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沈志宏 《政法学刊》2006,23(6):104-107
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是形成“讯问难”的重要因素。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形成因素主要来自于讯问人员和讯问对象自身两个方面;按照常态和变态心理因素分为现实性拒供动机和心理拒供动机。侦查讯问辅助方法在转化讯问现实性拒供动机的功能在于减弱讯问对象拒供的心理需要,明确或强化其供述需求,提供诱因,创设有利于讯问对象形成供述决意的情境;在转化心理拒供动机中的功能在于利用讯问对象心理病态特征,刺激讯问对象的挫折情绪,突破忍耐极限,导致心理崩溃,从而走向供述。  相似文献   

2.
侦查讯问工作是一项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问进行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讯问语言具有直接对抗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心理联系的基础.在具体的讯问活动中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类型的讯问语言并注意讯问语言着重强调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高俊娟 《法制与社会》2013,(29):122-123
法律在日渐完善,犯罪嫌疑人反讯问能力也在逐渐加强,讯问过程中难免出现讯问僵局。为顺利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准确认定犯罪事实。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可以从分析案情、分析嫌疑人、制定讯问计划入手,预防讯问僵局的产生。同时,模拟讯问也可以在预防讯问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侦查讯问是侦查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是法定的重要证据,由于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律师的讯问在场权,因而在审讯阶段侵犯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文章论述了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在保障犯罪嫌疑人权益方面存在的缺陷,分析了赋予律师的讯问在场权的利弊,提出了建立律师讯问在场权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尹艳 《法制与社会》2010,(21):125-126
本文立足于侦查讯问的立法现状,阐明侦查讯问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侦查讯问立法的初步构想。文中指出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规范公安部门的侦查讯问活动,不仅使侦查讯问活动在理论上找到合法依据,而且为更好地保障讯问对象的合法权益,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完善侦查讯问的立法体制对维护司法权威,保证司法公正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合法权利的保障与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对于赌博犯罪虽然有着高强度的打击,但赌博犯罪仍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由于赌博犯罪特点与嫌疑人结构特征的特殊性,赌博犯罪案件的讯问工作往往存在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嫌疑人关系复杂、前科比例较高、赌资流转方式多样、证人证言收集不利等.基于对赌博犯罪嫌疑人的讯问难点与讯问要点,结合其心理特征,对赌博犯罪案件...  相似文献   

7.
讯问僵局是指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观念、立场、意志、情绪上一种严重的持续的对立局面。侦查讯问中,讯问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因追究与反追究而形成的对立局面是客观存在的,因各种原因使讯问出现僵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旦僵局形成,讯问工作往往难以为继,甚至有时会使整个案件成为疑难案件。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的庭审方式的施行,庭审讯问已成为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对于帮助法庭查明案件事实,证实公诉机关指控的准确性,进而对被告人正确地定罪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庭审讯问所具有的公开性、抗辩性及不确定性等特点,也使得公诉人的庭审讯问面临许多困难和考验,尤其是实际工作中常见的被告人当庭翻供、拒供等现象,更加大了公诉人庭审讯问的难度。如何做好庭审讯问的工作,笔者认为,除了吃透、吃准案情、充分准备外,讲究讯问的策略和技巧显得十分重要,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出庭公诉中公诉人讯问被告人的策略和技巧略抒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立法语言是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它贯穿于立法活动的整个过程,立法语言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权威性、指令性、技术性、表象性。本文对立法语言本质属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期,贿赂犯罪在职务犯罪构成中所占地位愈加突出,但因其侦查难度较大,更加突显讯问策略和技巧在整个侦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指出在讯问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吃透案情、制定计划,做到知己知彼;仔细观察、巧妙闲谈,做到对症下药;切入主题、步步深入,做到有的放矢;扫尾善后,查漏补缺,做到细致彻底。  相似文献   

11.
甄玉生 《中国司法》2004,(11):49-53
对于依法治理的客体、内容和重点,理论界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实际工作者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有的学术文章对客体与内容分不很清,有的把内容和重点混为一谈,对依法治理实践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有必要进行澄清。一、依法治理的客体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实践推进。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法律和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对依法治国的这一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2.
李军岐 《政法学刊》2003,20(3):72-75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侦查讯问程序的规制存在着诸多缺陷,其主要表现为侦查讯问程序的发动具有随意性,侦查讯问过程具有秘密性,“如实回答”一条的规定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问题等。我们必须本着保障人权与提高效率并重的原则完善我国的侦查讯问程序,对作为讯问对象的嫌疑人的范围作出界定,同时设立犯罪嫌疑人的主张责任以维持二者权利义务的平衡。通过规定讯问时律师的在场权、举证责任倒置制度来有效地遏制刑讯逼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新刑法对侵占罪的设立、弥补了财产犯罪立法的不足。但如何界定侵占罪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的区别?有必要将此罪的犯罪构成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4.
吴秋玫 《政法学刊》2005,22(5):75-77
侦查讯问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侦查讯问活动的对抗性。在对抗性的侦查讯问活动中,讯问谋略是不可或缺的内容,然而, 讯问谋略的运用过程具有潜在危险性,因此,侦查讯问实践必须厘清讯问谋略与非法方法之间的区别:掌握合理合法运用讯问谋略与 甄别非法讯问的实践标准。  相似文献   

15.
司法公正要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莉 《法学研究》2003,(5):3-23
司法公正是法的公平与正义的一般概念在司法活动中的体现 ,表现为一整套被社会伦理所普遍认同的司法制度和被司法活动参与者个别认同的司法程序。它所体现的交往合理性的制度构架和程序安排使司法活动过程和司法活动结果获得正当性和权威性 ,并因此发挥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因此 ,司法公正是权威、伦理、制度和程序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实现需要在伦理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制度和程序 ,并使司法获得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6.
讯问中的问题逻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问题逻辑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问题的几种结构形式、应答域预设的逻辑特征、问题真假的理解以及不同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研究了讯问中问题的逻辑特征,借鉴讯问的几种方法,为科学讯问提供了逻辑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字在疑问句中用作语气副词,加强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其用例始见于公元2世纪后期的东汉佛经,最初只用于是非问句和特指问句,大约在三国时期,功能扩展而可以用于反问句中.时下把这类"为"定性为表不确定推测语气的副词或表反问语气的副词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它是一个可用于各类疑问句的语气副词.语气副词"为"产生的句法基础是选择问句,语义基础是"为"的判断词用法.在语气副词"为"的历时发展过程中,它的使用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语气副词"为"在唐代以后很快退出语言舞台,主要原因是"为"字在判断词竞争领域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8.
犯罪客体(法益)在犯罪构成中的要与不要的地位之争,可以还原为主张不同的犯罪论体系之争;犯罪论体系的科学与否,不能用自己来检验自己,只能用实践效果来检验;犯罪客体的根本问题是对分则个罪客体的实证化、精确化问题;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客体可界定为"他人的不愿意接触淫秽信息的权利".按这一思路,该客体对本罪中的传播行为的违法性判断具有具体的规范解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With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confessions are an extremely powerful form of evidence. Unfortunately, innocent people sometimes falsely confess to crimes they did not actually commit. Such travesties of justice have sparked a significant degree of academic research into the false confession phenomenon. With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re exist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at the interrogative methods and actions of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re a key cause of false confessions with some researchers going so far as to suggest that law enforcement interrogators act as confidence men who trick criminal subjects into confessing. However, few researchers have actually questioned law enforcement officers about false confessions and even fewer have consulted with officers who specialize in interrogation. This study is a subset of a larger qualitative case study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13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polygraph examiners who specialize in interrogation regarding their approach to 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both true and false confession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ersonal processes federal law enforcement polygraph examiners use in reviewing Miranda rights and documenting confessions. NVivo software was used to organize the data. Common themes in interview responses were then identified and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employ an open, detailed, and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 in reviewing Miranda rights and documenting the confessions of criminal subjects. These findings contradict the premise that law enforcement interrogators inherently operate as confidence men by tricking and manipulating criminal subject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