手段来实现更优结果和更开放的治理过程。本文汲取先前关于电子政务(e-government)成功与失败的案例研究以及基于成熟的社会技术变革理论(sophisticated theories of socio-technical change)展开研究。智慧城市治理并非只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议题,我们必须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制度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其社会技术治理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性。  相似文献   

4.
技术应用既可以改进城市治理,也会产生新的挑战和问题,而政府学习模式是影响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变量。本文构建了城市治理的“双轨学习”分析框架,区分了政府学习的两种类型:问题应对型学习与现象溯因型学习。进而,以B市基层治理改革为案例,观察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的改革历程,剖析政府学习模式的变迁。“接诉即办”改革具有问题应对型学习特征,而“未诉先办”改革更注重溯因学习。城市基层治理不仅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问题识别和数据集成能力,也要善于运用溯因学习模式,持续优化机制设计,提升治理模式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治理模式:类型与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在城市治理的发展过程中,其治理结构、治理的重点、治理目标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学者在研究中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城市治理模式.这些模式在行为主体、目标、手段等方面都各有特点,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然而这些模式很难照搬到中国的实践中.中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有着特殊的轨迹,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看可以清晰地把握从城市管制模式到城市经营模式,再到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6.
王晨 《理论学刊》2022,(4):161-168
数字时代的城市治理,在治理主体定位、体制机制设计及治理效能上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治理的特征,实践中也面临着政府治理体制数字化转型难、民生服务数字化升级难和治理成效数字化评估难等困境。以公共价值理论为切入点,寻求数字治理本质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内涵契合,立足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以及数字公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治理的公共价值生产—整合—表达的逻辑框架,通过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丰富数字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以及开展数字化治理人文反思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路径,能够丰富数字时代的治理理论内涵,进而推动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城市社会治理普遍面临小政府大社会,部门工作分割、基层负担过重三大困境,制约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将智慧城市运用于社会治理创新是面向这些难题的技术创新破解。杭州市上城区是智慧城市先行者,其以“创网建台布点”为主要方案,目前已初步构筑了一套集感知层(感知终端)、物理层(四网)、应用层(六平台)为基本构架的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系统,为基层社会治理困境提供了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基于智慧城市的社会治理创新对我们理解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但随着智慧城市创设的政策扩散,及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剧,其下一步发展也可能会遇到区际间网络对接,三网整合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是多元主体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推动着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构建和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主体,构建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机制,推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加强社区法治建设,推动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本质的新旧官僚制下的电子政务建设限于简单电子化或者优化职能,而信息化本质的新公共管理、新公共行政、后现代公共行政指引着电子政务向流程再造、电子民主、全面响应和无缝覆盖的方向发展。中国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历史进程中,电子政务建设在基本摆脱了政务的简单电子化之后,多数正着力结合行政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少数在尝试政务流程再造和扁平服务的创新,增加了电子民主内容的电子治理则是发展的方向和下一阶段的重点,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可以而且应该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10.
发展数字协商民主是推进中国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的必然趋向,建设数字中国也客观要求以数字化赋能协商民主。“云平台”构建多元主体互动新协商格局,“云计算”塑造规范化程序化新协商秩序,“云履职”提升参政议政新协商实效,都彰显了我国数字协商民主的创造性实践。但数字时代的严峻复杂形势也带来了治理挑战:技术精英占据天然优势地位,背离数字协商民主理想;算法“黑箱”阻碍多元共识,加剧公众协商过程非理性化;数据泄露导致陷入数字治理困境,阻碍共商共建共享;数字平台无限扩张进而霸占数字社会的话语主导权。基于此,中国语境下发展数字协商民主从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提供激发民主活力的数字技术保障,构建多元主体的协同性平台治理,健全数字协商民主基本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被寄望于能够解决乡村治理中更深层次的、更难化解的问题。然而,从数字技术的现实价值实现来看,数字技术悬浮于农民增收、治理效能提升、实现共享发展的需求和目标之上,对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发挥受限。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数字治理的实践要求与农民的数字素养存在偏差,与传统乡村社会结构间存在张力,与传统乡村治理逻辑出现脱嵌等。数字乡村治理要摆脱技术至上的导向,回归治理本身,就要以数字素养提升带动治理能力提升,依托平台建设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乡村治理决策科学化,以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夯实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城市社区:治理与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城市社会治理主体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统治型治理模式被新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所替代,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而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到了80年代,由于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会治理结构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治理转型将是一个趋势,它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  相似文献   

13.
从数字治理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处于数字治理2.0这一新时代。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数字政府治理平台的构建进程得到有效推进,这一治理平台具有多种特征及多项功能。数字政府治理的一些主体在建构数字政府治理平台的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如数字政府治理平台的实用性、规范性、时效性和亲和性均须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的成因可归入五个层面。我国数字政府治理平台的发展趋向是:实现体系化建构、服务内容更加系统全面且呈现一站式全流程业务服务,采取一些举措能够助推我国数字政府治理平台的进一步建构。  相似文献   

14.
15.
汤景泰 《前线》2023,(10):32-35
优化数字平台治理,前提是认清围绕平台权力所形成的核心矛盾关系,其表现在于:数字平台在信息传播、商业服务、用户数据等方面的巨大权力引发的国家之间的博弈,国家与平台资本针对数字平台权力的博弈,各类资本之间针对数字平台权力的博弈,平台面临资本所有权与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属性之间的矛盾等。基于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新权力结构,数字平台治理应坚持可持续治理、主动治理、弹性治理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村韧性治理的建构逻辑与创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实》2021,(5)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挑战,数字乡村建设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数字乡村的韧性治理可以理解为是乡村脆弱性的对立面、乡村发展的动态过程、不同系统韧性的组合以及乡村多种稳定性状态。数字乡村韧性治理的建构,体现了秩序与发展的权力逻辑、利润与效率的资本逻辑、沟通与网络的技术逻辑、宜居与幸福的利益逻辑。针对现阶段数字乡村发展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脆弱性时刻影响着乡村的整体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创新整体性治理路径、适应性治理路径、包容性治理路径、风险性治理路径、内生性治理路径,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字乡村的韧性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整个世界在进行着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似乎比以往拥有更多的自由平等权力。然而,在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仍然是作为一种免费的数字劳动力进行数据的生产消费,而广大的数字资源及信息技术掌握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劳资对立和劳动异化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了争取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消减数据鸿沟带来的不利影响,需要借助马克思的《资本论》,透过数字劳动的表象去揭示其深层次的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8.
19.
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赋能政府治理转型,为政府治理从数字治理走向智慧治理提供机遇和支撑。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遵循情境转换、理念嬗变、技术创新、功能转化、机制完善和价值实现的逻辑机理。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政府治理转型可能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需要从技术应用、决策辅助、数据安全、民主参与和价值实现层面厘清赋能边界,坚持技术祛魅与技术化归相结合,强化智能决策与人类决策相融合,注重数据运作与规范管理相配合,突出政府主导与民主参与相适应,实现多元价值与统一规范相协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规范应用助力政府智慧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球数字鸿沟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全球数字鸿沟是全球两极分化的新体现。全球数字鸿沟使得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失衡,扩大了两极分化,甚至催生了数字霸权和数字荒漠,危害了全球的健康发展。全球数字鸿沟建立在既有的经济社会发展鸿沟之上,在短期内甚至有扩大化的趋势。全球数字鸿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治理全球数字鸿沟既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发展中国家要致力发展经济文化,执行合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把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逐渐缩小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