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程刚 《理论导刊》2006,(12):46-47
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的一派,其中西文化观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论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梁漱溟的“文化路向说”为代表,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第二类以冯友兰的“城乡家国说”为代表,强调了西方文化的优越性;第三类以贺麟的“中西文化共进说”为代表,认为中西文化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有长短。  相似文献   

2.
刘敏  陆卫明 《理论导刊》2005,19(11):35-37
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他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并主要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性格品质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与孰优孰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希望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是中西文化最理想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早期毛泽东认为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积极改造,对待西方文化应该在平等基础上加以借鉴,并且应该在改造和借鉴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早期文化观可谓是集众多进步思想家思想精华之大成,其中,李大钊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为突出的影响。从李大钊当时的地位及毛泽东与李大钊的交往看,李大钊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产生影响存在着可能性,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确实吸收了李大钊文化思想的诸多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对毛泽东早期文化观的影响是重要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文化观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他将文化看成自然人化和人自然化的统一,是人性的对象化,人学色彩浓郁;马克思发现剩余劳动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分析了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科学解释了文化何以有好坏的问题;马克思揭示出大文化内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文化史阶段前后演变的动力、原因、条件和规律,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在他看来,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这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马克思的文化观和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容有内在联系,是我们建立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南。  相似文献   

6.
李丹丹 《学理论》2012,(9):12-13
五四前后,陈独秀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是一位典型的激进主义者。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泰戈尔学说的批评上。泰戈尔作为一名印度诗人和思想家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抱着沟通中印文化以及复兴东方文化的愿望于1924年4月访问中国。这位享有东方文艺复兴之父盛誉的诗人,此次访华并未围绕谈诗的主题展开,而是表达了对西方物质主义的反感和对东方精神文明的赞赏,对此陈独秀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批判。这些批判有偏激的成分,但也有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9)
陈独秀将儒家思想理解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是一种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伦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国家的立场上否定了这种礼乐秩序。然而,他是在撇开"仁"的教化的情况下来理解"礼乐"秩序的,离开孔子仁爱之根本而空谈礼乐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没有把握本质。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2)
陈独秀的青年观是陈独秀对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总的观点和看法。陈独秀的青年观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时代。他大声向青年疾呼要做新青年,号召青年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他的青年观对当今青年的发展仍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他倡导的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理念,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依旧是当今青年行为的向导。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为己任,尤其重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他关于中西文化之差异、中西文化比较之价值标准以及中西文化之发展前途等内容的论述,对于我们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妥善地解决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冲突与融合等方面的矛盾,构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源于对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认识,但他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在党内形成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1.
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得知,所谓他有“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很难成立。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并未想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中央领导出于苏联国家利益的考虑决定对国民党予以妥协,从而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最终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全球伦理虽然由西方的宗教界人士首先提出,但它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心声,并且是从人类已有的伦理传统中汲取了养料。不过,东西方,特别是中西之间对此问题的看法还是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本力图从哲学方法、思想渊源、实现途径等方面对此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企业文化变革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从深层次制约着企业的成长发展.从当前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现状来看,要推动企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变革,从多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首次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他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重要经济观点。他有关经济发展的“笼鸟之说”,对于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作为社会思潮的个体主义,在中西历史文化语境中有着迥乎不同的境遇,通过不同意识形态的言说之后,被整合进各自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逻辑中,个体主义始终被主流意识形态所遮蔽,呈现出形式上的悖反特征,但在本质上,个体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特性是旨趣相形、相互融通的。正确认知个体主义的人文内涵,使其适应中国文化的崭新话语体系的建构,有着深刻的现实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两重属性,文化产业也不同于一般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遵循文化两重属性的客观要求,区别和构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类不同的文化主体。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文化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刍论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清 《理论导刊》2004,4(9):44-46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和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加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转变观念,加大文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引进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利用西部文化资源优势,组建文化企集团,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西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