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围绕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深化发展的进阶逻辑,具有深刻含义、鲜明特质与重要价值。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主要有:统筹发展与治理要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中国制度原理,制度执行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优化治理方式以推进国家治理效能更好转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论述彰显出鲜明的理论特质,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国家治理理论,进一步推动打破西方治理话语霸权,有利于引领创造中国之治新奇迹。  相似文献   

2.
朱文琦  祝志男 《求实》2020,(3):18-30,M0003,M0004
国家治理效能是政治学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基本倾向及其理论特质,表明意识形态不仅可以构成一个分析框架,而且对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不容低估。意识形态与国家治理效能的互动过程遵循现代政治的运行机理,二者既相互促进、彼此协同,又呈现出特定张力甚至是激烈冲突。其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内在于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必要工具、基本场域和精神旗帜,国家治理是执政党指导思想变革的内在依据。其理论逻辑集中概括为,本体论层面的结构关联、认识论层面的功能耦合、方法论层面的路径互成及价值论层面的目标共生。新时代意识形态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效能提升,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谋求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为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带来新机遇。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正向效用,实现整体社会公共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成为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已有研究对社会治理中数字赋能的效果仍存在认知分野,理论预设与经验证据之间饱含张力。基于社会治理内在合作性和价值共创的理论视角,通过回顾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效能衡量及其生成逻辑,阐释提升数字技术效能的价值共识机制、价值共生机制、价值共增机制,并围绕机制间的相互作用与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文宏  李风山 《求实》2023,(6):50-64+108-109
党建引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调适—吸收—重构”分析模型,对佛山市G村党建引领促进村庄治理蝶变的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党建引领对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机制具有动态演进和相互关联的属性,其本质是对调适能力、吸收能力和重构能力的多层次渐进提升的过程。在提升环境“调适能力”上,G村党委基于洞察探寻机制,向内主动识别治理问题以洞察农民需求,向外积极探寻发展机会以打开变革窗口;在提升组织“吸收能力”上,G村党委借助结构赋能机制,不仅实现了对权威性和配置性资源的吸收,而且框定了正式制度;在提升场域“重构能力”上,G村党委利用过程整合机制,促进组织学习和情感联结,推动隐性知识的生产及转化,强化了村民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5.
汪家焰 《探索》2023,(1):78-88
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治理实践的生动体现。就行动主义的实践旨趣而言,只有当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有效运行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时,才能真正体现出其制度优势的实践价值。从公共政策过程来看,政策议程设置理论与全过程人民民主都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即以人民需要为逻辑起点,其根本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因此,从政策议程设置理论的视角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应当遵循“权利—协商—合作”的基本路径,即以人民合法权利为价值目标、以民主协商为关键环节、以合作治理为行动路径。与此同时,需要通过适当的机制将人民需求有效地吸纳进国家治理的政策议程,并转化为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和政策产品。基于此,应系统构建人民利益表达机制、政策议题筛选机制、协商互动引导机制、政策效应反馈机制,从而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各级机关党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加强机关治理,首先要加强机关党组织建设;提升机关治理水平,首先要提升机关党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一、提升机关党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必须提高机关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各级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机关党组织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提升机关党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就要充分彰显政治属性,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提高机关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一要带头做到“两个维护”。  相似文献   

7.
庞明礼 《探索》2020,(1):89-97,F00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一系列政策过程转化为了治理效能,彰显出巨大优越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治理效能是若干个政策绩效的综合反映和整体呈现,因而可以从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研究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研究表明,理解中国的国家治理不能脱离中国语境,包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长期人治(德治)传统基础上建构法治国家、"有事好商量"的人文环境、隐忍守法的朴实民风等,在此前提下构建包括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高位推动的执行机制、层级节制的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对职权法定的认识,勇于担当,注重绩效,明确问责与容错的边界,提高问责的精准度,从而让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地运转。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体现了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创新与发展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制度效能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既要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联系,寻找逻辑契合点;又要在建立两者逻辑契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9.
制度是程序规范,治理是集成行为,二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通过中间机制完成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时代命题,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更好发挥制度与治理正相关促进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应对新时代改革开放新特点的必然要求。转化需注重五个维度机制的综合运转:内在衔接核心在于制度与治理体系整体化建设;外在转化聚焦价值理念与时代背景引领下的理论与实践综合作用;纵向对接强调形成中央和地方的治理合力;横向协同注重跨主体、跨部门、跨领域各要素间协商互动;动力平衡要求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并重。五大机制环环相扣,协同发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才能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治理的话语体系下,政策议程设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性环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展开,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人民利益表达、政策问题识别、决策共识凝聚等重要治理功能。作为一种“完成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升华的历史逻辑,从“人民同意”到“人民满意”的合法性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局部”到“全过程”的人民主体地位确立的实践逻辑。作为一种“进行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还应当在治理话语层面,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建构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问题识别机制、政策共识达成机制和政策责任追究机制,更好地实现其治理效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邵春霞  李培欢 《求实》2022,(4):43-54+110
从信息化机制的角度检视国家治理方式及治理效果的呈现,能够增进对大国治理特殊性的理解,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囿于治理负荷过载和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国家治理面临着信息的识别、甄选和传递等困境。有别于传统官僚体制中官民信息传递的层级节制,“群众闹大”与“领导批示”通过不同的信息化机制,表达了对于特定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刻画了政治运行的例外机制,也延展了问题解决的边际空间。“群众闹大”的信息化机制及其技术优势,倒逼“领导批示”的信息化策略,为国家治理的效率提升打开了政策窗口。作为“问题解决”的核心中介因素,官僚体制在信息的“输入—输出”过程中,进行着信息生产的理性计算。其在维护国家稳定和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在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反馈环节存在诸多限度。  相似文献   

12.
马雪松  程凯 《探索》2022,(6):109-119
国家纵向治理体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推进国家纵向治理体系建设,不仅是健全国家治理制度架构、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熟定型的重要保障。从责任与治理的内在关联来看,责任政治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理念,不仅能为国家纵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组织基础和权力结构,而且能在规范各级政府的治理实践中优化纵向治理格局。构建权责一致、职责分明、究责高效的责任政治形态,是国家纵向治理体系建设的价值旨归与重要目标。契合责任政治理念的国家纵向治理体系,在增强国家治理的垂直贯通与多级协同、调节有序治理与有效治理的内在张力、推动治理主体的协商对话与通力协作方面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持续推进各级党政部门的权责结构优化、职责范围界定及失职问责追究,是新时代国家纵向治理体系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13.
“新城发力”是上海“十四五”规划构建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过程中,基层治理面临着快速开发、功能转型、产业发展和人口导入带来的诸多挑战。本文通过理论及实证研究,提出加强新城基层党建的必要性,并结合上海新城的实践,分析基层党建通过政治引领、组织设置、干部任职、阵地建设等方式实现组织动员、多元合作、资源整合的机制和路径。继而探讨融合型基层党建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新城建设所需的生产力和统合力,从而提升发展效能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霍军亮 《探索》2023,(6):93-107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政治逻辑层面遵循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历史逻辑层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层面回应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利川市的“小院说事”创新实践,通过搭建“说事”平台、设定“说事”内容、制定“说事”规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了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乡村治理新路。利川市的实践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学理价值,体现了“组织—内容—制度”的逻辑框架,通过“组织再造”整合了党组织资源,提升了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治理内容的优化,回应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制度建构,重塑了乡村治理规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行动,要以增强农村...  相似文献   

15.
加强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治理应科学运用“五治融合”模式,以政治引领社区治理方向,以自治激发社区群众治理活力,以法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区治理环境,以德治厚植社区治理的道德底蕴,以智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从而发挥“五治”的最大合力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治理能力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提高治理能力则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课题和重大任务.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要以提升政治能力为核心、提高学习能力为前提、强化制度执行力为重点、加强法治能力为保障、厚实专业能力为基础,以期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李思学 《探索》2020,(1):121-130
全面从严治党,要害在治,其本质属于政党治理范畴。政党治理主要包含三大要素:政党治理主体、政党治理机制和政党治理价值,分别回答了"谁治理、如何治理和治理为了谁"等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构成了现代政党治理的理论框架,直接影响着政党的治理效能。政党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党治党的内在规律,为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治理效能提供全新视角、理念指引和科学思维方法。新时代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治理效能:从治理主体上讲,动员全党主体力量是首要前提;从治理机制上讲,完善管党治党机制是关键环节;从治理价值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确保深入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基础,是高校治理工作的推广者、执行者、带头者和依靠者,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建引领提升高校基层治理效能,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根本要求,更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课题。全面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着力从发挥党员主体力量、完善党政发展机制和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等方面发力,科学有效提升党建对高校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治理已经成为新时期党执政的新形态,国家治理现代化迫切要求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党的网络治理能力面临着诸多挑战: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现实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及价值理念多元化、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网络治理仍然缺乏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等。需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掌控网络话语主导权、构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网络公民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党的网络治理能力,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化科研和教学的新场域。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批判错误思想言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网络道德、法治建设和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提升政治素养、网络学习能力、信息研判能力、理论阐释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等,自觉担当起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