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革命生涯从上海开始 1920年8月27日下午3点,16岁的邓小平乘坐着"吉庆"号轮船从重庆启程,顺长江东下.9月5日,他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同学到达上海.他们是第17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他们的到来,立即在上海引起了舆论轰动,许多报纸竞相报道这一消息.  相似文献   

2.
1930年2月11日,一架军用飞机从重庆广阳坝机场成功起飞。驾驶这架飞机的吴宥三因此成为四川驾驶军用飞机第一人,他终于实现了自己飞上祖国蓝天的梦想。而这一梦想,在他赴法勤工俭学时便深植于心,并为之不懈努力。带着梦想赴法留学"五四"运动前夕,为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浪潮在全国掀起。四川地区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由吴玉章亲自倡导和领导。在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红岩春秋》2009,(6):36-36
1949年5月23日,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命令“二野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南进军,经营川、黔、康”,并成立了由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同志组成的中共中央西南局,统一领导川、滇、黔、康4省的各项工作。自11月始,重庆各地陆续解放。12月1日,解放军在重庆市举行人城式,受到人民热烈欢迎。重庆,由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赴法国留学 邓小平第一次过香港,是在他年仅16岁的时候。当时,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怀抱着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投身到了由吴玉章发起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之中。 1920年9月11日,邓小平等90名中国学生,在上海登上了法国邮般“安特莱波”号,从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万里征途。3天之后,邮船途中驶抵香港。当时船上一个名叫冯学宗的四川巴县学生,在写给亲友的信中,记述了香港当时的情形和学生们的一些感觉。  相似文献   

5.
贺龙与新中国人民体育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担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是于1953年8月正式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这一年的8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体育运动委员会党组,党组由贺龙、荣高棠、黄中三人组成,贺龙任书记。此后组建国家体委领导班子,也由贺龙筹备。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和周恩来相识于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期间,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文革”中,邓小平被打倒后,周恩来尽己所能,给予邓小平最大的照顾,后来又竭力为邓小平复出创造机会,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终于使邓小平得以复出。邓小平复出后,  相似文献   

7.
黎余 《当代党员》2021,(6):25-27
寻路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胸怀救国梦的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到法国"勤于做工、俭以求学",史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四川是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人数最多的省份,重庆则是四川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据统计,四川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人数达511人,而重庆仅巴县和江津两地就有93人。  相似文献   

8.
田妹 《当代党员》2011,(4):20-21
重庆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1945年8月28日亲赴重庆,进行了名载史册的“重庆谈判”。邓小平同志早年从重庆登轮,赴法国勤工俭学,  相似文献   

9.
《军队党的生活》2011,(7):80-83
192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共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相似文献   

10.
戴安林 《湘潮》2015,(3):68-72
从1919年3月17日至1920年12月15日不到二年的时间里,一共有20批大约1600多中国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其中湖南籍的有300多人。本文试就蔡和森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所作的重要贡献做一番认真的探讨和研究。一、蔡和森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认真学习和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批判无政府主义错误思潮,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在思想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11,(7):23-23
1949年11月23日,刘伯承、邓小平在率军西进途中,奉中共中央电示,在湖南常德成立了中共中央西南局,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重庆解放后,西南局和随后成立的以刘伯承为主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以贺龙为司令员的西南军区领导机关均驻扎重庆  相似文献   

12.
西南局往事     
正1950年2月,春寒料峭。重庆远郊的歌乐山林园隘口、沿成渝公路两旁,站满了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刘伯承、邓小平率重庆党政军各界领导在此迎候主持西南工作的另一位领导人——贺龙。早在进军大西南之前,中央就确定了西南的人事安排: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贺龙、邓小平任副主席,贺龙任西南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在进军大西南的过程中,他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入四川,刘伯承、邓小平率二野从湘西入川到重庆,贺龙率一野十八兵团由陕南入  相似文献   

13.
辗转抵达 短暂留宿 1920年8月27日,刚满16岁的邓小平作为四川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学生离开故乡,踏上前往法兰西的旅程。9月11日,他和同学们一起在上海码头登上法同邮轮开始远航。海上颠簸39个昼夜后,这批中华学子终于在10月19日抵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成为当地一桩不小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19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了近一年时间.其间,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接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并且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经常刊登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也在中国出版,这可能是他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开始.邓小平到法国勤工俭学之后,结识了周恩来、聂荣臻、李富春、王若飞等一批先进青年后,开始接受革命思想,阅读了一大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并且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由一个爱国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余玮 《党史文苑》2011,(9):13-18
1920年11月7日,一艘法国巨型邮船"波尔多斯"号起碇离港,长鸣汽笛,在迷离的晨雾中沿黄浦江顺流而下,驶向大海。周恩来、李福景、郭隆真、张若名等197人作为由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五批赴法勤工俭学生,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刘邓大军解放并接管了西南重镇重庆。位于中山四路36号的市委大院是当年中共中央西南局所在地,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都住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刘金田 《湘潮》2021,(1):10-14
1920年9月11日,16岁的邓小平满怀激情与救国梦想赴法勤工俭学。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由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参加《少年》《赤光》编辑部的工作,与周恩来结下深厚友谊;他参加中共旅欧支部的工作,声援五卅运动……1926年1月7日,由于身份暴露,他在法国警察前往他住所之前离开了法国。  相似文献   

18.
正尽心竭力经营西南1950年2月,贺龙由成都驱车至重庆就任西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邓小平率西南和重庆党政军各界领导到重庆远郊的歌乐山林园迎候。这是他们进入西南以来的首次见面,三人紧紧握手,雄心勃勃,准备在大西南"搞出一个样子来"。就这样,贺龙和两位战友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西南的建设中。改造国民党军队。西南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达90余万人。为了保持西南地区的稳定、防止出现社会动乱,贺龙等西南军区领导遵照毛泽东关于对这些部队要"包下来"的指示精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同志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27年8月1日领导北伐部队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起义胜利  相似文献   

20.
<正>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始建于1951年,竣工于1954年,总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仿明清宫殿建筑设计,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新中国最宏伟的礼堂建筑之一。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成与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对重庆的关怀是密不可分的。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二、第三书记。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接管西南已解放的城市,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