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奉化市滕头村在近三十年的村庄治理实践中颁布施行了五个版本共十七个村规民约。对这些村规民约的形式、内容、内涵进行梳理和解读,可以为我们认识把握村庄治理变迁提供一个有效观察窗和切入口。本文借鉴善治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从合法性、村民主体意识和法治三个向度分析解读滕头村规民约,考察其治理走向。旨在从实证样本的角度增进对三十年来村庄治理变迁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机制的村规民约,在传统社会管理中,是国家法律的有效补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村规民约仍然是农村社会治理中重要工具。村规民约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准确地界定村庄公共利益,利用与改造村规民约的传统因素以及建立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互动机制。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村规民约的效力空间会逐渐萎缩,但通过村规民约的约束,有助于提升村民的自主性能力,有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自治型自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是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要求与普遍探索。南广阳城村契约治村的实践是一个典型范本,其有借鉴价值的做法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党领群治,聚合内生动力;民主协商,加强村民自治;问题导向,优化协约内容;刚性约束,提高执行效果;扎实推进,涵养共治氛围。这些既是南广阳城村契约治村的精彩点、着力点、成就点、可学点,也是其他乡村可以跟着学、照着做、做得到、做得好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周铁涛 《求实》2017,(5):89-96
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发源于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权直达基层,乡规民约被废弃。乡政村治体制下,传统村规民约得以复苏并开始现代转型,部分村规民约被改造后失去了原初的价值和功能,形同虚设;部分村规民约转型为法律、政策的地方化版本,重获新生。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村规民约成为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整合农民利益的重要平台、农村民主治理的基本规范。应通过基层政府的指导和备案引导村规民约良性发展,其内容则须突出村域特色、坚持不突破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5.
作为村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为规范,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制度化体现,是基层民主的产物。在农村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强化村规民约的自治性、约束性有助于基层民主完善和平安农村建设,而推进村规民约的法治化则是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面对村规民约"价值显然、问题突出"的现状,亟需通过相关措施来应对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村规民约是村级管理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有助于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当前,各地村级组织换届工作陆续完成,村级换届之后,一些行政村将着手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以更好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在推动乡村治理格局走向优化的过程中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以村民自治为主体,依法治村与以德治村是村民自治的辅助治理手段和工具。在"三治合一"的治理体系下,应当通过积极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德治建设助力乡村法治建设等方式实现乡村振兴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石伟  董国礼 《求实》2024,(2):82-95+112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能人治村的制度空间和实践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语境和现实诉求中,能人治村是在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导向下,用发展秩序代替乡村社会中的生活秩序,追求村庄发展的治理模式。受地方政府发展村庄诉求与村庄社会秩序维持双重治理任务的影响,能人群体根据自身的价值追求所开展的治村行为呈现出差异化形态,形成造点式创新、达标式创新、选点式创建和回馈式维持等4种村治类型。地方政府强烈的村庄发展诉求会引导能人回流并主导村庄治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相对成熟稳定的治理制度能够制约能人群体的谋利行为,有助于确保能人群体的公共性和维持村庄治理秩序。但由于能人群体与村庄的脱嵌性,其在治理中通常会采用摆平的策略。能人治村建构起镇村两级互动的乡村发展联盟,构成乡村发展型治理的新模式,并重塑乡村关系,由此反映出以行政力量主导乡村现代化带来的发展错位。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发源于乡土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基本规范。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家政权直达基层,乡规民约被废弃。改革开放以来,乡政村治体制下,传统村规民约得以复苏并开始现代转型,在目前的农村基层治理中,村规民约成为推进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一、传统村规民约的现代转型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是目前农村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文章认为研究的内容可以从改革后的乡村治理入手,着重从村财收入、社区组织资源、村庄社会关系和村庄稳定四个方面来考察乡村治理变化.在研究方法上,可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影响乡村治理的多维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区域的多元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法学逻辑,可以从概念维度、经验维度和实践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二者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又具有外在的区别性。实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协同衔接,有助于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需要确立起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契合理念,健全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协同衔接的制定协调机制、实施沟通机制、冲突排除机制等内部融通机制,并建立起村规民约的外部转化机制,将成熟可行的村规民约逐步上升为国家法律,以完善国家法治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村规民约作为基层自律的产物,在传统乡村社会治理中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村规民约产生作用的社会基础、村规民约自身性质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何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律的关系等问题都是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对已有的相应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村规民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和模式既保证了国家赋予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有效运行,又为基层社会提供了新的稳定秩序。但在新形势下,"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中乡镇机构内部、村庄场域内部、乡村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从乡村社会实际出发,重构乡村关系协调机制是"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中乡村关系和谐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内部人控制理论对村级组织进行的分析表明,从形式上看,村庄内部不缺乏监督制度,但从实际效果上看,村庄治理结构中存在内部监督失效的可能性。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把村干部作为政府官员来管理了:在再造村干部激励系统的同时,还重新设计了监督约束机制,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巡查制度在内的反腐制度开始向基层延伸,村干部退出机制也在探索中。在传统农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村民自治“当地人治理当地人”的模式所依存的经济、社会基础正在成为历史。发达地区“有限村治”的尝试表明,乡村治理结构改革应超越行政化与自治化对立的思维。  相似文献   

15.
浙东南S村是当地出了名的上访村.多年来,由于政府公权力在征地过程中对村民私权利的漠视,导致失土农民上访不断,自治组织瘫痪,村庄治理困难.本文通过对S村农民集体上访事件的过程分析,旨在考察乡村征地场域中权力与权利失衡的现状,进而探讨在乡村征地过程中达到权力与权利平衡的途径以及乡村秩序重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村规民约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亟待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运用到村规民约的制订过程...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22,(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资源匮乏地区能人治村广泛出现。国家政策的历史变迁与资源要素的地域分布构成了能人治村的时空背景。政策实施与能人治村相互推动形成互构机制。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对能人治村的形塑过程体现为,能人通过自身的资源禀赋撬动行政权力,使获得政策资源的村庄加快发展;能人治村对政策实施的反推机制表现在,能人通过有效治理打造亮点示范村,带动政策广泛实施。政策实施主导下的能人治村带来了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表现为政策主导下能人治村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表现为能人过度追求治理成效侵害村民权益,治理行政化损害基层民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加强对能人治村的规范和引导,确保其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的召开,加速了四川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在这种背景下,以村规民约法治化为基本路径,在尊重群众"原创精神"的基础上助村规民约"升级",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村规民约"升级"要广征民意"接地气"。增强村规民约的刚性约束,达到自治效果,必须顺应广大村民意愿,符合广大村民心声。村(社区)可以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一户一表"的形式反复征求群众意见,将集体资产处置、户口管理分配、婚姻家庭、社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主义的政策话语对基层政权与村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乡村基层组织为推动村庄较快发展,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实践中发现了土地之于发展的重要性。"富人治村"则顺势而为,成为当前形势下村庄干部选用的主要标准,各地农村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种"富人主导型借地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下的乡村治理出现了"富人治村"的不可逆趋势,中低收入阶层被永久排除在村庄权力结构之外;同时这也导致了村庄发展资源的私化与乡村治理"去公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蔡小娥 《学习月刊》2013,(18):13-14
一、村规民约的涵义这里所说的“村规民约”.是治理农村社会、规范农村民众行为的一种手段.是乡村治理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农村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法的运作机制.一种是由国家或法律确认的维持体现新价值的法律机制;另一种是由礼、习惯、道德、宗族等维持的体现旧价值的礼俗机制或称“民间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交通、信息极为落后.使得前一种法律调控的能量非常有限.法律难以扩展到偏远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或内心需要.故其对社会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