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何水英 《学理论》2013,(23):231-232
杜甫对曹植诗歌十分推崇,他学习曹植诗歌,重继承更重创新,突破藩篱。杜甫对曹植诗歌的接受与突破在诗歌写实精神、人情关照、乐府诗的改制和创作的态度等方面体现明显。  相似文献   

2.
华工 《侨园》2015,(Z1):47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用现在的话叫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而且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灰心丧气而去,身心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精神是杜甫思想的精髓所在.这种"人文关怀"精神首先是站在儒家思想中心--"仁"的起点上发展起来的.诗人困守长安时期与百姓在一起的困苦生活触发了对底层贫民的同情心与谴责腐朽政局的正义感,安史之乱中生灵涂炭的惨景使他悲天悯人,不但对苦痛"推己及人",而且情愿"苦身利人".长期不懈的诗歌艺术追求让其用审美的目光观察万事万物,"民胞物与"是杜甫人文关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江村事事幽     
赵丽宏 《民主》2013,(3):62-64
今天的杜甫草堂,根据杜甫的诗意,尽力在恢复他当年曾生活过的痕迹。柴门,曲径,竹林,松林,桃圃,草堂。这大概还属于形似,当年的景象,当年的风物在杜甫心里撩动的涟漪,只能从他的诗中来寻找了。杜甫一生作诗,大多悲天悯人,凄怆忧愤,即便风花雪月,也蕴含悲苦情怀。  相似文献   

5.
孔令环 《学理论》2010,(18):184-185
余光中是当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对杜甫的诗歌和人品都极其推崇。他的诗歌中多处引用、化用杜甫诗句,长诗《湘逝——杜甫殁前舟中独白》以一位诗人之心潜心听取另一位伟大诗人的暮年心声,扫描杜甫一生的遭际,为杜甫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写意画,表现出杜甫对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地留旧宅     
赵丽宏 《民主》2013,(11):61-64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成为一座空宅。然而人人都知道这里住过一位大诗人,而且草堂宅园的设计风雅别致,周围的景色如画,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神往之地。杜甫离蜀第二年,崔宁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到任后,纳任氏为妾,而这位任氏,本是家住浣花溪畔的民家女子,也算是杜甫草堂的邻居。任氏以前也许曾到过杜甫草堂,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当上了节度使夫人后,她设法将草堂据为自己的宅邸,并在里面大兴土木,整修扩建,  相似文献   

7.
(五)关于民族精神的发展阶段 大致说来,可以把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称为古典民族精神,这一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民族精神从奠基、形成到最终确立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这一阶段形成。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民族精神,称为近代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正于谦是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  相似文献   

9.
蓬门为君开     
赵丽宏 《民主》2013,(6):62-64
杜甫在草堂的日子清静安宁,常常一个人独酌小酒,独对湖山,独享天籁。然而杜甫定居草堂,在成都也是一个重要的新闻,从京城来的大诗人在这里落户,难免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心。想来草堂看望杜甫的人很多,亲朋好友要来,不认识的人也会来。访客中,有文人墨客,也有村野农夫,有达官贵人,也有平头百姓。  相似文献   

10.
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中,有一种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那就是“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这种精神由来已久,从远古的精卫填海到大禹治水,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今天,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友情日月长     
赵丽宏 《民主》2013,(9):63-64
草堂远离了世间的喧嚣,让杜甫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杜甫在这里栽花种树,踏青访野,喝酒吟诗,颇有桃花源中人之感。然而杜甫还是有心事,一个人独酌沉思时,他想起了李白。  相似文献   

12.
十一是多点爱好。我有个体会,比如多读点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上可生调整情绪之功效。人的物质生命总是要结束的,活100岁最后也得结束,但精神生命是可以"万岁"的,如李白,如杜甫,如苏东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问世不过一个多世纪,到如今已发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愈来愈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从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它之所以能从一个思辨的哲学领域演变为一种科学,正是印证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观点,以科学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为指导不断前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双宁 《党政论坛》2011,(12):44-45
十一是多点爱好。我有个体会,比如多读点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上可生调整情绪之功效。人的物质生命总是要结束的,活100岁最后也得结束,但精神生命是可以“万岁”的,如李白,如杜甫,如苏东坡。所以,多点爱好,特别是积累些精神生命,可使物质生命更快活。  相似文献   

15.
花树皆知友     
赵丽宏 《民主》2013,(5):62-64
杜甫在草堂的日子,不感觉寂寞,有田园天籁,有纯朴乡邻,有诗书相伴,还有一批默默无言,宠辱不惊,饱含情趣的朋友。这些朋友,是草堂四周的花树。这些花树,都是杜甫亲手栽种,杜甫为它们浇水锄草,观察欣赏它们成长的姿态。草堂的宅园之中,有桃树、松树、桤树、柏树、柳树、榆树、棕树、梧桐、楸树、桂树,还有梅、李、橘、橙、梨、枇杷、丁香、丽春和栀子。池塘里,有莲、荷、菱,杜甫日日遇见它们,绿叶遮荫,翠枝拂袖,丝丝缕缕的花香如无形纤手,在杜甫身畔挥动,抚摸着他的身心。  相似文献   

16.
邻家尽相识     
赵丽宏 《民主》2013,(4):62-64
杜甫虽然有时自比陶潜,但他在草堂过的并非隐士生活。尽管地处偏僻,杜甫还是结识了周围的邻居,并和他们和睦友好地相处。在草堂诗篇中,可以读到不少和邻居有关的篇章。写到和邻居交往,杜甫的笔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欣喜和温情。五律《寒食》,是杜甫在草堂安家后不久写的一首诗,寒食,即清明,是初春时节,杜甫在诗中写到了他的邻居们:  相似文献   

17.
草堂初建成     
赵丽宏 《民主》2013,(2):62-64
浣花溪畔的一亩荒地,成了杜甫的宅园。草堂的设计者,应该是杜甫自己。有草堂古寺的样本,也有诗人一路见识的各种草屋,杜甫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住所。草堂,绝非豪宅,是最朴素的住房,柴门竹篱,泥墙木梁,茅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3,(40)
在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等专家看来,精神文明就是通过社会的基本政治理念和 理想、文化教育和艺术、道德文明以及社会的信仰体系等要素,集中体现从个人到社群、到社会、到国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发展,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艰苦创业、砥砺磨炼、快速发展等重要阶段,逐步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学习模仿到自主研发,从研制单型武器装备到构建全域攻防装备体系,从服务国防建设拓展到服务国计民生的伟大跨越,积淀了以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为代表的航天精神,极大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经济实  相似文献   

20.
《各界》2010,(5):F0003-F0003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