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简述生态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毅 《中国发展》2007,7(2):36-39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作为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其理论从生态意识的角度出发,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并且把人类的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郇庆治 《人民论坛》2012,(30):71-72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已不再仅仅是欧美西方国家的事情,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积极的生态社会主义变革的主人翁意识与心态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首先在欧美西方国家兴起的新型社会主义思潮或环境政治理论流派,是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依据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影响日渐突出的事实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主义视角下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政治理论分析。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新进展一是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理论探索。这方面主要以美国学者为代表。世纪之交,詹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评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中的生态社会主义 ,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一股思潮。这一思潮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产物 ,反映了人类对生态危机及其引发的诸多新问题的思考和希望 ,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借鉴的观点。但与此同时 ,由于其理论本身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其不容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杜富广 《前沿》2009,(11):127-129
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坚持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以平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对当代资本主义弊端及其价值观的批判为基础,以"非暴力"作为实现价值观的方式,以建设基层民主、节制增长与平等分配的政治、经济模式作为实现该价值观的制度依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新增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由"四位一体"升华为"五位一体"。这一升华既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又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因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两个角度追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薛晴  何文婷 《前沿》2009,(11):123-126
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发展思维的一次重大转向,它主张自然生态的稳定持续,严肃批判近代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否定了不惜一切代价地用倍增的速度去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从价值观上看,生态社会主义采取一种将自然生态从向人性转换为自主性的发展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空想成分,然而却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严肃审视。由此,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如自然环境对城镇化的影响、城镇体系规划与生态问题的关系以及人在城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作用等问题。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有助于我们对以往发展观进行反思,启发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给自然生态以人文关怀,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袁欢 《新东方》2024,(1):83-88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均在生态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上作出了一定探索,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绿色运动的发展。通过将二者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虽然二者均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但在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的矛盾问题以及实现生态目标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阐释了“资本主义两重矛盾”,并在具体实践中走上了改良折中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的指引下,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生态贡献,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路径。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9.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 2 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观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 :保护生态基础是解决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 ;解决生态危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之一 ;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经济系统是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徐朝旭 《求索》2006,(8):63-65
生态社会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和摆脱生态危机的途径,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必然联系,展示了社会公正与生态和谐内在统一的未来社会的图景,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概述了生态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主张和基本观点,着重论述了这些思想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主体力量的确定、对外政策的选择等方面对我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春 《岭南学刊》2011,(1):107-112
萨拉·萨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他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增长极限和生态恶化方面.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因管理不善带来“公地的破坏”,当因生态恶化遭遇增长的极限时不可避免导致失败。萨拉·萨卡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达到经济稳定,适度消费,实现社会平等,保证幸福指数。这些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实质的分析,概述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必要性,阐述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社会思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行政权不断膨胀和扩张的世纪。网络时代的到来,并不会使这一趋势得到减弱或遏制。立法权和司法权在网络时代对行政权的监督将被削弱,而公民社会对行政权的监督也将受到侵蚀。在网络时代如何遏制行政权的扩张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民主作为政治范畴,通常在以下几种意义上使用。首先,它主要是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表明国家性质、各阶级在政权中的地位。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包括国体和政体;其次,民主是一种国家体制,表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手段和管理方法;第三,民主是公民的一种民主意识、民主精神,它表明一定国家形态的人民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内在意识和要求,是民主制度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反映和体现。本文取民主的第一层含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多样化发展指各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及其结果。社会主义的多样化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性特征以及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各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跨越理论"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途径",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提出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他认为,这种跨越只是政治制度上的跨越,而绝非与之相联系的生产商品化和现代化的跨越,跨越之后的国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完成生产的商品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第二种途径"实现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种"不够格"是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低、生产力欠发达,而绝对不是指政治制度的"不够格",从而解决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难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收入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确立了收入分配必须通过市场的途径;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肯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获取报酬的地位;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出了不以是否劳动和财产多少作为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政治上先进性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认识和认真总结关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时代性课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着眼,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与传统文化的矛盾,确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将使走向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开拓出广阔的空间,展现出缤纷多彩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邢日光 《青年论坛》2001,3(2):75-77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必须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阐明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后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