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汤念祺 《海内与海外》2008,(4):54-57,72
“皖南事变”后,叶挺将军被俘,一直被囚禁在军统监狱中。戴笠多次派军统局总务处长沈醉前去看望,表面以关怀生活为名,实质妄图软化诱降,但一直没有成功。国共和谈后叶挺被释放,沈醉曾问过他释放后第一件事想干什么,叶挺回答:“我将来出去第一件要办的事,便是请求党恢复我的党籍”。戴笠后来听到沈醉汇报叶挺的话后,沉默了半天,许久才说了一句话:“共产党人的可怕,就在这些地方。”他和徐恩曾看到恽代英就义后所说的话几乎一摸一样,证明他二人在与共产党长期的斗争中已领教了共产党人的厉害。  相似文献   

2.
提起沈醉,不知其名的人恐怕不多。这不仅仅在于他是国民党起义将领(海内外有些文章曾冠以“战犯”,这是不确的。他的身份早巳据有关政策改为起义将领了)、全国政协委员、文史专员,更在于他那具有神秘色彩而又颇令人生畏的经历,在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那样多的书:《我所知道的戴笠》、《保密局内幕》、《我这三十年》、《军统内幕》、《魔窟生涯》、《沈醉杂文集》、《人鬼之间》、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2003,(4)
这是一封从网上发来的E-mail,一个网名叫做“左右为难”的女孩子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细雨:你好!我是你的读者,我一直都很喜欢你的栏目。前不久我认识了一个男友,他对我很好,只是随着恋爱的不断深入,我对他也逐渐加深了了解。原来他是一个在社会上“混”的人。当初,我是因为喜欢他身上的那种仗义、豪爽才跟他交往的。可是现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他的那些朋友动不动就动手打人,他做的许多事我也看不惯,尤其是我的父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女儿把这样一个男友带回家的。为此,我也曾经试图改变他,可半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4.
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近日,黄莺女士送我刚出版的她父亲传记,我才知道她的父亲是北伐与抗日时期的名将黄琪翔。通读之后十分感慨,深为他戎马一生,历经坎坷,不懈追求光明与进步的精神感动。今年恰逢黄琪翔将军诞辰110周年,感到与他业绩相比,今天人们对他的了解太少了,故作文以纪念之。  相似文献   

5.
我很奇怪,以中国之大,对于苏轼这位在诗人大、文学家大、书法家,竟然没有一部详尽的传记来记叙他。据我所见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算是很早就以英文写成向海外读者介绍苏轼的传记。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一年有余。作者不禁想起在北京外经贸部采访中国复关首任谈判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副部长沈觉人的情形。沈老详细介绍了复关谈判的背景、进程、遇到的问题以及他的体会和感想。  相似文献   

7.
杂家李滨声     
有情有义无悔人生20余载炼狱苦难,未曾磨掉李滨声骨子里的幽默,更没能改变他天性中的善良,反令他愈加的平和、豁达。此次采访,赶上李老小孙女在侧,告诉我,说前二天上网发现爷爷的一张画儿遭人"仿制",还明目张胆地拿到拍卖公司卖了2万多块钱!"那还不告他们?!"我说。滨老道:"他们(拍卖公司)也是因为有人告了那个仿画儿的人,才知道是假的。那个人还仿了其他画家的画儿。唉,算了吧,他也是看得起我才仿我的画儿,其实我的画儿有什么啊?!只是我觉得挺对不住买假画儿的那个人,人家是因为喜欢我的画儿才受骗的。我跟拍卖行说打算送给他一本我签名的漫画书,做一点补偿。"  相似文献   

8.
中秋月圆,遥望南天。我和几位旅澳华侨在墨尔本的一次聚会虽然过去几个月了,但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交友之情,仍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他们每一位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如在目前。   我到悉尼的当天晚上,维多利亚州侨联副主席郑嘉乐先生由旅澳华侨黄先生陪同到宾馆来看我。我同郑先生本不熟悉,只是因为出版他的传记,通过一两次信。我对年高德劭的郑先生的来访十分感动。他说:“您是贵客,我们要在悉尼的唐人街举行华侨聚餐会,欢迎你和夫人的到来,一表我们华侨朋友的心意。”我当即婉谢,一是我在悉尼时间安排太紧,二是“无…  相似文献   

9.
我对白烨树的喜爱与钟情是由来已久的。早在60年代,我在小兴安岭上开山修路时,我就认识了娴静秀美的白烨树。二十多年后,我参加承德“林海笔会”,在塞罕林场晨练时,我又喜逢白烨村。当时,我眼里的小白烨树很美,她身着霞光的抚慰,正挺直腰肢,舒展臂膀,停停秀立,露出了少女般恬静、妩媚的姿影。之后,虽然没有再见到白烨树,可是读书时也不断与白烨树见面。读俄国著名风景画家列维坦的传记,他写道,他在普寥斯写生时,月夜登上大教堂山,围着月亮笼罩下的小白烨树林荫道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第二天他就画出了那片被蓝色月光浸浴…  相似文献   

10.
唐生明先生是抗日名将唐生智的胞弟,也是家父沈醉的老朋友、老上司,他们的交往和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听家父说,他20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唐伯伯。当时,父亲是复兴社特务处上海特区法租界的情报组长、行动组长兼上海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少校侦察员;而唐伯还不到30岁,就已经是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了,他与特务头子戴笠关系极佳。  相似文献   

11.
我与张曼新     
知道曼新的传记即将出版,很高兴,心里暗暗地说:真不容易!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多年间,我和曼新生活在同一块称为宁夏的土地上,还在同一个“生产建设兵团”。我属于“劳改劳教释放犯”,他是所谓的浙江“支宁青年”,真应了当时风行的一条语录说的:“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他所在的农场(那时称为“团”)离我劳动改造的南梁农场仅一渠之隔。他虽然是干部,但在讲究家庭出身的“阶级斗争”年月,非“贫下中农”出身的他,也是被打入另册,遭其他人尤其是“革命领导干部”歧视和排斥的,在提倡干部“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  相似文献   

12.
角色     
“医生,我已经去过两家心理诊所了,他们都解决不了我的问题。您能帮帮我吗?”
  我打量着眼前这个中年男人。一身皱巴巴的西装歪歪扭扭地裹在身上,像裹着一棵长歪了的树干;他的皮肤粗糙得像是树皮;头发蓬乱得像是顶着个鸟窝。大概是因为他戴着一副崭新的眼镜的缘故,鸟儿才不至于落到他的头上。那副与他极不搭调的眼镜后面藏着一双阴郁的眼睛,看来这棵---不,这个人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相似文献   

13.
马德 《新青年》2007,(2):34-35
一本传记里,一位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医生,虽然身居闹市,但他一生中呆的最多的地方是乡村。他所结识的人当中,最多的不是高官政要,不是富豪商贾,而是偏僻乡村的那些农民。  相似文献   

14.
青春的心海     
艾科 《新青年》2015,(4):11-12
【1】我和死党艾梅梅去市一中报到的那个金色的九月,是省城最为美丽的季节。在桂花飘香的校园里,我们邂逅了一位身穿浅灰色卫衣的帅气男生,他瘦高的个子和俊朗的容貌,在众人之中独树一帜。艾梅梅杏眼一挑,附我耳际说:"要是我们能与这个帅哥同班,那该多好,我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他拿下。"我嗤之以鼻,两个十六七岁的花季女孩,在青春洋溢的年纪里,暗自做着不为人知的爱情梦,这要是被爸妈知道,拖出去斩首也不为过。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那个名叫杜芸凯的帅气男生,果真和我们分到了一个班里。艾梅梅肯定是因为上辈子乐善好施,今生才  相似文献   

15.
正父亲在最后时刻陷入昏迷之前留下的话是:"看过我的刀,带过我的马。"这是上个世纪最后一年正月。描述父亲同京剧的关系,"酷爱"这个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父亲热爱的不仅仅是京剧的唱腔,舞台的人物造型,唱念做打等戏剧行内所说的"玩意儿"。京剧让他终生无法舍弃,是因为他在许多出戏里看到了他儿时的身影,看到了那么多幼年伙伴的身影。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重温那段艰苦又有着甜蜜回忆的戏校生活。  相似文献   

16.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名21岁的青春女孩,并且有一份不错的职业,但我并不快乐。两年前,我认识了一个很帅的男孩,他甜言蜜语地宠我、爱我,我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他,并且打过一次胎我们深深地爱着对方。很快,我们到了结婚的年龄,可是我的父母极力反对。因为他的条件达不到我父母的要求,父母又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关系到了这般程度。结果,他在他家人的一再催促下准备和另一个女孩结婚。在他结婚前两个月,我们还像初恋时那般甜蜜。后来,我们大吵了一架,他深深地伤害了我。经过几天的思考,我们决定分手了。我答应永远做他的妹妹,我们含…  相似文献   

17.
爱因斯坦是世人所敬仰的伟大的科学家,关于他的轶事广为流传。在一本关于世界科学家传记的书中,我发现一段关于爱因斯坦十分有趣的故事。爱因斯坦是一个书谜,天天要花费很多时间阅读。每天由女佣帮助他打扫房间。包括整理他的那些书籍。女佣发现,他的书签竟然是一张现金支票.女佣对爱因斯坦的做法很不以为然,她心里一点儿也不敬重他,认为他的精神肯定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细雨:我以前给你打过电话,听你的声音,感觉上咱们俩是同龄人,我现在有一件事很需要你的帮助和安慰:我失恋了。以前,我是一个很自立和自尊的女人,可是,自从认识他以后,我真的改变了许多。几乎我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流泪都是因为他。如今,因为种种原因,他离开了我。我们分手已经有3个月了,每一次经过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每一次听到我们一起听过的音乐,我都会哭。我想,再这样下去,我这个人就完了。可是,没有了他,我真的再也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和理由,让自己接着活下去。细雨,请你帮帮我。玻璃心玻璃心:好美的名字,记得有句…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乔冠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的回忆录《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出版,使我想起了不少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30多万字的具有传记写实风格的回忆录。传主是新中国一代外交奇才夫妇乔冠华、龚澎。作者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乔松都。她费时几年,翻阅了大量解密和公开资料、著作,  相似文献   

20.
陈援 《海内与海外》2009,(12):54-54
前些天,我去潘逊皋老师家。潘老是我的中学老师,后来做了副校长,再后来调入中华书局做辞书编纂工作。他是北京二中深受同学尊敬的“国文台柱“.广大校发心目中永远爱戴的师长,其中包括他的学生刘绍棠、从维熙、舒乙、尹世霖等一批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