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批判性建构对西方传统文明理论和资本主义文明形态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伪善性和局限性,进一步说明了文明的本质、进步路径以及发展目标,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发展起到了理论先导作用。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各类文明协调发展,在文明主体、发展理念、进步路径等层面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内蕴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人民性”的内涵和外延,创新了传统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发展路径,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通 《行政与法》2022,(9):9-17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文明前沿的伟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之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之源,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与中国式现代化一同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人类文明、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世界历史理论都具有重要的贡献。因此,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面向未来的文明形态,需要从理论来源、实践机理以及世界贡献方面进行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伟大实践而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通向良法善治的法治现代化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也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的康庄大道。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路径选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建设法治强国为目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蓝图、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要务、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石、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动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不断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中华法治文明新发展,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当今时代的大趋势,需要马克思主义有新的大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以新技术革命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突飞猛进,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这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飞跃,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它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动员了数亿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开始了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类文明的伟大尝试,尤其是在人类新文明的制度创新方面更为突出,但在社会主义运行机制方面、在小资产阶级思想意识与行为方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性方面、在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共生共长问题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教训。但不管如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完成必将在21世纪推动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谷,实现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文明观深刻揭示了政治文明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有机内容 ,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时代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化功能 ,还必须不断拓展政治文明的全球化视野 ,这就是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着重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与我国环境立法体系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爱军 《法学论坛》2007,22(1):36-37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一种新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程言君 《行政与法》2003,(12):16-19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人类文明纵向发展的必然趋向。“生态良好的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当前形态,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即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意义深远,地位重要,任务艰巨。全面小康是个文明体系,应构建机制,全面建设,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所展现的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是我们建构生态文明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解决当代人类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刑罚文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非监禁刑以其人性化行刑的特征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青睐,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开始尝试进行刑罚改革,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非监禁刑行刑模式。以社区矫正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化刑罚执行形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行刑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形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法制文明也必然与之相适应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完美的精神文明与法制文明。这两种文明自我完善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地向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司法实践成功经验,科学借鉴人类法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司法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和法学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奠基于马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并始终秉承服务于人民的阶级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教条,而是高度包容和开放,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放性和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批判力、回应力和引导力,理论更具生命力和科学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合理吸纳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王立英 《中国监察》2012,(18):42-44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腐败基本理论,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反腐倡廉建设的宝贵经验,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回答了我国反腐倡廉建设中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彰显了我们党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与西方民主相区别的中国式民主发展新道路,为人类文明历史性重建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式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特征,创造了一种超越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新型政治文明形态,彰显出与之对比鲜明的制度优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民主政治的根本制度安排。为使中国式民主进一步增强优势、稳定发展,必须坚持依宪治国,更好地夯实其宪法基础,为其提供根本的宪法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科学地总结了1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把全国人民的思想从计划—社会主义,市场—资本主义的传统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消除了人们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将人类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困扰全球各国人民发展的生态危机,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初期,国人应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同一性。自然界的重要价值要求人们遵循生态伦理原则,树立科学生态文明意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三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论证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并把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归纳为以下公式:一般规律: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产品经济形态;特殊规律Ⅰ:自然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品经济形态;特殊规律Ⅱ:自然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产品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提出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规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需要的先进法治理念。湖南省检察机关在教育活动中始终抓住端正执法理念、解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为了建设美丽中国,还人民群众碧水蓝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结合中央精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次环保法的修改从多个方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