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6月4日至19日,在重庆直辖17周年之际,重庆日报、重庆晨报联合启动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大型寻根特别报道。此次报道活动历时半个月,辗转渝鄂两省3000余公里,跨越10个市县。报道人员以湖北省麻城为起点,途经移民入江口、巫山、奉节、万州、涪陵等地重走移民之路,重庆人的这份乡愁,足足跨越了600多年。"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对以湖广移民为主体的重庆人而言,湖北麻城是精神故乡,是寻祖归宗之地。随着报道  相似文献   

2.
正"湖广填四川"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迁徙活动之一。明清之际,先后由湖广向四川移民,既有统治者加强统治的考虑,也有内在的经济动因;其中既有政府行政手法推动,也有政府因势利导,引导进行。"湖广填四川"对四川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敏 《红岩春秋》2015,(4):75-76
近10年来,"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研究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特别是"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在川渝地区民间修谱热潮中,格外引人注目。笔者从事麻城地方史志工作近30年,也曾遍查与这一段移民历史相关的文献资料,所获寥寥。没料到近期在麻城市档案馆查阅麻城革命歌谣资料时,却意外发现了两首"走四川"民歌:《跟干哥》和《思情郎》。民歌记录原生态社会生活这两首民歌,是1958年冬至  相似文献   

4.
杨昱  钱也 《红岩春秋》2014,(8):25-29
正在2014年的重庆新闻界,"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这一大型系列报道,声势浩大,好评如潮,就像蛋糕上可口的樱桃,戒指上熠熠生辉的钻。采访活动于5月30日启动,6月18日即重庆直辖17周年之际形成高潮。当时,重庆日报以每天一个版或大半个版连续推出14组27篇报道;重庆晨报刊发文字10万字,图片上百张,拍摄视频20多条,发布微博、微信上百条;重庆晨网制作集图文视频于一体的专题,通过新媒体集群进行全媒体传播。据报道,此次系列采访的阅读人次超过1000  相似文献   

5.
填四川     
日前,由秦岚、黄海冰等主演的《填四川》正式杀青。继《闯关东》《走西口》等以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徙为背景的史诗剧先后取得成功后,《填四川》首次将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历史上最浩大的人口迁徙“湖广填四川”搬上电视荧屏,剧中那些移民带着他们的勇敢、执着和信念,怀揣梦想、怀揣手艺绝活儿,融入四川、扎根四川,为“天府之国”的重建付出了他们的心血。而今,让我们追寻这一段历史,去感受、去体味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潮。  相似文献   

6.
<正>在重庆直辖17周年之际,重庆日报、重庆晨报推出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之路"大型采访活动,在重庆和湖北屡掀热潮,影响全国。在我看来,这一策划,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一段寻梦之旅。"君从何处来?"问得好。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要时时问问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千年巴渝历史波澜壮阔、起伏跌宕,几多英雄、几多先贤、几多战乱、几多悲歌!这些悠远的历史、曲折的故事、传奇的人物、悲壮的往事,渐渐被淹没在时空的烟尘中,遗忘在记忆的深处。这就形成了重庆人的历史人文断层。这个断层,应当填  相似文献   

7.
正位于重庆市荣昌区远觉镇的南华宫,是一座历经了300多年风雨的古戏楼,它的建立与"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有关。清初,因外地移民、经商客户逐年增多,为了安全、互利、娱乐,移民开始按照原先的地缘、血缘关系建立社会组织——会馆。会馆多以宫、庙命名,包  相似文献   

8.
周勇 《红岩春秋》2006,(3):21-23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一次在元末明初,一次是在清代前期。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一次先由政府主导,后成政府倡导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的移民运动。它合理地分布了民族、人口生存的空间,使长期陷于战乱与苦难中的“天府之国”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准备了条件,从而对后来四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湖广”原指元代所设“湖广行省”(含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贵州一部分)的简称。到明代,“湖广行省”分为广东、广西、湖广三个布政司(省)。这时的“湖广布政司”辖今湖北、湖南之地,习称“湖广”。明末清初迁往四川、重庆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北、湖南、陕西、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甘肃、江苏、浙江、贵州和云南等十余个省,尤以湖南、湖北为多,故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称。再加之清朝政府以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为湖广移民入川的主要集散地,因此今天四川、重庆土著居民大都以“湖北麻城孝感”为祖籍。对于今天的川人、渝人而言,“湖北麻城孝感”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成为重庆和四川移民祖籍的代名词。重庆又是“湖广”移民进入四川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  相似文献   

9.
正王利器,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是我四伯父的长子,是我堂哥,我叫他时不加"堂"字,只叫大哥。小小读书郎1911年,大哥在江津县先锋乡永丰场笋溪河畔的塘湾出生。我们王家于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省北麻城县孝感乡迁来此"插占为业",这一代已是十世。我们的祖父王章可省考中举后回江津任育才书院院长,后慢慢成为地主。祖父一家四代同  相似文献   

10.
正邻水县冷家乡汤巴丘村曾是古代川东至川北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分布着28个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民居院落。院落依山而建,木架穿斗结构,呈现干栏式格调等特点。"这些古建筑群是客家文化与当地民俗的结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见证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迁徙、发展的历史,是研究四川及中国移民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邻水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秦燕告诉记者。1月8日,记者来到汤巴丘村,看到这些古民居院落镶嵌在田园山色之间,那些宽大的石梯,高高的门槛,古朴的青瓦,雕有各种花纹和动物的木窗……处处呈现古老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送银水     
渝东北一带人家吃团年饭,不一定非得在农历腊月三十这天,腊月二十以后选一个空闲点的日子就成,太早了没过年的气氛。但团年的具体时间,以前的人却很讲究。小时候,与我同街的一户梁姓人家,腊月三十凌晨,天黑漆漆的时候开始团年,一直吃到天亮,意为"越团越亮"。听梁家老人摆龙门阵,其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时迁移而来,起程那天正是腊月三十,天没亮就吃饭上路。为纪念这个日子,梁家凌晨开始团年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  相似文献   

12.
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中,移民精神曾经给巴蜀大地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各个领域中绽放过耀眼的思想光芒,其深远影响早已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3.
正重庆民间最早的畜力缆车沱,在川江比较常见,是河岸较大的内湾,由江水回流形成。沱内水流平缓、风平浪静,是泊船靠岸的港湾。重庆南岸江边,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老地名王家沱,但在修筑南滨路后逐渐被人淡忘。王家沱与南岸弹子石谦泰巷的王家大院有关。在"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人中,一个叫王  相似文献   

14.
“人人重庆”是重庆的形象标志。那么,“人人重庆”的人文意蕴何在呢? 它彰显了重庆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特有的人文基因。据《重庆通史》记载,秦灭巴蜀以后。迁“秦氏万家”入巴蜀,汉族民众陆续移居巴渝地区;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壮举被定格在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今日百万三峡大移民更以其“爱国、奉献、创业、协作”的精神彪炳史册。移民城市最显著的人文基因便是渴望交往,因此重庆成为世所瞩目的“桥梁之都”:渴望开放,因此重庆近百年来有开埠时期、战时首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次大的开放;渴望学习,吸收他人之长以补已之短。兼收并蓄成为移民城市特有的秉赋。“人人重庆”之“兼收并蓄”的人文意蕴,昭示了重庆将以开放的姿态成就时代的伟业。  相似文献   

15.
《红岩春秋》2008,(5):71-71
吴家大院位于石宝镇太平村6组,毗邻长江边,南与石柱县西沱镇隔江相望。吴氏始祖登一公曾为朝延翰林皇家太师,由湖广填四川移居至此落根创业,逐年修建,历时数载,至今已有400余年。大院分为三个独立院落,占地约10000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清朝取代明朝后,连绵一百多年不断移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新一轮大规模移民也是在连年战乱后发生的。明军、农民军、清军以及吴三桂叛军,先后在四川作战,天府之地成为厮杀战场。加之天灾肆虐,致四川田土荒芜,人口大量减少。康熙二十年(1681),据推算全川人口仅有50多万。康熙七年(1668),四川巡抚张德地建议鼓励湖广等外省农民入川落籍开垦(葛健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第398-399页)。从而开端了外省向四川移民的运动。与明朝不同,清代的移民主要是政府政策引导下的自发移民。“三藩之乱”平息后,清朝政府再次颁行移民政策,在优厚条件的…  相似文献   

17.
知识窗     
<正>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政府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强制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涉及一百多姓氏。洪洞大槐树是我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江西瓦屑坝古代的瓦屑坝是渡口,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走向鄂豫皖,走向未知的远古代八大著名移民集散地(上)  相似文献   

18.
正走进新盛镇老君村",清水荷塘·步步莲花"湿地公园映入眼帘,荷塘中接连碧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朵朵红色、白色、粉色的荷花,村里有一周氏祠堂,里面供奉着"濂溪家风"匾额,据查,这里的周氏族人是"濂溪一脉",是宋明理学开创者、千古名篇《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后人。他们在清朝初年"湖广填四川"时辗转迁移到此,繁衍生息,并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家族。1933年,周氏一族为纪念先祖,商议修建新盛场镇街房铺  相似文献   

19.
伍成福  唐春林 《当代党员》2007,(7):F0002-F0002
这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2007年6月18日、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满十岁了!重庆的生日.群众的节日。3100万颗心一起跳动.8.24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从人民大礼堂到偏远山区的农家小屋.从“一圈”到“两翼”.从重庆到全国.到处都洋溢着歌声.笑声.祝福声。  相似文献   

20.
周兴茂  周丹 《探索》2006,2(4):152-156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重庆文化主要包括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等。重庆文化所体现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崇力尚勇与淳朴憨直的精神,而在当代,我们必须要在重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炼和培育自强不息与开拓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为了构建新重庆文化和弘扬现代人文精神,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