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光是我党红军时期及抗战时期的著名将领,曾任红一军团主力师第二师师长,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两个主力旅之一的三四三旅旅长。在1938年3月林彪因枪伤赴苏联治疗后,陈光担任一一五师代师长达5年之久。然而,1950年7月23日陈光被开除党籍后,随即在广州被软禁起来。11月,他被从广州带到武汉,关押在一座二层小楼里,由警卫班看护,时间长达3年零7个月。在自己的问题无望解决的情况下,陈光的精神已有些失常,于1954年6月7日清晨莫名其妙地去世。昔日的高级将领陈光,似乎已湮没在时光的河流之中,但历史是无法抹去的。1986年,在纪念长征…  相似文献   

2.
井人 《湘潮》2005,(7):31-35
被人称为“悲剧战将”的陈光,红军长征结束后接替林彪出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抗战初期又接任林彪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代师长,而且一代就是5年。由于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陈光过早地从历史舞台上坠落下来,被湮没在时光的流逝当中。历史终究是不可随意抹去的。陈光于中国革命立下了不容否定的功绩,在抗日战争中,他是一位英勇善战、功勋卓著的骁将。  相似文献   

3.
欧阳青 《党史纵览》2013,(10):19-22
萧克:少年得志资深职高寿超百岁 萧克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他在红四军战斗生活了近5年时间.坚持了整个井冈山时期的艰苦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萧克历任红一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湘赣军区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  相似文献   

4.
萧克,1908年出生于湖南嘉禾。16岁参加国民革命军,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连长、营长,第一纵队参谋长,第12师师长,红一方面军独立第五师师长,红八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31军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军训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相似文献   

5.
正杨其昌,曾任黔军团长、旅长、师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9军第2师师长、第11军第26师师长、第43军教导师师长。他与贺龙相识相知,结义盟誓,并肩作战,患难与共。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受贺龙的教导和影响,同情革命,倾向革命,在军阀和国民党内部扮演一个红色间谍的角色,为贺龙领导下的红军成长和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人民共和国璀灿的开国将帅中,林彪、聂荣臻、罗荣桓、徐海东、黄克诚、杨勇、杨得志、梁兴初……3名元帅、2名大将、400多名将军曾经来自同一个传奇之师——八路军第115师。 该师的前身为井冈山时期的红一军团,是公认的八路军实力最强的师,纵横抗战八年,浴血征战263余次,歼敌51万余众,勇冠三军,名震天下。 解放战争时,115师27万精兵挥师东jC,成为日后四野铁军的骨干。谈及四野,平时感情不易外露的林彪喜滋滋的称:都是我115师的老部队。 硝烟飘散,比屋可封。曾是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在林彪于1938年3月份退出抗战舞台后的115师代师长陈光,为115师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解放后却鲜有影踪,甚至在金兰韦编的治史者笔下,亦被刻意回避。  相似文献   

7.
“既要钱,又要政治” 1932年3月12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调聂荣臻任红一军团政委,同时,提升红四军军长林彪为红一军团军团长。当时,赣州战役刚刚结束,红一军团、红五军团组成东路军,在毛泽东带领下,趁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以后敌人暂时无力组织新的进攻的空隙,打到闽南去,发展根据地,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并获得物资  相似文献   

8.
在军团长肖克的指挥下,师长吴正卿率领十七师部分指战员多次向碉堡发起攻击,但由于敌人火力太猛, 几次强攻都未能摧毁敌人据点,在反复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的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不幸牺牲,年仅24岁。  相似文献   

9.
周华章 《湘潮》2006,(3):55-55
1935年4月,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决定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速渡金沙江,去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时任红一军团一师师长的李聚奎在渡江行动中,指挥一师担任先头部队从元谋出发,迅速抢占龙街渡口。来到江边,李聚奎才发现江上的渡船已全部被敌人拖到对岸烧毁。没有渡船,一时又难以架起桥,大部队到达后,情况会变得非常危险,一师的先头渡江任务很难完成。想到此,他立即命人向后架了15里电话线,以便与军团司令部随时联络。接着,又组织全师团以上领导干部商讨渡江的办法,但经过试验后,都被一一否定。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军团长林彪打电话到李聚奎的师部,询…  相似文献   

10.
萧华在吕梁     
<正>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两次转战山西吕梁,留下许多佳话美谈。随军东征获首胜关上战斗是东征红军渡河后,红一军团与晋绥军的第一次正面交锋。1936年2月26日,由红军抗日先锋军总司令彭德怀指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率领的红二师,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师、红四师联合参战,与阻止红军东进的阎锡山王牌军之一,装备精良、行动迅疾、  相似文献   

11.
孟红 《广东党史》2013,(7):39-43
刘亚楼,土地革命时期曾任红一军团第二师政委、第一师师长。1938年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的参谋之功、领军之才、治军之道及为人之诚令人钦佩,发生在他身上几件饶有趣味的体恤下情、官兵一致、爱兵如子的事迹,就是鲜明的例子。  相似文献   

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萍长期担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红五军军长等职。1930年至1934年,邓萍在中央苏区协助彭德怀军团长指挥红三军团与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中央苏区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英勇战斗的光辉足迹。井冈会师1928年7月22日,邓萍同彭德怀、滕代远一起领导了湖南平江起义。随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  相似文献   

13.
林彪在我党历史上是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他一生跌宕诡奇,曲折多变。他自黄埔从军后,以其聪明才智由见习排长迁升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军团长,成为毛泽东麾下的一名战将。1932年他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年仅26岁。此后他参加指挥了红军反“围剿”战斗、平型关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和解放海南岛战役。1955年毛泽东为十大元帅授衔时,林彪排名第三位,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元帅。“文革”中,毛泽东又将他定为接班人。然而,就是这个林彪,在长征途中曾妄图撤换毛泽东的领导权,公开与毛泽东决裂。  相似文献   

14.
七营反击战     
田玲娟 《共产党人》2006,(13):50-51
西征战役打响后,左路红一军团,在代理军团长左权和政委聂荣臻率领下,从延川出发,经永坪、蟠龙、保安、吴旗南下,连克曲子、环县、阜城等地,于6月初进抵宁夏七营川、清水河一带。20日,红二师在师长杨得志、政委肖华的指挥下攻占固原七营镇。七营镇位于清水河北岸,与黑城、三营在  相似文献   

15.
彭绍辉,湖南省湘潭县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5军第1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去左臂仍继续战斗,又任红30军参谋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曾任晋西北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解放战争中任第一野战区第7军军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1978年逝世。  相似文献   

16.
赵劲 《党史文苑》2014,(9):40-43
粟裕是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全国抗战爆发后,粟裕率领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加入新四军战斗序列.先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苏浙军区司令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他亲自指挥了几次重要的战斗,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  相似文献   

17.
杨梅生杨梅生(1905——1978),湘潭县(今属株洲县)淦田镇桃花园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班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副队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第三十六师一○六团团长,湘赣红三师师长,四川  相似文献   

18.
红九军团司令部暨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观寿公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 1934年8月底至9月初,红一军团司令部设于观寿公祠内,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红24师等1万多人夜袭温坊,歼灭国民党李延年纵队1个旅和1个团,共4000余人,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第一次大胜利。9月9日,红一军团回师江西后,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元帅,性格外柔内刚,作风严谨朴实,故素有“儒帅”之称。他处理问题一向实事求是,顾全大局,既坚持原则,又善于团结同志,因此,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说“荣臻是个厚道人”。长征时期,聂荣臻作为是红一方面军主力红一团军团的政治委员,和军团长林彪一起领导红一军团,肩负着为全军开路打先锋的重任。途中,一向儒雅的聂荣臻却与林彪连续争吵了三次,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对革命的忠贞不渝。 1 聂荣臻和林彪的第一次争吵,发生在中央红军长征初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经过艰苦作战,红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第一、二道封锁线,来到湘粤边界。但是,蒋介石早已经调集重兵在粤汉铁路沿湘粤边湖南境内之良田至宜章间,布置了第三道防线,正严阵以待红军的到来。 当时,红军面临的处境是前面有敌军凭借坚固工事堵截,后面有  相似文献   

20.
也正是这种战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对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提出的“短促突击”战术,时任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曾撰文对这一战术进行了分析,但近年来颇遭非议,被认为是靠近博古、李德的“一个,林彪这一做法政治上的表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