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8年的历史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意外事件组成的。虽然"5·12"大地爆发完全使人猝不及防,但经济增长的高速列车陡然打住,更加让人意外,事先所有的调控、部署和计划全部被打乱。2007年中国的GDP总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准确全面的概括,这是党的十七大的亮点和创新之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内涵的理解应该从追寻其历史起点切入,以把握其历史丰富性。对科学内涵的逻辑结构的解析、对科学内涵体现出的特征的领会,将使我们对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从而更加增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3.
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四十多年来的基本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是布什政府藉“9·11”事件出台的新主张,被正式写入2002年9月20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宏观来看,先发制人与遏制战略在根本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提出的历史契合点这三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微观着手,两者又在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对象、具体实施手段、战略目标结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存在区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受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影响,先发制人虽然较遏制战略更加张扬,更加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将远逊于遏制战略。它绝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为所欲为,到头来只会是新层次上的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4.
2011年,欧美日各国开始重续被人为拖后了两三年的2008年金融危机,并向社会和政治危机转化,第三世界越来越多地被卷入,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解释这个新的历史时期,还需追溯到35年前毛泽东逝世后的中国政治的转变、冷战时代秩序的崩溃。冷战秩序的瓦解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首要的后果,就是中国在10多年后,在美苏两大  相似文献   

5.
<正>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必须从以下两个逻辑予以把握:一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二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这就意味着,对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我们也同样需要从上述两个逻辑来把握。具体来说,就是从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生成与建构的视角来理解。作为后发国家,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并非是一蹴而就和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危机与风险。正是在应对和化解这些危机与风险的过  相似文献   

6.
贺照田 《南风窗》2008,(11):86-89
对大陆当代史准确、深人的把握与理解,是中国大陆当下甚至比投资、能源、消费、环境这些看似分量清楚的诸问题更基本也更迫切的政治课题和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l3月19日接受金砖五国有关媒体的联合采访,阐述了金砖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及其与全球治理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8.
姚培生 《当代世界》2015,(10):66-69
<正>中俄解决边界问题意义重大一谈到中国与俄罗斯关系,人们不免想到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想到20世纪50年代的蜜月期和之后的对峙期。对峙期的顶峰莫过于1969年两国的边界冲突了。但那时,人们绝没有料到二十多年后苏联大厦倒塌分解为15个独立国家,更没料到四十年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相似文献   

9.
记者:今年是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建交40周年,作为中意之间的友好使者,您如何评价当前两国的双边关系? 谢飒:早在几个世纪前,中国和意大利就已经开始互通往来。利玛窦和马可·波罗是中华世纪坛上中国历史大型浮雕画上出现的仅有的两位外国使者。而近四十年,意大利和中国都经历了一段充满变革的时期,包括中国的改革开放、欧洲一体化、国际全球化进程以及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一背景下,两国的交往变得更加频繁,  相似文献   

10.
“去霸权时代”的中国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亚文 《南风窗》2010,(1):39-41
从大国关系的角度说,中国将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这不是中国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世界历史在当下时刻的一种必然。中国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国际现实,调整国际战略思维,更多扮演起全球性国家角色,以防止霸权的衰落对世界政治造成的非良性冲击。  相似文献   

11.
民社党是1989年两德统一时期成立的,其成员大部分来自民主德国的执政党统一社会党。因此它与民德的历史有着特殊的关系。在民社党成立之后,首要问题即是要反思历史,探讨社会主义在民主德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书讯     
<正>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阎学通著中信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2.00元本书对比、剖析了未来十年中美两国的实力变化,认为到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本书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  相似文献   

13.
张焕 《当代世界》2009,(10):9-11
9月的北京天高气爽。经过一夏天高温酷暑的历练和几许初秋细雨的滋润,花更红,树更绿,北京显得更加生机盎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朱马里·赛雅颂一行于9月6—13日对中国进行了工作访问。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为中老传统友好关系继续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两党两国关系跨上了全面深化发展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越、中、苏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再加上老、柬,情况就更加烦杂。现在我们先谈这三国之间的关系。 1954年到1956年越南整个北方解放时,正是中苏关系最好的时候。中国解放前,斯大林曾对毛主席有些看法,但这对后来的中苏关系并没有多大影响。渡江战役以前,苏联也有过中国可  相似文献   

15.
梁强 《南风窗》2013,(3):38-40
与其他方向和地区相比,中国对东北亚的外交,兼具地缘政治、军事安全、历史遗产、经济利益、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在战略设计上理应更加务实,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更加灵活。  相似文献   

16.
高放 《当代世界》2011,(6):25-28
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与版图上有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于1917年横空出世,灿然兴起。它在1918—1920年打败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猖狂进攻后,只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消灭各种私有制,于1936年宣告基本上建成了人类四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身份定位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将影响到国际格局,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的身份定位从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逐步转变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一直持续至今。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仍在持续,随之而来的将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关系迈向新形态。展望未来20年,国际格局调整的幅度将比21世纪的头20年还要大,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要继续与发展中国家构建"近而亲"的关系,也要塑造亚太地区的新型地区合作架构,引领地区内国家发展积极的共同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8.
2009年8月27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了题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60年: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来自一些大学、社科院、解放军的学术研究单位和政府政策研究机构,主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一是为了庆祝建国60周年,通过学术研讨会的形式表达主办单位和参加会议者对祖国60岁生日的庆贺;二是搭建一个平台,从理论、历史和政策分析等三个最基本的角度,讨论60年来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特点和演变,以及中国国家安全所涉及的一些领域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高级别互动"。此次访问正值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布局2016年大选之际,在此背景下对美国大选及对华政策进行前瞻分析,有助于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塑造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方向。2016年大选将产生美国历史上第45位总统。民主和共和两党都将首先在初选中选出本党的总统候选人,然后两位候选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角逐。目前,在共和党的众多参选人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小布什总统  相似文献   

20.
2003-2006年,是1970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四年。其中,2006年世界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增长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美国、日本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体.总体增长情况良好,继续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BRIC,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力量。但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2007年世界经济出现了新情况,2008年世界经济也将在增长中形成起伏、不确定性加剧的局面,从而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