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高义  高汐 《南风窗》2012,(1):46-47
在邓小平卸任后才逐渐成长起来的人们,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很难了解邓小平在变革初期面临的问题有多么复杂和困难。邓小平的角色1992年当邓小平退居幕后的时候,他已完成了150年来中国历任领导者孜孜以求却未能达成的使命:他和他的同事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但在达成这一使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安澜 《南风窗》2012,(26):64-65
在中国汽车业,很多人都知道东风日产作为一匹业界黑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尚不足十年。然而,更多的人却不知道日产参与中国轿车工业体系初刨的时间,其实远远早于现在来自欧美日韩的其他汽车公司。1978年,经历文革的邓小平复出后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时,邓小平向中外媒体意味深长的说:"这感觉像是有人推着  相似文献   

3.
禾刀 《南风窗》2013,(21):96-96
在中国以及"中国学"盛行之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这一名字远较他的英文名字更具知名度。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费正清的"中国学"影响非凡,费正清与中国人交往极深。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大陆?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中国人口将来是否倍增?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记录了他  相似文献   

4.
在年轻人讨要赠言时,陈锡添喜欢送人“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对陈锡添来说,最大的机遇莫过于邓小平1992年南巡深圳时,被深圳市指派为惟一的文字记者。当年3月26日问世的《东方风来满眼春》使他一举成名天下知。 文名之盛,使人淡忘了他的“官身”:写“东风”时,他已是《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过了几年,他又先后被任命为该报总编辑和《香港商报》总编辑。 近日,我们作为《中国传播学者访谈》书系采访组成员,在北京和陈锡添烹茗谈心,在谈论新闻传播学术问题之余,陈锡添聊兴颇浓地叙谈往事。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13,(25):20-20
01中国国企改革探索英《经济学人》11月23日1978年,邓小平在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之前访问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加坡。一个由沼泽荒地发展起来的繁华的贸易海港工业园——裕廊——曾令他印象深刻,随后中共中央便召开了历史性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拥有500万人口的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是13亿人口的大国改革者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工作两年后,我的新加坡朋友杨准备回国。在送行宴会上我请他谈谈对中国人的看法。他说:说实话,你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没有我们新加坡人高,但是,我发现中国人的哲学素质都很高,几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这一点我们新加坡人自愧弗如。 看我大惑不解,他解释说:你们的哲学素质主要体现在你们的“口号文化”上,在中国口号几乎无处不在。像“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  相似文献   

7.
<正>在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中,中国模式是一个重要话题。这里所说的中国模式主要是指中国发展经济的一些思路、做法和经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当今世界上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提出来的,他说中国有自己的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9年前,他在讲到国际关系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时候说,发展经济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中国不能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模  相似文献   

8.
自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与前景问题就成为全世界各阶层关注、议论的焦点问题。 邓小平同志在东欧事件后不久,就警告美国人说:“不要高兴得太早,问题还复杂得很。”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后,他又明确指出:“过去两霸争夺世界,现在比那个时候要复杂得多,乱得多”;“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多得很,矛盾越来越突出”②;但“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脚”。③几年来世界形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预见的那样在不断发展变化。当年  相似文献   

9.
奇酒的谜底     
一张新加坡的报纸,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引起了美利坚合众国副总统阁下的注意。这一天,按照惯例,副总统安坐在书房的躺椅上,闲目倾听着他的秘书选读国内外报刊的新闻摘要。当听到新加坡《联合晚报》的一篇《邓小平的一日生活》时,他被一句话吸引住了。那句话是:“(邓小平)他习惯在晚餐时喝两小杯用中药浸过的补酒。”副总统连忙叫停:“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他当即指示秘书设法核实并寻找这种神秘的“补酒”,以破解中国的长寿养生之术。很快,查明事实确凿无误,这酒的全称为——“曾氏牌长寿长乐补酒”,产于中国著名的酒乡贵州遵义,在延缓衰老、益智健脑方面颇有奇效。中国不少高层领导人都喜欢饮用。  相似文献   

10.
盛世龙腾     
今年,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恰逢龙年,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将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前提下,继续"龙腾盛世谱新篇". 回首中国改革深化的这二十年不平路,我们不能不感慨改革的不易、改革的伟大. 二十年前的1991年,正当中国改革要继续深化的时候,一个声音不绝于耳地传了出来——要注意改革的"姓社还是姓资"问题.这个当时报刊上说得最多的话题让邓小平极度不安,他决定开始南巡,用行动和充分的事实回答这个问题,要引导中国的改革继续下去,不走回头路.正是这次南巡和他的南巡讲话,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向了深入,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对当前国际形势、时代特征的分析和判断,是建立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邓小平同志这方面的有关论述,正确把握当今世界主要矛盾,可使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斗争中不至迷失方向,确保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在此,本文仅就邓小平同志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这一判断与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等问题,做一些初步的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深刻改变了中国,使中国从一个大多数人不得温饱的社会迅速变成了一个大多数人衣食无虞的社会。他为了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治国路线,不是给这个体制动大手术,而是给它换脑筋,他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成就是通过改变考核和任免标准,使中共干部队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面目一新。他平静辞世,国内国外基本上没有政治上的担忧,此事证明了他确实以身作则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使中国权力层的游戏规则相对而言变得比较稳定,有了更多的可预见性。中国历史上不缺伟人,缺的是"伟大制度"的建设者;所谓"伟大的制度"应当是一种能够长久令人信服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媒体     
《南风窗》2011,(13):12-12
1.《论中国》未够精妙【美】《时代》6月13日中国的当代历史是由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塑造出来的。只有某鲁莽大胆的赌徒才会在1929年的时候下注,说中国共产党会在1949年统治这个国家。而在1952年的时候,难以想象20年后毛泽东竟会和美国总统在北京相谈甚欢。类似的还有,谁能够在1979年邓小平出访美国,谈及他的国家需要现代化的时候,想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会超过日本呢?  相似文献   

14.
去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举行了高级会晤,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进行了会谈,并发表了《中苏联合公报》,宣布中苏两国、两党关系实现了正常化。邓小平把这次会晤的重大历史意义概括为"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戈尔巴乔夫表示完全赞同,他说:"一个很长的相互疏远的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将要共同缔造  相似文献   

15.
熟悉铁路的人都还记得,187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是英国人瞒着清政府,私自在中国大陆上建造的。从此后100多年来,中国铁路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建国以来,铁路一直由国家投资,国家建设,速度较慢,成效不大。 1986年以后,铁路建设提到了经济工作的重要环节,邓小平说:让铁路去闯一闯。“杨大胆”的关键一步 1991年初夏,广州铁路局局长杨其华的办公桌上,摆上了一份份量不轻的计划书。  相似文献   

16.
陈鼓应先生,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聘任教授。访问结束之时,我请陈先生提供照片。他打开抽屉,我不禁眼睛一亮:邓小平同志与陈先生共餐的照片,邓颖超同志接见陈先生的照片,胡启立同志与陈先生握手的照片。确实,陈先生回大陆讲学的举动,在海峡两岸,在海外华侨中,都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陈先生原先是台湾的知名学者。他原籍闽西,1935年生,14岁去台湾,一住30年,专门研究尼采和老庄。他保持学术良心,处处受到当局的困扰,遂于1979年移居美国。1984年秋应邀来北京大学讲学,邓小平同志专门接见并设宴招待。  相似文献   

17.
英国青年胡润在中国工作了几年以后,一直困惑于如何成功。有一次在英国度假,他问他父亲这方面有没有什么诀窍,他父亲就反问他:“你给中国带去过什么?”胡润后来回忆说这句问话对他来说有点醍醐灌顶的意思,他明白要成功就是要为尽可能多的人做些什么。循着这一线索,他后来做了一个中国的财富排行榜出来。虽然一开始没有多少人理会这些事,但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富人都知道这个刚刚结婚没多久的英国小伙子。每年9月胡润把他的富人排行  相似文献   

18.
陈彧 《南风窗》2014,(10):82-83
<正>已过古稀之年,看上去却宛如不惑青年,著名建筑师邢同和一身白色改良中山装,女儿琼耳送的橙色爱马仕围巾格外相衬。他说:"我是改革开放30年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见证上海最大的变化是城市与建筑。"远有15年前的文化建筑上海博物馆,近有名人建筑邓小平缅怀馆,邢同和在30年间的设计层出不穷,他百感交集地说,"那时2000个工地同时开工,上海一下子变了,难怪外媒会评论这30年中国‘发疯了'!"邢同和的很多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一直沿着黄浦江在做",他曾在外滩  相似文献   

19.
反思历史教训的勇气《南风窗》:闫先生您好,您多年从事对邓小平同志的研究,邓小平堪称一位划时代的政治家,您对他的生平有何印象?闫:在解读他的时候,我有一点较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小平同志参与的历史事件,几乎都和毛泽东有较密切的联系。他23岁参加革命起,就担任中央秘书长,25岁就参加创建红军,30出头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都长期在第一线,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有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长期的革命实践经验。他站在时代的高度,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七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