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学》1991,(10)
据前贤时哲的研究,18、19世纪西方宪政文化的理论来源,一是洛克、霍布斯等人的社会契约说;二是亚当·斯密斯的自由放任主义;三是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学说。在这三方面理论的综合基础上,产生了以个体为本位的宪政文化。其要点有四:一、个人主义即极端尊重个人的思想,它以个人为社会主体,以个人为唯一的实在,社会只是个人所组成的产物,个人是目的,社会只是促使个人人格完成、物质和精神生活圆满的手段。因此,极端尊重个  相似文献   

2.
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我国社会法立法实践已经走到了理论的前头 ,社会法理论的研究相对滞后。社会法的生成有其相应的人文和社会背景 ,有其生成的法制环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 ,关注民生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逐渐成为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法 ,也称社会安全法 ,是维护社会安全、良性运行的法律。保障个体的生存空间 ,才能维系社会整体的良性存在 ,社会才能安全 ;民生得以改善 ,政治才能健康。可以预见 ,社会法会越来越受到各方 ,尤其是法学界的关注。社会法理念也会逐渐得到宏扬。  相似文献   

3.
儒家法文化在中国封建法律思想中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不仅对维护当时社会的统治和社会关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人们的法律思想意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虽然在近代遭受了一系列的冲击,儒家法文化中有很多积极因素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建设有借鉴意  相似文献   

4.
社会法浅谈     
社会法作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追求实质意义的公平的独特属性,核心是弱势群体享有的体现社会正义的社会权利。我国社会法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为核心,是目前最需要加强的法律部门。社会法是社会建设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在社会法的立法和执法中,政府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5.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民法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义利观与中国民法文化俞荣根一、儒家义和现再剖析儒家义利观是儒家经济伦理和法律伦理的主于和核心.目下人们提及儒家义利观,大多以"重义轻利"四字笼统概而言之.因为太笼统,因而在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法文化研讨时,往往难切要义,也难免似是而非.譬如,"轻利...  相似文献   

6.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初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全兴  管斌 《现代法学》2003,25(2):113-118
社会法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 ,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 ,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法。因而 ,一方面 ,经济法具有广义社会法的基本属性 ;另一方面 ,经济法与狭义社会法之间 ,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 ,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 ,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无锡太湖之滨举行了首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儒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早在四十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便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刑律儒家化的命题。此后,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旭 《河北法学》2004,22(9):53-56
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相当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问题。社会法是指国家为了救助弱者、反对歧视而制定的调整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关系的法律规则的总称。社会法的调整领域主要包括四方面 ,社会正义理论等构成了其产生基础。经济法和社会法是第三法域下两个并行的部门法 ,两者在产生时间、目标、调整对象、公平观、调整方式等多方面存在不同。经济法和社会法应当协调发展、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9.
社会法语境与法律社会化——"社会法"的再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社会法一词已成为法学界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虽不断增多,但是,对社会法的讨论仍存在着很大的学术分歧,主要表现为对制度与理念的不同理解.从历史的和国别的角度来看,法律社会化问题和社会法生成有一定的连接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法律社会化的结果生成了众多公法与私法的融合性法律制度,同样生成了社会法法律制度,而社会法是相对完整的法律门类,不是法律社会化本身,也不是一种理念.  相似文献   

10.
马腾 《北方法学》2011,5(2):139-148
"中"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性格特征。随着思孟学派经典《中庸》的出现,以及儒学的意识形态化,"中庸"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人生哲学与社会政治。中庸的思想大致呈现出儒家至德、本体论、方法论三个面相,通过不同进路观照于传统法文化。中庸主义一方面要求通过内圣功夫,经由个人内在道德的修养,修塑"治人"之主体人格——传统法文化中秉持"直道",追求无讼,注重调解,兼顾情理法的司法官员;另一方面,在外王意义上,中庸通过治法之和合构建并维持一种超稳定的统治秩序,传统法文化中德刑相辅、礼法融合、宽猛相济、人治"和谐"诸特质均为其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伦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哲学是以儒家法哲学思想为主干和正统的,而儒家法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伦理法,即以伦理关系来涵析法律关系,以道德准则来统率和引导法律,以伦理价值来作为法的价值,所以是以伦理道德为法的本源、本体和价值取向的法哲学;而这种伦理道德既是一种观念和理念,...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法批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1981年,我们提出儒家法思想是“伦理的法思想”。后来在《孔子的法律思想》中,我们对儒家伦理法作了一定的阐述。我们的抛砖引玉收到较好的回应,学术界的师友们有批评质疑的,也有赞同并进一步作论证的。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在介绍大陆孔子研究中,已注意到了我们关于儒家伦理法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概念和界限社会法可以理解成反映其社会政策目标的法律。"社会政策"主要意味着:保证所有人的生存合乎人的尊严,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以及消除或限制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但是这种社会法的概念是含糊的,并没有具体说明它包括哪些法律领域。社会法的核心部分就是社会保险法。较新的提法更把社会法同社会支付(现金补助、服务与实物提供)法视同一体,社会支付是由国家、地方、专区以及社会保险区部门向要求社会保护和帮助的人提供的。由此可  相似文献   

14.
儒家义利观,在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替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为中想文化史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就是在今天,儒家义利观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略论社会法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果要彻底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 ,我国法学界与法律界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 ,整体反思我国的法治进程。本刊以“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经济法制的创新”为题 ,约请几位青年学者 ,从各自专业领域畅谈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创新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引起法学界对“科学发展观”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如果不与其他法律领域联动就很难解决损害与赔偿的问题,社会法正是由侵权责任法的边界区域进入传统的私法秩序中而发展起来的。一些广泛的政策性考量催生了与侵权责任法的私法性相异质的规范体,公法因素渗透进来并使其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向。侵权责任法一直扮演着社会冲突的"雷达"角色,成为了正在显现的危险得以早期发现和预警的一种探测机制,进而成为更能有效解除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社会法的低级伙伴。社会法说服了侵权责任法朝向集体责任的发展方向,培植了侵权责任法认同社会团结与合作的文化基因。侵权责任法与社会法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还在于权利与权力、义务与责任蕴含着政治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的制度基因。  相似文献   

17.
林嘉 《法学家》2002,(1):116-121
一、社会法概念的提出及其定位 关于法学分类方法,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以来,就长期影响着大陆法系各国法律部门的定性.私法与公法之间的区分成为法律体系化的基础.①作为制度的结果,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已形成了现代法律制度的基本结构,并因此形成法学的体系.就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从法所保护的利益为标准,凡是有关公益的法为公法;有关私益的法为私法.从法律关系的主体为标准,凡以国家或公同团体的一方或双方为主体而规定法律关系的法为公法;规定私人相互关系的法为私法.从法律关系的内容为标准,凡规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权力与服从关系的法为公法;而规定公民相互之间平等关系的法为私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法论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一、社会法与社会政策、社会问题 社会法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它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它在战后得到迅猛发展,并渐次覆盖全球。 社会法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当代世界各国莫不顺时应势,争相加强社会立法,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立法则尤为发达。 社会法在广义上是调整在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这种意义上,人们都把社会法理解为反映社会政策目标的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和现实考察可见,社会法是应对社会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是调整扶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公益、维护社会安定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以实施协同帮扶的主体和受帮扶的主体的权利(力)、义务(责任)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因此,社会法与其他法(主要是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相比具有作用的社会性、范围的公众性、内容的帮扶性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郑尚元 《法学》2004,(5):15-17
近几年 ,法学界对“社会法”与“经济法”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 ,特别是在我国已从以经济改革为重心转向以社会改革为重心的体制创新阶段 ,对“社会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加以界定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 ,本刊约请了一批经济法与社会法学界的学者对此问题进行对话 ,以求获得真识与共同学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