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废除死刑,限制并废除死刑的国际立法趋势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显露出来。我国已经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同样不能回避废除死刑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走限制死刑进而废除死刑的道路。本文立足国际立法,分析了我国的死刑立法现状,并对死刑立法完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立法看我国死刑立法的现状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保护人权废除死刑是国际立法的主流 ,我国的死刑立法相对来说不容乐观 ,死刑罪名居高不下 ,尤其是经济犯罪适用死刑偏高。抑制犯罪并非仅靠死刑的威慑 ,而靠社会全面发展。我们已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 ,应当走先限制后废除的道路 ,以与国际立法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3.
三、我国死刑立法与《公约》之差距及其改进能够彻底废除死刑当然是对《公约》的最充分履行。但是 ,目前我国绝对没有这个可能。但我们不能因为死刑保留的正当性而滥施死刑。我们应该极为谨慎地进行死刑立法和决定死刑的适用 ,通过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 ,一步步朝着废除死刑的目标接近 ,只有如此才能贯彻《公约》的精神和规定。反观我国死刑立法 ,虽然与《公约》死刑立场及死刑国际准则基本一致 ,因而大方向值得肯定。但是 ,从现行刑法的死刑立法来看 ,前进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 ,在《公约》严格的监督机制之下 ,6 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上已有近2/3的国家废除死刑的今天,中国因保留死刑而倍受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目前的死刑立法仍然存在诸如死刑设置较为宽泛等诸多问题,限制死刑的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中国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关于死刑适用的严格限制,对中国现行死刑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改革完善死刑制度,进一步限制和减少死刑适用,立法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死刑立法完善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现阶段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但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尤其是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限制死刑是大势所趋。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相比较,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立法在适用范围、适用对象、死刑复核、死刑的限制、执行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完善,应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6.
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我国在多年以前即展开了对该问题的研讨。但是从我国的死刑立法现状看,仍然存在立法用语不规范、限制死刑适用的对象范围过小、非暴力犯罪涉及死刑的罪名过多、刑罚结构不完善、赦免制度缺失、死缓适用不合理等问题。明确死刑适用的相关条件、对非暴力犯罪废除死刑,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刑种进行结构性调整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死刑限制适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刑罚的存在都和它所处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促成了刑罚的形成,死刑也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我国的死刑制度是与现阶段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伦理和法律意识的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这就决定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对于罪行严重,产生极大社会危害后果,如郑筱萸的犯罪,应当适用死刑。但我们应该顺应世界潮流,积极审视我国的死刑制度,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把握好宽严相济的度。今后立法上可以下列方式限制死刑适用:大幅度削减经济犯罪中的死刑罪名;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政治性犯罪可作技术性压缩;对一些性质不是特别严重的犯罪可以考虑取消死刑;废除和平时期军事犯罪的死刑,对战时军事犯罪中的死刑予以保留;死刑立法应实行死刑相对刑主义;在刑法总则中应明确规定限制适用死刑条款;坚持实现适用死刑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死刑政策一直对中国的死刑立法和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早期的死刑政策坚持不废除死刑,但推行严格限制死刑的“少杀慎杀”政策。“严打”改变了“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使死刑的立法和适用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世界性的死刑废除趋势影响下,废除死刑也应当成为中国死刑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关于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设计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方向应当以废除死刑为目标,但是当前应当重点强调对死刑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人权运动的发展,人权成为当前人类文明强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各国废除死刑最重要的原因和思想基础。在现阶段,我国虽然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为了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控制和合理减少死刑的立法与司法,已是刑罚向人道化方向发展的共识与大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传统死刑政策进行反思,真正把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现代死刑政策的科学理念,为我国死刑政策提供正确、理性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刑法修正案(八)》的面世,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废止死刑的立法实践。死刑渐废论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死刑立法改革的一个视角:理性引导与经验支持。死刑缺乏其存在的道德合法性的基础,其废除符合理性的要求;作为一项立法改革,死刑的废止又离不开现实经验的支持。因此,推行死刑的立法改革,需要立法者通过理性的立法引导死刑民意的走向,并通过经验行为体现立法理性,在死刑废止的进程中实现理性与经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立法法第 9条与第 5 6条相呼应确立了我国的授权立法制度。立法法意义上的授权立法相当于传统行政法学上所指的特别授权立法。授权立法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条件不成熟 ,国务院先制定行政法规以作试验 ,待条件具备时应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律。国务院获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效力高于一般的行政法规。  相似文献   

12.
毒品犯罪立法中的刑事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犯罪立法主要涉及犯罪圈的划定与刑罚的设置,包括犯罪化与非犯罪化.目前争论最多的是"毒品合法化"问题与吸毒行为的性质认定."毒品合法化"的观点主要是在反思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禁毒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毒品合法化"观点既不科学,也行不通.而吸毒行为不宜作为犯罪处理,因为它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非犯罪化处理符合刑法谦抑原则和人权保障理念.  相似文献   

13.
最高人民法院施行了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的司法解释,将电脑用户未经许可使用软件的侵权民事责任,限制在商业使用范围内,大大缩小了打击面。这是对新颁《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补救,成为民间论争及其游说运作与立法司法良性互动的先例。它体现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宪政民主制度的发展,依法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实一些典型实例可以看到我国对见义勇为进行立法保护和救济的迫切性。尤其在赋予见义勇为者有限的豁免权及加强对见义勇为者的权益保护与救济方面,我国需要进行明确立法,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受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影响,有其鲜明的特点,也有诸多不足之处。时至今日,我们应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配套立法,补充规定体育资源配置和体育产业的内容,同时将立法重心从竞技体育转向全民健身,依法建立运动员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我国的体育仲裁制度,加大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力度,细化体育行政执法规范,注重体育复合人才的培养,才能切实有效地完善我国现行体育立法,保障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电子监听是现代社会侦查某些犯罪的一种常用技术侦查措施,国外对此做了相关的立法.我国在侦查实践中虽已广泛采用了这一技术侦查措施,但在立法上还是一个空白,因而有必要对电子监听进行立法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司发展以及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劳动者权益上的一致性,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被引入劳动立法是历史必然.我国虽已在劳动法中进行了规定,但采用企业主体“一刀切”的方式带来诸多弊端.要完善劳动立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必须遵循责任主体类型化的立法思路,借鉴美国与德国公司治理模式要求,获利较大的企业履行更大的企业社会责任,最终实现优化企业社会责任配置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公安立法应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从近年实施的几部公安法律规范来看,却存在着下位法与上位法、平位法与平位法间不够统一等问题,这不仅有违法制统一的原则,而且还会给公安执法实践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我们只有正确地面对、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使公安立法走出统一性不足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激情犯,又称为情感犯,在大陆法系刑法和英美法系刑法中,都有关于激情犯的规定。然而我国当前还没有正式关于激情犯的刑事立法与司法解释,我国刑法著作中对此虽有提及,但缺乏系统的论述。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承认激情犯的存在,是理论上的必然和实践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网络犯罪愈演愈烈,对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加快网络安全刑事立法步骤,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社会的正常秩序越显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