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2.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微博声音     
《台声》2016,(12)
正吴念真台湾导演我在大陆举办签书会时,觉得大陆大学生的阅读风气比台湾盛,他们的素质和上进心也比台湾年轻人强。大陆大学生提问很认真,也非常有深度,因为他们认真阅读过我的某些东西。再就是大陆朋友写信给我,在用词方面和内容方面,我看到比较深的底蕴。也许是大陆人很多,大家竞争很激烈,要让自己更优秀一点。  相似文献   

4.
《台声》2020,(2)
正"所以其实我一直很感恩、很珍惜这一次的这些人。"虽然来大陆初期跌跌撞撞,但因缘际会下,苏奕嘉慢慢认识现在的创业伙伴。关于他苏奕嘉,1987年出生,台湾台北人,2012年来大陆闯荡。与5兄弟和艺人陈小春合开"七爷清汤腩"面馆。  相似文献   

5.
日本舆论界总喜欢把2300万台湾人民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并以此来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这个划分法很不正确。所谓“本省人”、大陆人(即所谓“外省人”),除了百分之二台湾原住民外,其他都是汉族,论起血缘、文字、语言、宗教信仰,都是一样同源同根。不同的只是来台湾时间的早晚而已。不少外国学者还有台湾当局都以为“本省人”就是主张“台独”派,有分离的倾向,大陆省籍就主张统一。但事实上并不如此,很多“本省人”同胞也反对“台独”。  相似文献   

6.
丁宇 《两岸关系》2012,(2):63-64
如果台湾朋友告诉你他很“窝心”,你千万不要误会他现在心情郁闷。“窝心”在大陆是“郁闷”的意思,在台湾则表示“贴心、温暖”。类似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台湾称花生为“土豆”,称软件为“软体”……  相似文献   

7.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奥运村南大门旁的办公楼里,身为北京市台商协会会长、捷安特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林清发回顾了自己十多年的北京生活。他认为自己选择来北京创业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很幸运的。“我很荣幸,我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荣幸的是,我亲身经历了台湾和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林清发对于自己的“幸运”很是感慨。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9,(10):39-41
采访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采访时间敲定数次,都因公事繁忙而一推再推。如今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渐入佳境,以资深“企管”背景身担台湾外贸协会董事长的王志刚笑称每个月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大陆各省市,推荐台湾精品,为两岸企业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贸协”在大陆选择了50个二线城市进行消费指数调查。让王志刚尤其心动的,是大陆的内需计划。由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王志刚看到了更大商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机。大陆方面的扩大内需计划,我们可以来参与。所以.两岸经贸合作前途真的无限、无限、无限!采访中王志刚用了3个“无限”,给两岸经贸合作前景定调。  相似文献   

10.
石咏琦 《台声》2011,(11):45-45
最近接到一个电话,发话人是台湾来的老友建平,他说这次主要是到石家庄和天津视察业务,在京停留短促不能见面很遗憾,但要通个电话彼此关心问候。电话末了,他很兴奋的告诉我说,经过诸般努力他终于考上厦门大学的博士班。我替他高兴。不久之后,我又有一个台湾企业家朋友拥有大陆博士学位了。  相似文献   

11.
血祭     
洪荒 《台声》2023,(4):107-109
<正>爸爸忽然去世,94岁,身份证年龄102岁,乱世。护理师问我:“你们家族都这么长寿吗?”我不知道,我们在台湾没有其他血亲。战乱、贫穷,我爷爷在大陆37岁即逝,爸爸是家族第一位超过90岁的人。那一天,在急诊室,医师给我看他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我才知道他的动脉又老又硬已脆,正在裂开,心包膜积液填塞,积液,是血。内、外科医师会诊争论是否应该开刀时,我父问我“为什么我在大陆?”他以为他回老家了。我当时很骇异,事后回想却欣慰,这是老天恩慈,他不必舟车劳顿。  相似文献   

12.
台湾的学校“怎么办”徐晓燕赴台采访期间,虽然行色匆匆,但因我从大陆的暨南大学毕业不久,很想知道台湾的学校是怎么办的,于是走马观花,留下了台湾教育界的一些印象。此清华非彼清华在绵绵细雨中,我来到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与北京的清华大学不同,大陆北方的校园...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让我对大陆有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俞柔姐选了几部电影与纪录片让我看,其中我对《空天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看完《空天猎》后,我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感受是:"大陆的空军好强大啊!"在台湾,有许多人尾随西方列强屁股之后宣传"中国威胁论",所以他们会认为,大陆军事能力的提升,对台湾,对亚洲,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但是,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很乐见大陆的军事能力提升,因为这将是未来统一后,对台湾不受其他列强再次侵犯的一个强大的保障。虽然,两岸现在尚未统一,但我也不会觉得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对台湾是种威胁。因为我来《台声》杂志实习后,  相似文献   

14.
吴霜 《统一论坛》2005,(3):61-63
小时候对台湾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台湾在什么地方?台湾有多大?台湾人是什么样子?我对台湾的最初认识是从“我站在大海边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这句30年前大陆上任何人都会唱的歌词得来的。它让少年时代的我得知中国有一个岛屿,离大陆很远,很美,它有一个清秀的名字—台湾。每个人的故事就像一串项链,不同的珠子被穿在同一根线上,珠与珠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却由于紧紧相依,又是一个整体。正所谓“前缘后果”,躲不掉,逃不脱。比如说我,20年前,离开祖国到美国。那时候,去美国该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办好手续,飞跃大洋登上了美洲大陆…  相似文献   

15.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16.
台湾台北的华国饭店里,悄悄传着一个让人生疑的消息:“有个大陆人在我们这个5星级饭店里住!说是来探亲的!探亲住饭店!好有钱呀!”从大陆来探亲的人,在台湾往往显得寒酸.这位倒好,听说给台湾亲友红包,请台湾亲友吃饭!倒过来了!“是共产党派来的吧?要不就是共产党的大官,不然怎么这么阔绰?”  相似文献   

17.
郑博光 《台声》2007,(12):29-29
现在两岸的争论议题很多,“统一”、“台独”、“一国两制“、“贫富”、“民主”等。以前两岸同胞谈起统一议题时,台湾一些人的最大担心是两岸贫富差距太大,就怕十二亿人来和他们“均富”,这作为不能统一的主要理由。但时过境迁,大陆的发展神速,令世界震惊。台湾人纷纷来到大陆,特别是台湾的商人,他们是很现实的,为了生存,为了企业在全球保持竞争力,也不断向大陆靠拢,无论台湾当局用何政策都无能为力,就像洪水冲开缺口,要想阻拦是很难的。  相似文献   

18.
张方远 《台声》2022,(22):108-109
<正>6月20日,大陆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留给了他所挚爱的土地和人民。消息传到台湾,媒体也有做报道,也让笔者忆起他那首《我的祖国》在台湾政治夹缝中被传唱的过往并带着兴趣去寻找乔先生与台湾社会的一些联结。  相似文献   

19.
“甩陀螺、竹蜻蜒、踩高跷、打弹珠……这些据说阿公阿妈小时候在乡村生活时的童玩离我们很遥远了。”来自台湾宜兰县的陈洱通过网络聊起他童年的玩乐。“80后”的他正在大陆读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党文婷  严圣禾 《台声》2023,(2):75-76
<正>“深圳已经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了!”临近春节,台湾青年、深圳市艾薇达烘焙培训有限公司主理人刘天庭告诉笔者自己的假期计划,“我们今年春节打算留在深圳,去一个很要好的客家朋友家里一起过年。我太太是台湾客家人,特别想体验大陆的客家风俗。”无独有偶,深圳市伟富涂装有限公司经理纪伟祥也打算和母亲一起留深过年。“春节后我就打算启动新项目,把台湾的创业团队带到深圳,专攻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的开发,搭建全供应链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